官陂鎮(zhèn),福建省詔安縣北部的一個大鎮(zhèn)。
這里四面環(huán)山,中為丘陵地帶,其間土樓遍布。
土樓大致分為客家土樓和閩南土樓、粵東北土樓,產(chǎn)生于宋元時期,一直到民國,依舊有新的土樓建設(shè)。
官陂土樓就是客家土樓,目前保存下來的還有115座,官陂是客家人繁洐生息的搖籃。
當年來到這里的客家人,以家族為單元,聚族而居。
他們面對閩南人與潮汕人的矛盾、地方起義軍與朝廷的對峙以及不時發(fā)生的械斗、盜賊、猛獸入侵等,為了生存,結(jié)合中原夯土建筑,建設(shè)了這種兼?zhèn)渚幼∨c防御功能的土樓。
當年這些土樓的主人,除了極個別的情況外,均為張姓。
這是因為官陂鎮(zhèn)有人口約6萬,除了少數(shù)人之外,皆為張姓,是詔安山區(qū)客家群體最大的族群。
張姓,全國人口約為1億,在百家姓中排在第3位。張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
張姓為多源流姓氏。但普遍認為,得姓始祖是張揮。
張揮,黃帝麾下大將,他發(fā)明了弓箭,被黃帝封為弓正,職掌弓矢制造。后來,又取弓長之意,被皇帝賜姓張。封地在今河南濮陽和河北清河一帶。
張揮去世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
秦漢時代,張姓成為北方第一大姓。
西漢末年,張良的后裔開啟南遷之旅,從陜西經(jīng)河北至江蘇,此后過長江,最遠至浙江、江西和福建。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張氏族群大量南遷。
走進詔安官陂鎮(zhèn),會發(fā)現(xiàn)這里有濃郁的客家文化氛圍。
而在其中,最有特點的當屬張氏祖訓:“人廖神張”。
也就是說,這里的張姓人,活著的時候姓廖,死后墓碑上則寫姓張。
在鎮(zhèn)上的張氏大宗祠,我們了解到了究竟:
元代順帝年間,云霄縣書生張愿仔來官陂私塾任教,不久后,娶當?shù)亓稳爬傻莫毶疄槠蕖?/p>
廖翁視婿如子,張愿仔亦侍奉岳父母如親生爹娘,一家人和和睦睦,其樂融融。
張愿仔去世前,叮囑兒子“子孫后代,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本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
由此留下“一嗣雙祧”“張公廖母”的習俗,堂號“崇遠堂”,并傳承至今。民間稱之為“張骨廖皮”。
發(fā)展到今天,官陂鎮(zhèn)張氏開枝散葉近600年,祖訓也在時間的推移中演化。
族譜中、墓碑上,老一輩依舊按祖訓記錄、延續(xù)。
但年輕一輩人中,有的寫張,有的寫廖,有的則張廖都記載,已經(jīng)不那么嚴格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