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屬于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齋”所有。備注引用于新華社,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方可!
戈春江攝
1980年2月7日,坦贊鐵路在贊比亞境內的龍森富河大橋,在中、坦、贊三國工程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修復通車。
1980年 戈春江攝
贊比亞東部的坦贊鐵路姆比卡訓練學校,自1975年成立以來,在中贊坦三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培養各類技術人員400多人。
中國技術人員向贊比亞工人傳授車床操作技術 1981年 戈春江攝
正在中央省興建中的卡波韋紡織廠是贊比亞最大的紡織廠,投產后將實現贊比亞棉布自給。
1980年 戈春江攝
中國農業技術人員和贊比亞國民服務隊的隊員,在稻田里一起研究水稻生長的情況。
夏澤攝
由中國援建的贊比亞塞曼公路大橋,于1983年8月19日正式移交給贊比亞。大橋全長2804米,是當時非洲最長的公路橋。
夏澤攝
1983年8月23日,中國援建的贊比亞穆隆古希紡織印染廠舉行了盛大的移交儀式。有6名來自中國的紡織女工在這里傳授紡織技術。
樊如鈞攝
贊比亞穆隆古稀紡織印染廠自1985年起,聘請中國青島紡織局的專家擔任總經理、總工程師、總會計師,負責經營管理工廠。中國專家們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使企業產量逐年上升。
王能標攝
1995年中贊開始洽談合資經營事宜,由青島紡織總公司向贊比亞穆隆古希紡織廠派出高級管理人員及技術骨干幫助工作。1997年5月,中贊合資經營的穆隆古希紡織廠已全面恢復生產。
董成彬攝
1986年,湖南省向贊比亞派出6人組成的農業技術組,在離首都盧薩卡120公里的鄉村培育優良稻種和加工農具。
王能標攝
中贊友誼農場是中國農墾總公司和贊比亞合資經營的一個現代化農場,采用了良種選育、科學種植和節水噴灌等措施,300多公頃小麥1996年獲得大豐收。
樊如鈞攝
自1977年起,河南省每兩年選派一批優秀醫務人員組成中國醫療隊,在贊比亞開展防病治病工作。1986年河南省第五批赴贊比亞醫療隊僅僅3個月中就接待門診病人24270人次,住院病6690多人次,做大小外科技術1580多次,搶救危重病人約800人。
1998年 王能標攝
中國第6批援贊軍醫專家組是由成都軍區選派的,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三軍總醫院幫助工作。近兩年來,他們克服當地設備簡陋、藥品短缺等困難,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使眾多患者恢復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