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看完了全新奔馳E級的發布會。
比起新勢力們曬參數、踩競品,奔馳的發布會顯得相當“接地氣”,除了沒有包餃子,其他歌舞節目感覺就像提前辦了個春晚,整的還挺熱鬧。最后還整了句“奔馳在希望的田野上”,寓意是好的,但這字體就像那種傳了三代的學校課件或者員工手冊,非常復古。當然,也有可能是領導開會時隨手在ppt里敲的。
新奔馳E級10月16日在中國全球首發,11月廣州車展亮相一次,12月14日又開了一場發布會公布價格。從這個時間和節奏你也能看出來,奔馳對中國市場有多用心。還有一個半月就過年了,想證明自己混得好,過年回家是不是得開個新款奔馳啊?加你幾萬裝潢沒問題吧。這叫陽謀。
話說回來,人們為什么會認為奔馳E級是面子的象征?奔馳E級又是怎么發展到今天的?這次的二樓話題,我們用兩期視頻,簡單回顧一下奔馳E級的發展歷史。
1947年-1955年,170v
最能代表奔馳的車型是什么?答案可能五花八門,S級、邁巴赫、AMG,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答案。但在奔馳自己看來,品牌的中流砥柱,是E級。
事實上,很長時間以來,奔馳都只做真正的豪華車,E級則是整個品牌最入門的產品,如今也是奔馳的分水嶺。作為奔馳歷史最悠久、傳承最有序的車型,E級發展至今已經有了76年歷史、11代車型,并且自誕生之日起,就是整個奔馳家族的銷量擔當。從1947年的第一代至今,E級累計賣了1600多萬輛。
在大多數資料中,奔馳E級的起源都是1953年誕生的W120和W121,但最近兩次奔馳在中國的發布會都給出了官方史料,他們認定1947年的170V才是E級的正統起源。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歲數大的知道疼人。但1947年只是奔馳在戰后恢復生產轎車的年份,170這個車系早在1935年,大蕭條之后就出現了。它還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獨立懸掛的車型,乘坐舒適度在當時屬于獨一無二的。所以奔馳戰后為什么選擇復產170V,大概率可以解釋為,奔馳既不想放棄原有資產,又想把戰后當成自己品牌的新起點。
所以你看170V,帶有很明顯的二戰前老爺車風格,只是配置做了更新,型號里的V,代表的就是Vorn,前置發動機版本。事實上,170V還可以用另外一個名字稱呼:W136。
今天我們聊起奔馳,不管懂不懂的都會提起一串數字,比如虎頭奔,都叫它W140,這是它的底盤代號。
前面的字母代表車身結構,比如W大概率代表標軸三廂轎車,基礎款,V則大概率代表長軸三廂轎車;后面的三位數字大概率代表可以傳承的底盤代號,比如W201到W205就代表五代C級。事實上,在這三位數字后面還有三位,用來定位車輛的具體型號,但因為太復雜所以漸漸就不在大眾語境中提及了,只在修車和召回的時候會用。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奔馳的另一套“商品名”規則,也就是今天用的這套C級、E級等等。1993年啟用,2015年前后完善,E級就代表行政級轎車,S級代表旗艦級轎車,C級代表緊湊級轎車等等以此類推。而字母后面跟的兩到三位數字,兩位數基本只用在AMG車型,比如進不去微信群的A35 AMG;
三位數最開始代表排量,比如300就是3.0L,后來排量越來越小,數字和排量對應不上,但用習慣了也沒改。當然,有些帶250的型號,進到中國后改成了260……
總而言之,戰后迅速恢復生產的170V雖然用的還是戰前的底子,但也迅速成為了奔馳的銷量支柱,隨后更新的170S、170D等版本車型的推出,讓整個車系在生命周期內賣出了43萬輛,成功給E級開了個好頭。
1953年-1962年,W120/121
1953年,奔馳推出了170V的換代車型:180,三年后,又推出了小改款的190。二者的底盤代號分別為W120、W121。對,命名就是這么隨意。
實際上,說是兩款車型,但它倆除了發動機和水箱罩外,幾乎一模一樣,所以大家都把它們當成同代車型。而且因為這是戰后奔馳在這個級別的第一款全新車型,所以就像前面所說,車迷們很長一段時間都把這代車型當作E級的起點。
E級一直以來都是奔馳的頂梁柱,所以奔馳幾乎所有偏實用的首發技術都會用在E級上,交給市場驗證,被認可的才會在其他車型上推廣。從W120開始,歷代皆是如此。
這代車型的新技術,從綽號就看得出來:Little Ponton,小浮筒。這是當年奔馳采用浮筒設計的車型中,最小的一款,車身只有4470mm,還沒今天的卡羅拉長。而所謂浮筒設計,大家一眼就能看懂,車身采用大量浮筒一樣的圓弧造型,看起來非常舒展。
浮筒雖小,但技術好。W120是奔馳第一款真正意義上擁有發動機艙、乘員艙、行李艙的三廂轎車,也是奔馳第一款把車身和車架焊接在一起的車型。
在當時,奔馳將其命名為自持式車身,也就是今天非承載式車身的原型。這讓整臺車不僅乘坐空間更大,還擁有更輕的車身和更好的駕駛性能,以至于當時的德國出租車市場還大量采購過,非??孔V。
同時由于這種介于新舊技術交替時期的特殊車身設計,W120也能像傳統非承載式車身一樣,在類似大梁的結構上裝別的車廂,改成救護車或者皮卡也沒問題。奔馳E改皮卡,聽著就那么離譜。
至于動力,W120也就是180顧名思義搭載了一臺傳承自170V的代號M136的1.8L汽油機,1957年到1961年,奔馳又為180換上了三個版本的M121 1.8L發動機,并將車型命名為180A、180B、180C,后來還推出搭載柴油發動機的180D。
至于W121,1956年就上市了,前臉換了銀色鍍鉻,還更早一步換上了1.9L的M121發動機,所以叫190……就是這么樸實無華。在此后的幾年間,除了前臉和發動機排量,W120和W121基本沒區別,1961年、1962年,W121、W120先后停產,9年生命周期內總銷量44萬多,占當時奔馳總銷量的6成還多,叫一聲奔馳大爹毫不為過。
1961年-1968年,W110
W121停產同年,奔馳推出了換代的190,底盤代號W110。我之前說什么來著,奔馳這套命名規則,你就算把圓周率算盡了也摸不到規律。
但W110這代E級的亮點,在于外形。六十年代前后,仿生學開始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各行各業都想跟它擦個邊,希望小動物們能給自己的行業帶來更多靈感。汽車行業也沒落后,最明顯的就是凱迪拉克引領的大長尾巴,它的設計風格自然也會被各家模仿。
比如奔馳,從第1959年三代S級W111開始,尾巴就拉長不少,有了凱迪拉克的神韻。到第三代E級W121上,這條尾巴表現得更明顯。因此,和上代一樣,奔馳用了這套設計風格的車都被有個外號:finatil,魚鰭。
W110車長4730mm,比上一代車型長了20多厘米,但幾乎都加在尾箱上,傳承美系車后備箱裝100多斤動物軀體的習俗,尾箱蓋上還有兩條筋線,車身側面從大燈貫穿到尾燈的平直腰線也開始出現,不為別的,單純是裝逼。但一個小身體拖著大尾巴,用今天眼光看來確實美觀度差了點。
不過雖然在設計上是追隨者,奔馳還是給W110上了獨門絕技,率先采用安全車身理念,乘員艙被加固成了籠式結構,發動機艙和行李艙被設計成潰縮區,碰撞時的沖擊力可以通過設定的變形路徑有效分散,面對前后夾擊時能更有效地保護乘員安全。這跟今天的汽車碰撞的吸能方式大同小異,所以不嚴謹的說,W110是現代汽車被動安全的鼻祖。
配置上也進一步豐富,天窗、空調、電動車窗等今天習以為常,但當時堪稱豪華的配置開始出現,并且首次引入前輪盤剎,整車的舒適性提升不少。
動力上,從名字就看得出來,190依然搭載了1.9L四缸汽油機。在隨后的幾次改款中,又先后加入了4速半自動變速箱、2.0L四缸汽油和柴油機,在產品生命周期末期,還首次在這個級別引入2.3L六缸發動機,產品名也變成了230。
到1968年停產,W121全系列總共生產了接近63萬輛,依然占到整個奔馳品牌的6成左右,當家頭牌。但奔馳沒想到,更大的機遇在等著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