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少將厲害,一生出書百萬字,一次稿費高過朱老總幾年津貼
俗話說得好,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著書立說的文人似乎和帶兵打仗的將軍沒有多大關系,可在戰爭年代,有一個人就做到了兩者的統一。一生出書百萬字,一次稿費比朱老總幾年津貼都要高。此人是誰呢?事情還得從一個地方說起。
在清末民初的江西進賢縣,當地有一戶人家很有聲望。祖上一輩曾在外地做過知府,為官清廉,告老還鄉后還在家鄉辦了一所學堂。其子學貫中西,和魯迅還是同窗。后來病故后,家道中落,眼看著一代書香門第就此日趨黯淡,一位少年卻做出了家人意想不到的決定—投筆從戎。
不考黃埔,不考保定,此人千里迢迢考取了西北軍官學校。歷史上該校是馮玉祥西北軍的搖籃,培養了許多人才,抗日名將張自忠就曾是校長。
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成立后,作為西北軍官軍校的一員,他被分配到了吉鴻昌手下做通訊員。后來幾經磨難,回到江西參加了紅軍。在參軍報名表上,他清秀俊逸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陶漢章。
因為家庭五代書香門第的關系,陶漢章文化水平很高,雖然幾經輾轉才參加了紅軍,可是早些年在軍校的軍事素養以及戰場上的歷練,在紅軍干部中尤顯突出。給他安排個什么職位合適呢?任弼時左思右想,就讓他負責宣傳和教學工作,主要教授班、排、連戰術和單兵技術。就是這樣一個決定,使得陶漢章成為了一名儒雅將軍。
從紅軍時期,一直到抗戰以及后來的解放戰爭,陶漢章除了擔任過幾次營長參謀長外,基本上的職務經歷都是軍校教員。雖然戰場生涯較同期軍事將領失色不少,可俗話說得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陶漢章先后培養出來的軍事人才在戰場上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還干過幾件大事兒。
早在紅軍時期,陶漢章就寫過一本軍事著作,名為《軍事問答100題》,小有名氣。抗戰時期八路軍的游擊戰術名噪一時,三聯書店硬是找上門來要出書宣傳。于是乎,在陶漢章主筆下,三個月寫成17萬字的《游擊戰術綱要》。
戰爭年代打仗出彩的將領不少,可像陶漢章這樣能出書的真就寥寥無幾了,一時間陶漢章的名氣無人不知,以至于他想上戰場都不可得。
解放戰爭打響后,一次羅瑞卿找上了楊成武。干啥呢?要人。誰?陶漢章。干什么?辦培訓班培養部隊參謀人才。
起初楊成武不愿放人,可又不好拒絕,就在羅瑞卿寫下一張“借人”的借條后,陶漢章就又走馬上任做起了軍校教育的老本行。
那時候他正在參謀長的位置上,盼著像抗戰之初那樣在戰場上大展拳腳呢,萬萬沒想到,此去卻發了一筆大財。
在教學期間,陶漢章邊授課,邊整理教材,六個月時間下來,硬是寫出了一本30萬字的軍事著作《參謀工作守則》。此書一問世,火得不行。聶榮臻給陶漢章頒發了嘉獎令,還有獎金300元。
300塊錢,現在看起來沒多少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那會兒一名士兵一個月津貼1元,干部5元。陶漢章每月的津貼只有4元。這筆錢超過了他6年的津貼,也趕得上朱老總幾年津貼。一時間大家都打趣說:“陶漢章中了狀元,我們要喝他的狀元紅。”
1955年的時候,陶漢章授銜少將,后來他寫的《孫子兵法概論》更是把中國的軍事圭臬推向了世界。加上先后所寫軍事著作,陶漢章一生執筆所書約有100余萬字,這樣的傳奇開國將領,當真找不出第二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