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人常言:“男兒膝下有黃金”
而軍人的膝蓋,更是堅韌如鋼,然而,有這樣一位英雄,他卻心懷愧疚的跪在了他妻子和孩子的長眠之地,而所有知曉這段故事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他就是西藏阿里軍分的汽車兵:張良善;兩度榮獲二等功,六次摘取三等功,連續兩年被譽為“昆侖衛士”
然而,在這位鐵血英雄背后,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柔情與犧牲、愛與遺憾的感人故事。
1、邊疆上的守護。
新藏公路,以高海拔著稱,而且蜿蜒曲折的山路,常常被厚重的冰雪覆蓋,形成了一道道險峻的天塹。
然而,就在這危機四伏的道路上,一輛輛運輸車卻毅然決然的穿梭在冰雪與峭壁之間,只為將寶貴的物資送達守衛邊疆的前線。
因為在那里,有一群英勇無畏的戰士,他們堅守在國家的最前沿,日夜不息地守護著每一寸領土的安寧與穩定。
2、高原汽車兵的歲月
身著軍裝,英姿颯爽,成為一名軍人,是很多男人的夢想。它不僅象征著榮耀,還代表著勇氣與奉獻。
終于,在1984年10月,張良善如愿以償地踏上了從軍之路 ,當時他才18歲。
1986年,面對眾多可選擇的服役地點,他沒有選擇安逸,而是自愿申請前往條件最為艱苦、環境最為惡劣的祖國西南邊陲:西藏軍區。
在這片遙遠而神圣的土地上,張良善成為“新藏線”上的一名普通卻又不凡的汽車兵。但是那地方對于從未生活在高原地區的他來說:根本受不了。
隨著海拔的升高,氧氣稀薄,沒過多久就頭疼欲裂,好像是有千萬根針在刺穿頭顱,那滋味別提多難受了。
張良善咬緊牙關,強忍著身體的不適,最終完成了第一次的運輸任務。
但是,這條路上的困難和危險,遠遠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高原常年被積雪覆蓋,一眼望去,周圍全是刺眼的“白地”,讓駕駛員的視線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更糟糕的是,積雪覆蓋的道路變得異常濕滑,即便是經驗豐富的駕駛員,也需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因為每一次的剎車與轉向,都是對判斷力與反應速度的極限考驗,稍有不慎,便可能滑出道路,墜入萬丈深淵。
除此之外,雪崩、冰陷更是屢見不鮮,看似堅實路面,其實可能隱藏著深不見底的冰窟窿。
有時,駕駛員們剛剛從雪崩的魔爪中逃脫,還未及松一口氣,回頭望去,道路就被雪掩埋住了,大家的心中也不免涌起難以言喻的恐懼與敬畏。
所以,每一次出任務,張良善總會高度警惕,隨時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
私下里,張良善開始刻苦鉆研雪地駕駛技術,鍛煉自己在極端天氣條件下的駕駛本領。
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從書籍到視頻,從理論到實踐,不斷嘗試和反復練習剎車、轉向等操作,還會模擬突發情況自己的應對方案。
除此之外,他還開始學習起保養檢修的知識,從日常保養到故障排除,他都一一掌握。
而且,他也開始研究和觀察天氣變化,出任務前,除了看天氣,他還會觀察云層情況,風向和濕度,從而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在張良善的記錄冊上,字里行間都是平日對所學知識的深思熟慮后,每一部分內容他都會細致地梳理、歸納,并配以自己的見解與心得。
憑借出色的駕駛技術、扎實的汽車維修知識、強健的體魄以及豐富的駕駛經驗,張良善在高原運輸車隊中脫穎而出,成為車隊的隊長。
3、汽車兵的英雄魂。
張良善的車隊,肩負著諸多艱巨而重要的使命,他們會頻繁穿梭于高海拔的無人區域,甚至是那些人跡罕至、環境極端惡劣之地。
每一次出征,都意味著他們將面臨難以預料的挑戰與風險,路途之中充滿了未知與危險。
就比如“什布奇哨所”。這個哨所幾乎終年被厚厚的積雪緊緊包圍,與世隔絕,宛如一座孤島。
什布奇哨所守護士兵們的生活所需,從食物到燃料,從藥品到衣物,每一樣必需品都需要經過艱難的運輸,才能抵達這個遙遠的地方。
面對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巨的運輸任務,許多人往往心生畏懼,但是張良善他卻總是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選擇主動完成運輸任務,成為了這條“死亡之路”上的常客。
但是天有不測風云,1987年10月,張良善車隊好不容易將物資運送到什布奇哨所,突然:原本就崎嶇不平的山路被大雪徹底封死,運輸車隊一時間動彈不得。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困境,張良善馬上下車,和隊員們一起,試圖利用有限的工具,在積雪和堅冰中鑿開一條回家的路。
但是僅憑鐵鍬和冰鋤,想與這冰天雪地戰斗其難度可想而知。
幾把
車隊行進困難,糧食也沒帶多少,物資的匱乏考驗著每個人的耐力與意志力。
作為領隊,張良善在物資緊缺的情況下,毫不猶豫地先把僅有的物資讓給其他的隊友,自己則忍受著饑餓和寒冷。
其實大雪封路,一旦長時間被困等不來后續救援,后果將不堪設想,但是,即使在這樣的危機關頭,他始終以戰友為先。
除此之外,張良善也是一位心懷大愛的善良之士。
面對人民群眾的求助,張良善沒有絲毫猶豫。
同樣是寒風凜冽的一天,張良善帶著隊員出去巡邏,前方突然竄出來一位5、6歲大的小姑娘。
她操著一口不算流利的藏語,滿眼淚光可憐巴巴地跟張良善說,她的奶奶突然暈倒了,她在這冰天雪地里等過路的人,可好長時間過去了卻一個人影都沒看到了,希望解放軍戰士能救救她的奶奶。
聽聞小姑娘的話,張良善命令幾個隊員繼續前行,而自己則跟著小姑娘來到她家中。
張良善背著小姑娘的奶奶,在冰天雪地中走了十幾里山路,才送到了當地的門診處。好在,來的及時,奶奶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而且,張良善得知她們家生活困難后,盡管他自己的經濟補貼并不寬裕,但他依然毫不猶豫地拿出了一部分錢留給這戶人家,以解燃眉之急。
小姑娘流著眼淚說什么也不要,但張良善還是將錢塞進她手中,然后轉身離去了。
可以說,張良善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軍民魚水情”,在張良善身上,看到了軍人職責與人性善良的完美融合。
在新藏線上,張良善所在車隊多次為邊境哨卡運送急需物資。自1986年起,張良善頻繁穿梭于新藏線,累計往返上百次,行程總長達6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十多圈,運輸的物資總量近千萬噸。
兩次二等功、六次三等功、“十大杰出青年”、 “高原模范汽車兵”、 “五一”勞動模范這些獎章就是他無私奉獻精神的最好見證。
不僅如此,他的奉獻精神和在地方上的善舉,不僅贏得了戰友們的敬意,還收獲了當地民眾的愛戴。很多人都以他曾獲得的“共和國的脊梁衛士”稱號稱呼他。
4、雪山上的抉擇。
在28歲那年,張良善與一位名叫何桂麗(一說趙桂麗,但《中國軍網》、《新京報》等官方文章都顯示為何桂麗)的姑娘喜結連理。
結婚當天,張良善跟妻子說,嫁給我這么一位隨時有任務的人,真是苦了你了。
而妻子也十分體貼入微,結婚后總是寬慰張良善不必為自己分心,還不忘叮囑他駕車時要格外注意安全。
妻子懷孕后,張良善考慮到自己休假的時間實在有限,為了讓妻子安心,同時考慮到妻子獨自在家沒辦法照顧自己,他決定將妻子接到部隊共同生活。這樣,即便再忙,他也能盡可能多地陪伴在妻子身邊。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捉弄人……
生命的道路上充滿了無數的抉擇。在妻子就要臨產時,張良善接到了緊急運輸過冬物資的任務。
一邊是懷孕的妻子,一邊是山上守防的官兵,面對這樣的抉擇,張良善內心很是煎熬。
但是張良善對雪山里的環境他太了解了,如果這批物資無法送達,山上的戰友們根本挨不過寒冬,到時候是會死人的!
作為軍人,肩上的責任和使命使張良善決定:舍棄小家,執行任務。
但是天不遂人愿,張良善剛走沒幾天,懷孕的妻子就突然病危了。
原來,高原情況復雜,低壓低溫的環境極容易造成孕婦和嬰兒缺氧,高壓環境同時還會影響孕婦血液供應,極有可能一場小病就會變成難產。
起初,何桂麗的身體狀況還算穩定,然而,當張良善正行至紅柳灘時,張良善卻接到消息:妻子患上感冒且病情突然惡化,醫生正在全力搶救,情況萬分危急,需要他即刻返回。
張良善心急如焚,路上他幾乎將車速飆至極限,然而,返程到獅泉河時,他又接到了醫院的通知:難產引發大出血,妻子何桂麗和腹中的孩子必須做出選擇,是保大人還是保孩子。
張良善一聽這話,整個人仿佛被雷擊中,他幾乎要崩潰。他拼命喊著:“都要保,都要保!實在不行,就保大人!”
但現實是殘酷的:孩子沒能保住,而且何桂麗也因難產大出血。
張良善
他見到了彌留之際的妻子,那張曾經充滿生機與溫柔的臉龐,也因大出血變得蒼白如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妻子用盡最后的力氣囑咐張良善張良善:我不在你身邊的日子里,照顧好自己。
妻子離世后,張良善長時間沉浸在無盡的哀傷和自責之中,難以自拔。
再后來,他身穿筆挺的軍裝,雙膝跪地于妻子的墓碑前,淚水止不住的掉落。
而這一幕,也被記者拍下來傳到了網上。至此,人們才知道這位最堅強的“共和國的脊梁衛士”那脆弱的一面。
隨著時間的流逝,張良善在戰友們的關心與支持下,逐漸從失去妻子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部隊的運輸工作中,用忙碌來填補內心的空缺。
后來,他與伍菊重新組建家庭,并育有一女。
盡管張良善組建了新的家庭,但他對前妻何桂麗的記憶從未淡去。每當到了何桂麗的忌日,張良善都會前往她墓地,陪她說說話。
后來,張良善因在部隊的杰出表現,成為了軍區副政委。
值得欣喜的是,張良善的堅韌與奉獻精神,深深影響了他的女兒張炎君:自幼年起,就對邊防事業有很大的夢想與熱忱。
最終張炎君經過努力,終于留在西部邊防,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伍菊和張炎君
結語:
張良善的故事,是勇氣與擔當的贊歌,是對家國情懷最深刻的注解。
他不僅是新藏線上的守護者,更是所有人心中的榜樣,值得每一個人學習、崇拜!
向邊防軍人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