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所謂的的五虎上將,有誰?他們結局如何?
蔣介石的軍事集團里戰將如云,內有五人能征善戰,屢被重用,人稱“五虎上將”:“干將”陳誠、“忠將”顧祝同、“福將”劉峙、“飛將”蔣鼎文、“虎將”衛立煌。五人后來都擔任過戰區司令以上高職;劉峙曾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徐州“剿總”司令;顧祝同曾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蔣鼎文曾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冀察戰區總司令;陳誠曾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參謀總長;衛立煌曾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東北“剿總”司令。
陳誠(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字辭修,浙江青田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歷任臺灣省政府主席,中國國民黨副總裁,臺灣地區“行政院長”等職。
陳誠
陳誠主政臺灣省期間,在民生、軍事、經濟各方面皆有政績,對穩定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臺統治作用甚大,臺灣民眾稱呼其為“陳誠伯”。陳誠是蔣介石的親信,也是自黃埔軍校成立后蔣介石執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員長”之稱。中華民國國軍內部由陳誠領導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稱。
顧祝同(1893年1月9日-1987年1月17日),“陸軍一級上將”,字墨三,江蘇省漣水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畢業。
辛亥革命爆發后,曾參加革命軍。1921年冬,到桂林投奔孫中山,任粵軍許崇智部軍事教導隊區隊長。1925年參加東征后,歷任國民革命軍師長。1927年后,歷任第九軍軍長、第一軍軍長、第十六路軍總指揮、國民政府警衛軍軍長、國民黨四大中央執委、江蘇省政府主席、五省“剿匪”北路軍總司令、重慶行營主任、貴州綏靖主任、省府主席、西安行營主任等職。
抗戰時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1941年發動皖南事變。抗戰勝利后任陸軍總司令,“國防部”參謀總長。去臺灣后任“國防部”代部長,“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1987年1月17日在臺北逝世,享年94歲。
劉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經扶,江西吉安人。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歷任黃埔軍校教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等多場戰事,甚為蔣介石賞識。民國江西五上將之一,素有北伐戰爭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中的“長腿將軍”和國共內戰中的“豬將軍”之稱。抗戰時曾任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司令。1948年被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被解放軍全線擊敗。1950年到印度尼西亞,1954年到臺灣,至1971年病逝。
蔣鼎文(1895年1月15日-1974年1月2日),字銘三,浙江諸暨人。國民黨高級將領。
在國民黨軍隊內部,他不僅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 之一,而且還是何應欽的“四大金剛”之一,軍閥混戰中以“飛將軍”名震一時 。早年畢業于浙江陸軍講武堂。曾參加討伐陳炯明、北伐戰爭、蔣桂戰爭、蔣馮閻戰爭,第三、第五次 “圍剿” ,并參與過鎮壓“福建事變”。抗日戰爭期間,歷任第4集團軍總司令、西安行營主任和第十、第一戰區司令長官。1944年,因帶領的部隊在豫中會戰中輕易被日軍擊敗,引咎辭職。
1949年3月去臺灣,任東南區點編委員會主任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1974年1月2日,病卒于臺北。追晉陸軍一級上將。
衛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又字輝珊,安徽省合肥縣(現屬包河區)人,中華民國高級將領,國軍陸軍二級上將,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中的“虎將”。
在中原大戰中擊敗石友三解除了南京之圍,在鄂豫皖“圍剿”、鎮壓“閩變”分路暨主功、擊敗岡村寧次收復鄭州、緬北滇西反攻戰役(含強渡怒江戰役)等一系列戰役中取得了勝利 。忻口會戰亦破壞了日軍的作戰計劃。日軍華北最高司令官香月清司稱其為“支那虎將 ”。史迪威在回憶錄中稱其為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干的將領,美國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稱其為“常勝將軍”。建國后曾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二屆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等職。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歲,安葬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