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不講道理的李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南北的差異,古時就已初露端倪。
但真正喚起中國人南北意識的,是1908年時地理學家張相文提出的“北嶺淮水”說,即秦嶺-淮河線。
這條線不僅是南北的地理分界線,同時它也是:1月份0℃等溫線的氣溫分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降水分界線,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農業分界線,水稻生產與小麥生產的作物分界線,等等……
但于安徽省而言,這條線卻愈加模糊了她的身份。安徽,在地理認知里就是一個灰色地帶。
北方人認為,安徽是南方的;而南方人又認為,安徽是北方的;中部省份的人覺得,安徽挨著江浙滬;江浙滬的人又覺得,安徽更偏中部省份...
安徽,不南不北,也亦南亦北。
安徽,是三個省。
淮河從安徽穿過時,聯手長江,劃出了“三個”安徽。
淮河以北,是為皖北(亳州、阜陽、宿州、淮北、蚌埠、淮南);淮河與長江中間,是為皖中(合肥、六安、滁州、安慶,以及蕪湖、馬鞍山的部分地區);長江以南的地區,是為皖南(宣城、黃山、池州、銅陵,以及馬鞍山、蕪湖的部分地區)。
皖北、皖中、皖南,這三個板塊,不只是區域方位的劃分,更代表著安徽不同的文化習俗和生活環境。
圖源:安徽省地圖(審圖號:皖S(2019)13號) · 安徽省自然資源廳
皖北,擁有廣袤的淮北平原,這里土地肥沃,沃野千里,以農業生產為主,是中國最早種植小麥的地方之一,孕育了中國的百億糧倉。
皖北人,吃著饅頭,喝著稀飯,閑暇飯后聽會兒豫劇,一派中原作風。
而且這里發展起來的民間藝術形式,也充分體現了粗獷直率的北方民風,如泗州戲、鳳陽花鼓、淮北梆子等。
圖源:香港衛視
皖中,處在南北過渡地帶,和江蘇的江北同屬江淮地區,這里的方言、習俗、地貌等,自帶淮揚風韻。
皖中在地理上位于安徽的正中間,如今安徽的經濟政治中心,省會合肥就在皖中。而且皖中的安慶、六安都曾做過安徽省會。
長江以南的皖南,山水交織出了詩情畫意的江南氣韻,是安徽最具文化氣息的地方。
宣州和徽州,聯手共筑了安徽歷史上最深刻的一筆, 為中國文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跡。
宣州山水之地,魚米之鄉,一座小小的敬亭山都有一代代文人騷客不停為它作詞賦詩,更何況還有宣城出產的宣紙、宣筆、徽墨...
而多山的徽州,本該是個閉塞貧瘠的地方,然而興起的徽商卻使得它聞名于世。
發了家的徽商回鄉更是斥資興建了許多徽派建筑,時至今日,粉墻黛瓦馬頭墻,不知成了多少中國人的精神原鄉。
安徽,是三個省,確是一句玩笑話,但皖北、皖中、皖南,這三塊截然不同的水土,卻有著各自的區域認同和歸屬感。
所以,當我們提及安徽省時,無論提起誰,都只能是以偏概全。
圖片來源:安徽人文地理
“散裝”的安徽。
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里,安徽從來就不是一個獨立的行政區。
在安徽成為“安徽”之前,曾和江蘇同為“江南省”,再往前是“南直隸省”,元代時甚至都不屬于一個行政區管轄,分屬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
皖西山地、淮北平原、沿江丘陵平原、江淮波狀平原、皖南山地,由西到東將整個安徽變成了立體、起伏的畫卷。
自然地理的多元,也造就了人文地理的多元。
安徽,沒有安徽話
皖北說中原官話,與河南、山東極為相像;
皖中以江淮官話為主,但有別于江蘇南京、鎮江、揚州等地的淮語。此外,西南地區部分市縣也有講贛語的。
皖南則是方言最為復雜、多元的地區。
馬鞍山、蕪湖、宣城等地講吳語,吳語內部又有著吳語太湖片、吳語宣州片的區別。新安江流域講徽語,而徽語內部同樣有差異。
此外,在皖南山區各地,還分布著各類客籍方言......
安徽,也沒有安徽菜
盡管“徽菜”鼎鼎大名,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但如果用“徽”完全代表“皖”,一定眾口囂囂,畢竟皖北、皖中、皖南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飲食差異。
皖北是酥脆、咸鮮、爽口的中原風味,擅長燒、炸、燜、熘,基本上與魯菜相似。
皖中則延續了長江沿岸的江湖風味,注重原料鮮活,口味平和,做法精細,大系屬淮揚菜。
皖南吃的是傳統徽菜,講究火工,重油,重色,招牌菜有臭鱖魚、火腿燉甲魚、黃山燉鴿......
文化多元的安徽百花齊放,這也使得她沒有一個固定文化中心,自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以來,省會變遷無數次。
哪怕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在短短3年里安徽也先后換過5次省會,直至1952年才算真正定在合肥。
安徽,無論是地理上,還是文化上都很“散裝”,因“犬牙交錯”(中國的行政區劃原則),南北中被“拼盤”在同一屋檐下。
成為安徽省以來的350多年里,南北之間的差異仍顯而易見。
但正因如此,我們今天才能在同一個地方看見如此精彩的“差異”:
皖北,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傳統的鄉土中國;皖南,給我們展示了文教的中國、商貿的中國;皖中,給我們展示了一個近現代的發展中國。
是“安”是“徽”也是“皖”。
“安徽”之名,取自安慶和徽州——“安”在長江北,“徽”在長江南,之所以簡稱為“皖”,重要原因之一是,當長江從西往東橫穿安徽,該河段被人們稱為皖江。
安徽,存異但也不忘求同。
今天,當我們提起安徽時,不能不提那場轟轟烈烈的大澤鄉起義。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精神不知鼓舞了后世多少人,譬如鳳陽人朱元璋,農民出身,做過乞丐,最后卻開創出一個輝煌了幾百年的大明帝國。
圖/ 安徽名人館名人塑像
今天,當我們提起安徽時,不能不提合肥。
“賭城”合肥早已撕掉“中國特大縣城”的標簽,“殺”出一了條以科技立城、以科技興城的道路。
今天,當我們提起安徽時,不能不提古徽州。
徽商、徽菜、徽墨、徽學、徽派建筑......徽州,從人們的文化情結,變成了一種文化想象。而古徽州,仍是今天安徽對外宣傳的最大文化名片。
【作者:走吧網;公眾號:走吧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