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市場風起云涌的今天,中銀基金旗下的多只迷你基金困死基民,比如旗下的中銀遠見成長混合A(代碼014049)規模不足5000萬但持續虧損,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這只成立于2022年5月24日的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近期因迷你基金問題以及持續的虧損狀況,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質疑。
中銀遠見成長混合A持續虧損,迷你基金困境下的掙扎
中銀遠見成長混合A自成立以來,業績一直不盡如人意。根據最新數據,該基金自成立以來的收益率為-21.26%,今年以來收益率為-10.09%,近一年收益率仍為-16.38%。
更為嚴峻的是,該基金規模已縮水至0.27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迷你基金。迷你基金通常面臨較高的運營成本、流動性風險以及潛在的清盤風險,這對投資者的利益構成了嚴重威脅。
中銀遠見成長混合A的迷你基金困境并非個例。
據同花順數據顯示,中銀基金旗下共有156只產品,其中有31只基金規模不足5000萬元,占全部產品的五分之一。
這些迷你基金普遍面臨業績不佳、規模縮水的困境,成為中銀基金的一大難題。
多只迷你基金虧損嚴重,中銀基金風控問題堪憂
除了中銀遠見成長混合A外,中銀基金旗下的多只迷你基金也陷入了虧損的泥潭。
例如,中銀順盈回報一年持有混合、中銀順寧回報6個月持有混合、中銀中證100ETF等基金均已終止運作,而這些基金在運作期間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
迷你基金的虧損情況不僅反映了中銀基金在投資管理上的不足,更暴露了其風控問題的堪憂。基金公司作為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本應對投資風險進行嚴格把控,確保投資者的利益得到最大保障。然而,中銀基金旗下的多只迷你基金卻頻頻出現虧損,這無疑對其風控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
迷你基金的虧損還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一方面,虧損可能導致投資者信心喪失,進而引發大規模的贖回潮,進一步加劇基金的規模縮水;另一方面,虧損還可能引發監管機構的關注,進而對中銀基金的整體業務產生不利影響。
迷你基金多的原因:基金經理能力欠缺、投資策略失誤
中銀基金迷你基金多的原因復雜多樣,但其中基金經理能力欠缺和投資策略失誤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以中銀遠見成長混合A為例,該基金的基金經理蔡國棟自2023年8月31日管理該基金以來,任職期內收益率為-20.39%。這一業績表現無疑難以令投資者滿意。
基金經理作為基金投資的核心決策者,其能力水平直接決定了基金的投資業績。然而,中銀基金旗下的多位基金經理卻頻頻出現業績不佳的情況。這既反映了中銀基金在基金經理選拔和培養上的不足,也暴露了其在投資策略制定和執行上的失誤。
此外,中銀基金在權益類產品領域的長期弱點也是導致迷你基金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Wind數據顯示,2024年二季度末,中銀基金的權益類產品規模僅占公司總規模的4.43%,遠遠低于同類頭部基金公司。這意味著中銀基金在權益類產品上的發展明顯滯后,導致大量產品淪為迷你基金。
基金經理離職潮
中銀基金不僅面臨著產品清盤的問題,其人才流失現象也同樣令人矚目。
據證券之星報道,自2024年起,中銀基金已有7名基金經理離職,其中不乏在公司服務多年的資深“老將”。這些基金經理的離開,不僅給公司的投資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也直接阻礙了中銀基金在權益類產品領域的發展進程。
具體而言,8月15日,中銀基金發布公告,宣布旗下中銀新回報混合基金的基金經理趙志華因工作調整而離職,該基金隨后由李建接任管理。
此外,在今年2月,公司的一位權益投資老將王偉也因個人原因選擇了離職;而到了3月19日,公司再次發布公告,稱中銀頤利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從即日起解除基金經理宋殿宇的職務,原因是其同樣因個人原因于當日離職。
回顧去年年底,中銀基金還曾發布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宣布副總經理閆黎平因個人原因離職,而他在中銀基金擔任副總經理的職務已超過4年之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