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北洋水師的“定遠”級是清朝向德國訂造的7000噸級鐵甲艦,一型共兩艦,即“定遠”號和“鎮遠”號。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負責建造,伏爾鏗造船廠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有名的造船廠。二艦于1885年開始服役,成為清朝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戰艦。“定遠”級鐵甲艦造價共計282萬兩白銀,其中“定遠”號造價140萬兩白銀,“鎮遠”號造價142萬兩白銀。這個造價在當時其實算便宜的了,德國為拿下清朝的鐵甲艦訂單,報價明顯偏低,報價低也是因為當時德國缺乏造船經驗,有拿“定遠”級練手的想法。
通過基爾運河的“薩克森”級鐵甲艦
雖然德國伏爾鏗造船廠缺乏大型鐵甲艦的設計建造經驗,但建造“定遠”級也不是完全從零開始,還是有些基礎的。這個基礎就是建造“薩克森”級鐵甲艦的經驗,清朝向德國訂購軍艦可不是單看設計圖紙,清朝派往歐洲的官員考察過“薩克森”級鐵甲艦后覺得該艦不錯。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德國“薩克森”級鐵甲艦,該級艦是德國建造的一型主力艦,排水量達到7600多噸,航速13節,配備8門260毫米主炮,8門87毫米副炮和8門37毫米速射炮,這在19世紀70年代算是很不錯的。
德國建造“薩克森”級鐵甲艦的目的是為了對抗當時的法國海軍和俄國海軍,因此一口氣建造了4艘,這也說明德國海軍對該級艦還是比較滿意的,如果是試驗型也不可能一下子建造4艘。“薩克森”級鐵甲艦的優點是火力猛、防護好,缺點是遠航能力不行,其設計思維偏向近海防御,這與清朝建設海軍的思想很契合——這也是決定從德國訂購鐵甲艦的一個重要原因。
“薩克森”級鐵甲艦雙聯主炮
清朝采購“定遠”級鐵甲艦的原因是來自日本的壓力。歷史上中日兩國在海軍近代化建設方面,其實一開始日本走在中國前面,日本明治維新后就開始大力發展近代化海軍,通過購買西式軍艦的方式。1877年4月14日日本在英國訂造的“扶桑”號鐵甲艦的下水了,別看“扶桑”號性能一般,在歐洲只能勉強劃入二等鐵甲艦,但在當時的亞洲堪稱是巨無霸。
當時清朝上下只能靠幾百噸的倫道爾式炮艇撐門面,倫道爾式炮艇又稱為“蚊子船”、“蚊炮船”,本質就是一種水上移動炮臺,用于港口防御還湊合,但根本不適合出海作戰。雖然清朝也自制了一些小型軍艦,但都是木殼、無防護裝甲,火炮甚至還是前膛炮,用來緝私還可以,打仗就算了。因此采購能夠壓制“扶桑”號的鐵甲艦迫在眉睫,清朝大臣李鴻章在上報清廷的奏折中,就強調“彼既以所有以相陵侮,我亦當覓所無以求自強”,并最終選定德國伏爾鏗造船廠的鐵甲艦設計方案。
位于舯部的4門主炮
不過“定遠”級也不是完全照抄“薩克森”級,主炮選擇上采用了德國克虜伯公司新研制的305毫米艦炮,并采取露炮臺(在19世紀80年代初屬于新技術)布局方式。為了艦首對敵火力能夠最大,采取獨特的斜對角布局,這樣4門305毫米主炮可以全部朝前射擊。裝甲防護上也比“薩克森”級更好,“薩克森”級的裝甲帶只有203~254毫米。不過在噸位上,“定遠”級比“薩克森”級略小一些,排水量7300多噸。
“薩克森”級還有一個優點是吃水淺,只有6.3米,非常適合當時中國的港口碼頭水深等條件。訂造“定遠”級時就充分考慮到“薩克森”級的這個優點,所以“定遠”級的吃水深度與“薩克森”級相差無幾。“定遠”級最重要的使命是作為守護渤海黃海拱衛京門的海上屏障,同時帶領北洋艦隊航行東亞及東南亞沿海國家巡防操練,猶如“薩克森”級是德國海軍為陸軍服務的前提條件。因此“定遠”級可以看作是“薩克森”級的改良版。
“薩克森”級鐵甲艦模型
不過“薩克森”級的命運比“定遠”級好多了。1901年,首艦“薩克森”號在執行警戒任務時觸礁沉沒,后來打撈后被作為海上固定靶艦繼續貢獻力量,最后在1919年被拆解。二號艦“拜恩”號在服役后經常作為德皇威廉二世的護衛艦出訪歐洲各國,最終于1910年退出現役。三號艦“符騰堡”號跟二號艦差不多。四號艦“巴登”號服役時間最長,服役后擔當過訓練艦,后來大部分時間擔當倉庫船,一直到1938年才退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