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跨江戰略
前段時間南京最新的國土空間規劃獲批,給南京未來的城市發展指出了大方向,奠定了基本格局。規劃提出構建 “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的國土空間格局。
形成“1個中心城區、3個副城、9個新城、29個新市鎮和24個城鎮型新社區”的城鎮體系。江南、江北雙主城共為中心城區,同時服務構建承東啟西的雙向開放樞紐等。
跨江發展、跨江雙主城、承東啟西等是這次規劃的關鍵詞。可見南京向北跨過長江的決心和趨勢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了,不存在絲毫猶豫。
江北一體化
江北這部分,主要有兩個主體,一個是濱江沿線的江北新主城,另一個是南京北大門的六合副城。從距離層面來說,江北新主城與江南原主城的距離非常近,所以在城市功能方面與江南有更多的共享性。在自身功能缺失的情況下,可以直接依賴江南的功能發展,所以在江北濱江區域發展的初期有明顯的睡城特征,比如過江隧道口、過江大橋口等,后期隨著功能的逐漸補全,睡城的屬性才會慢慢下降。
而六合副城距離江南主城存在一定的距離,并不傾向于過度依賴江南,因此在功能層面其更強調自身的獨立性與完整性。
上圖:板塊邊界與夜光圖
目前江北新主城與六合基本已經完成了一體化的構建。除了當下江北快速路直連之外,2026年地鐵11號線建成,搭配現有的地鐵S8號線后,將在軌道交通層面完成江北各主要板塊之間的串聯。同時2027年底開通的南京北站、六合西站,也讓江北內部構建起更為高效的鐵路直連通道,并有望直接接入南京站。
個人認為六合雖然定位是副城,但實際上與江北新主城的融合度很高,有著很強的一體感。另外隨著仙新路過江通道的即將完工,六合這兩年重點打造的東翼也將與江南的棲霞實現對接,實現產學研層面的密切互動。
同樣是副城,六合的整體優勢既有完整的功能性布局,又相對高效地與主城保持密切的互動,這一點十分難得。
不過在文化層面,我始終認為整個江北至今都沒有完成聚合狀態。認同感較低,甚至很多時候互相掣肘,心理層面一盤散沙,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已經成為江北進一步深入發展的阻礙。
文化認同
如何增強文化認同,我認為首先要搞明白歷史的發展脈絡,而歷史的發展實際上與地形有很大關系。南京幾千年的歷史中,長江兩岸的地形變化是非常之大的。古長江很寬,南岸沿秦淮河直抵明城墻附近,玄武湖直通長江,而北岸基本直抵老山腳下。
所以,明初長江變窄一些后,老山腳下的浦口城、江浦城才開始筑城,其更多的歷史價值源于明清以及后期的津浦鐵路。
所以大家會發現,浦口的文物尤其是歷史比較久遠的那些古遺址,要么在老山背后的星甸、湯泉,要么在橋林等地,均遠離長江,其他大部分古建筑都是明代以后的。
上圖:隋時期地圖
但往北去一點,六合的歷史縱深感要更強,享有“金陵第一城”美譽的程橋就在六合,某些古遺址甚至一直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在南京博物院的展覽大廳青銅器展室里,從六合東周墓出土的編鐘、編镈被放在相當顯眼的位置。而現在還能看到的六合明城墻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年也就是1132年,相較于浦口城和江浦城都要早很多。
六合在隋開皇四年(584年)就已經定名六合。而這個地名實際上也源自其境內的古六合山,而古六合山大概率指得就是今天的老山。古六合山在古代相當長的時間段里一半屬于烏江,一半屬于六合。
我認為江北想要增強文化認同,有必要進行一個梳理。做大做強濱江區域的鐵路文化相關主題,同時在老山東西兩翼,包括六合、橋林等地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歷史文化價值,建立江北歷史文化的真正脈絡和聯系。只有這樣才能使江北的文化立起來,而文化認同的加強對于江北整體凝聚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幫助。
如果以明、清、近代這個歷史尺度去看整個江北,濱江區域的江浦城、浦口城有著相對更為重要的地位,但如果將歷史繼續往前推,六合或在江北相當長的時間段內占據主導地位。其歷史非常悠久,古稱棠邑,東周靈王元年(前571年)見諸史籍。
六合四鄉名片很有名,包括“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民歌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和“中國美食文化之鄉”,有些現在更能夠直接代表南京甚至是江蘇,比如民歌《茉莉花》堪稱家喻戶曉,誰人不知。比如雨花石,是大家公認的南京著名特產,被譽為“石中皇后”“天賜國寶”。
六合本幫菜更是兼淮揚菜與徽菜之長,既不失淮揚菜的精致美觀,又兼有徽菜的質樸淳厚,有很高的品鑒價值,中國美食之鄉實至名歸。
農民畫也很有特色,比如冶山的張洼,超大的墻繪給村莊賦予了特別的氣質,很有田園詩意,其也入選了第十一批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名單。近些年引進的不少文旅項目,也對六合鄉村文旅的氛圍有了不小提升。如果未來能夠以此為基礎,吸引相關藝術類院校到六合,或對于六合包括江北的民間繪畫藝術發展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這些文化層面的東西很值得進一步深層次的挖掘,除了保護我認為更重要的還有與時俱進,怎樣讓老的文化新起來,年輕化,很關鍵。之前六合做的“茉莉畫鄉食全石美”的主題活動,就挺有這個趨勢的,明顯花了很多心思。
總之整個江北需要在文化層面有一個系統的梳理,找到文化內在的源頭或聯系,如何建立文化認同或是一個很有趣的長期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