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中央深感民營缺少平等的市場地位,提出要給民營“正名”。
民營經濟有一億個體工商戶,4700萬家企業,這么龐大的群體,它本身就是人民,怎么還要“正名”?我們的文化中,有太多正確的荒唐。當然,這種荒唐的事發生在民營身上再正常不過了。
因為,在中國的文化元素中,老百姓個人的行為都不能算“人民”,人民一定要被代表。民營經濟最初的發展,也就是擺個地攤,倒賣個雞蛋,這不能算是“人民”經濟,對瓜眾來說,都是個人在賺錢,一定要全部歸公才算是“人民”的;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不人民的邏輯。
沒有了個性,共性就是謊言。
民營現在是什么情況?
年關又要來了,那是很多民營企業的一個關卡,大量的應收應付都會集中在年底,大過年的,總不能繼續拖欠吧。對一些中小微企業來說,過年就是過鬼門關。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政策如暖春,又是“自己人”,又是“企業家精神”,又是民營法,這都是為了提振民營的信心,特別是民間蘊藏著的大資本的信心。
至于什么是企業家?真的不知道,失敗了什么家也不是。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逐利,是對人類自私本性的承認。正因為資本是逐利的,小老板們必須在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一將功成萬骨枯,商場與戰場是一樣的,很多做企業的人一開始不知道深淺,做進去了才知道是逆水行舟,想退已經晚了,企業家精神都是逼出來的。
你正名不正名,都無所謂,你叫資本家,還是叫企業家,小老板們早麻木了,他們更關心的是減免稅、清理三角債、如何獲得長期的低息貸款。
當一個人落水之時,最需要的是伸出援手,而此時一群專家坐在岸邊,一起呼吁為那個落水的哥兒們“正名”,這一定是中國式幽默。
一個字:冷。
民營注定要有一次劫難,這與網絡世界的“喊打喊殺”沒有太大關系,經濟結構失衡、外部環境日趨復雜,決定了民營的生存空間收窄,一場優勝劣汰的大洗牌在所難免。今年是政策非常給力的一年,但主要是解財政之困,顧不上民營了;鼓勵多,有效的措施少;財政自己都顧不上了,那么,民營將經歷一個什么樣的冬季?
根本的問題還是內需不足。
改變內需是一種自我糾纏的矛盾,是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追不上生產的發展。從表面上看,是老百姓第一次分配收入太低,而分配收入過低不能用倫理學去解釋,不能歸結到道德層面,說是中國的小老板們太貪婪了,難道西方發達國家的老板不貪婪?難道是中國的人性不行?
經濟學的表達是企業的賺錢效應太低了,根本不可能提高第一次分配的收入。民企大面積破產,已經失去了賺錢效應,每年正以兩位數的速度退出投資。這決定了在資本與勞動的供求關系中,資本不足,對勞動的需求必然減弱。這體現為高失業率,今年八月青年失業率已經高達18%,而這個數字不一定反映出真實的失業水平。
這就是一個自糾纏,是中國經濟的一個怪現狀。
由于老百姓的消費支撐不了內需,所以,民企失去了賺錢效應,將紛紛破產;而民企的破產又拉高了失業率,減少了老百姓對收入的預期,內需不足的矛盾將進一步加深,從而引起民企的一場大洗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