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雖死不死”
作者:歸途如虹
No.1
寶玉為什么會如此天真
賈寶玉在第三十九回里聽劉姥姥講了一個少女茗玉英年早逝,死后化為精靈的故事。在賈寶玉看來,這不是成精,而是“規矩這樣人是雖死不死的”。這自然是賈寶玉的幻想,事實證明故事只是劉姥姥瞎編的。賈寶玉為此非常憤怒。
賈寶玉為什么會如此天真,相信這種胡謅出來的故事?
因為對于賈寶玉而言,少女就是他的精神信仰,是情感寄托,既然是精神化的存在,自然是不會消亡的。
而在晴雯死后,一個小丫鬟胡謅出來的她成為芙蓉花神的故事同樣打動了賈寶玉,讓賈寶玉得到了慰藉。死后成為芙蓉花神,
意味著晴雯的生命沒有消亡,只是離開了人間,轉化了存在形式而已。
No.2
男性的腐化墮落
賈寶玉為什么那么喜歡少女?因為少女代表了一種未被成人世界污染的,純真善良的心靈狀態。在賈寶玉看來,成人世界,尤其是男權世界,是污濁不堪的,是庸俗的。因為他早就以孩童的目光見證了賈府里男性的腐化墮落:薛蟠害死人命、賈環惡意燙傷自己、賈璉偷情、賈赦強娶鴛鴦……這一樁樁一件件事情傷害了他幼小的心靈,讓他對成人世界充滿了抗拒,覺得“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而且少女出嫁后沾染男人氣息就會逐漸變成“死珠子”甚至是“魚眼睛”。而少女則因為接觸社會較少,能保持天真浪漫。蘭心蕙質的林黛玉、樂觀豪爽的史湘云、虔誠刻苦的香菱、清高孤傲的妙玉、心直口快的晴雯、倔強任性的芳官等少女都讓賈寶玉看到了人性當中的真善美,讓賈寶玉有一個精神的舒適圈。
而且,賈寶玉夢到過“太虛幻境”,所以他覺得人死后會進入一個美好的世界。賈寶玉自己也幻想過死后在少女的淚水當中飄到雅雀不到的幽僻去處,再也不托生為人。所以,賈寶玉不畏懼死亡,反而期待死亡,覺得死亡只不過是進入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寧靜美好,自由自在,那里沒有父母的責打,沒有假丑惡,只有在那里,才能和金釧這樣英年早逝的少女重逢。
但是,賈寶玉并不會主動找死。因為還有值得他珍惜的少女,他還可以繼續憐香惜玉下去。賈寶玉只想和姐姐妹妹們活一天算一天,這對于他而言就是意義。賈寶玉活一天,就要關懷體貼少女一天,直到化灰化煙,死得干干凈凈,了無痕跡。
或許,賈寶玉的生死觀在一部分人看來有些消極,也不夠科學,但是其實倒不失為一種達觀而灑脫的生死觀:把死亡視作通往自由的道路,只要覺得自己活夠了,活得充實而有意義了,該珍惜的都有好好珍惜,就坦然面對死亡。或許,這才是徹悟。
No.3
不貪生不懼死
曹雪芹為什么堅持寫作《紅樓夢》?因為他見證了太多薄命紅顏的悲劇,希望香消玉殞的她們可以在《紅樓夢》里以文字的方式得到紀念,成為永恒。這樣一來,曹雪芹自己也沒有辜負自己的一生,可以坦然面對死亡。為什么幼子的夭折讓曹雪芹如此痛苦?因為那個孩子的人生并沒有展開,沒有多少人生體驗就死了,相當于沒有真正活過,讓人非常遺憾。
所以,《紅樓夢》所反映出的生死觀其實很通達,珍惜當下,不貪生不懼死,去體驗人生的點點滴滴。
我們對于死亡都是無知的,我們不必急于去死,因為死亡遲早會來。如果死亡意味著去往一個美好的世界,那么我們自然無需害怕死亡;如果死亡意味著永恒的黑暗和空虛,那就更要好好地活著,活出意義與價值,珍惜生命,不負韶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