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精華,拒絕平庸!這里的文章,每篇都值得一讀!
盧象升(劇照)
盧象升是晚明名將,不同于其他的抗清先烈,如袁崇煥、熊廷弼,孫傳庭,他是戰(zhàn)死抗清沙場,也算死得其所。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滿洲兵(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遷安市東北)、墻子嶺(今北京密云東北)兩路毀墻入關,發(fā)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zhàn)。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nèi)方可攘外”的戰(zhàn)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升的激烈反對。崇禎和戰(zhàn)不定,舉措失調(diào),終于,名將盧象升在河北巨鹿慘烈戰(zhàn)死。
盧是農(nóng)民軍克星,因遼東戰(zhàn)事焦灼,被調(diào)任宣大總督。如同洪承疇,孫傳庭一樣,他們被迫從內(nèi)線戰(zhàn)場調(diào)往外線后金戰(zhàn)場,使得民軍死灰復燃,最終致使帝國覆滅。
盧象升是怎么死的?這里確實要說到清流。與當年薩爾滸戰(zhàn)敗之后,清流彈劾楊鎬如出一輒。作為東林黨的一分子,盧象升也可以說是死在了自己手里。
文武全才英勇殺敵
晚明很有意思,不少文臣成為了著名的帶兵官,譬如袁崇煥,孫傳庭、熊廷弼,洪承疇等等,都是如此。盧象升更是杰出代表,天啟二年(1622年)他在殿試中以二甲二十五名獲賜進士出身,后來任職兵部(國防部)。
任職國防部也就算了,他又很敬業(yè),專門學了武功,變成了文武全才。據(jù)說,此人胳膊上長著一根特別粗大的骨頭,(莫非是麒麟臂的早期傳說?——李三注)力氣特別大,勇氣也很足。每次上戰(zhàn)場,盧都身先士卒,跟農(nóng)民軍廝殺時,有時候,農(nóng)民軍的兵刃砍到他的馬鞍他都不顧,戰(zhàn)馬死掉就步行作戰(zhàn)。有一次他在險峻的山崖邊追趕農(nóng)民軍,一名農(nóng)民軍從山頂上放箭射中了盧象升的額頭,又一支箭飛來,盧象升的仆夫死于馬下,盧象升提刀更加勇武地作戰(zhàn),農(nóng)民軍嚇得逃走了,相互告誡說:“盧廉使這個人,誰撞上誰死,不可碰他。”
李三曰:這是中國史家慣常吹噓之套路,譬如,張遼在合肥逍遙津打敗孫權,史書說東吳人控制小兒夜啼都以張遼之名嚇唬小孩,實際上呢,自從那回之后,孫權又派兵攻打過合肥四次,人家根本不怕:范仲淹坐鎮(zhèn)西夏邊防,史書稱,西夏軍中流傳“軍中有一范,西夏軍中聞之應膽寒”;金兵在岳家軍面前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全部是這樣的套路。
盧象升因此獲得了“能兵”(能打仗)的聲名。農(nóng)民軍怕了,向南渡黃河而逃。彭孫貽的《流寇志》記載這次戰(zhàn)后,農(nóng)民軍稱盧象升為“盧閻王”,一遇到他就趕緊避開。他后來離任時,大名等三府士民痛哭失聲,一直把他送到五百里外的黃河邊才返回。
盧象升在剿匪過程中不斷有重大斬獲,聲名鵲起,不再細述。
內(nèi)戰(zhàn)內(nèi)行外戰(zhàn)外行
崇禎九年(1636年)正月,高迎祥等部攻破鳳陽再次流竄之后,盧象升在鳳陽大會諸將,然后上書說:“賊寇橫行以后朝廷再調(diào)兵,賊寇人多時再增派兵力,這只能說是跟不上趟兒。部隊開上戰(zhàn)場然后再討論供應軍餉,部隊會合以后再來申請糧餉,這只能說是玩命。況且請到的糧餉不夠用,士兵們就會跟隨賊寇去搶劫,這樣近八年來所召來的部隊都和賊寇成了同伙,所食用的軍餉都無異于盜賊的餉糧了?!?又說:“總督、總理應該掌握有專門的部隊和專門的糧餉。把咸寧、甘肅、固原的部隊調(diào)派給總督,薊州、遼陽、山海關、寧遠的部隊歸屬總理指揮?!边€說道:“各直省的巡撫大臣都有邊疆重任,不要一有賊警就請求別人增援、調(diào)兵,不響應他吧,大家本來就應當同舟共濟;四處去接應他吧,兵力怎么能跟得上?” 又說:“臺諫大臣們不管事情的難易,不顧將士的死活,專門在那里說長道短,求全責備。別人即使有再大的本事又怎么能施展出來?我和總督大臣兩個人只講剿法不講堵法,只講怎么打不講怎么守。”這些話,時隔400年,每一句都說中了晚明剿匪不力的要害。
盧說的第一條意見,從公司化運作角度,就是沒有任何戰(zhàn)略規(guī)劃,遠期中期近期一條都沒有,臨到節(jié)點兩天馬上組織營銷推廣,豈能不敗?第二條意見,三邊總督,薊遼總督,宣大總督,遼東經(jīng)略,各種統(tǒng)帥部的統(tǒng)帥聽起來很嚇人,實際上沒有節(jié)制對方的兵權(所以要加尚方寶劍加持,袁崇煥把它當真了,用它斬了平級司令官毛文龍,讓崇禎發(fā)怒不是不發(fā)怒也不是,就此存了疑根,此系后話不談),歸根到底,皇帝對文臣還是信不過;第三條意見,增援調(diào)配混亂,明軍缺少司令部或者叫統(tǒng)帥部統(tǒng)籌指揮,戰(zhàn)事緊急,是否需要調(diào)集其他戰(zhàn)區(qū)支援,調(diào)集哪支部隊增援,確實需要統(tǒng)帥部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而且是兵權必須適當下放,例如遼沈戰(zhàn)役,軍權指揮權高度下放給東北野戰(zhàn)軍司令部,具體就是林羅劉;淮海戰(zhàn)役,指揮權高度下放給華野中野司令部,具體就是劉鄧陳粟譚。中央軍委在大的戰(zhàn)略布局中,例如遼沈戰(zhàn)役關門打錦州,淮海戰(zhàn)役調(diào)集陳謝兵團,陳唐兵團參戰(zhàn),才親自具體部署。
皇太極(劇照)
崇禎十一年(1638年)二月,皇太極征喀爾喀蒙古部札薩克圖汗,途中經(jīng)過宣府境外,向明朝邊臣致書要求“講和開市”。盧象升予以拒絕,強調(diào)“他夷可撫,東虜斷斷不宜輕撫”(明朝把對敵人講和稱為“撫”),并對皇太極嚴陣以待。
李三曰:這一戰(zhàn)略恰恰是極端錯誤的!無論如何,晚明以國力和戰(zhàn)力都不足以蕩平后金,尤其是經(jīng)過了薩爾滸的血戰(zhàn)慘敗之后,明朝野戰(zhàn)軍精銳喪失殆盡。此時的后金遠遠沒有征服中原的野心與實力,與后金暫時議和,集中精力對付烽煙四起的農(nóng)民軍,方為上上策。
袁崇煥(畫像)
可惜,晚明朝廷上下,除了袁崇煥一人明白,其余皆死守東虜建奴絕不可議和的窠臼之內(nèi)(努爾哈赤過去是建州衛(wèi)指揮使,也當過李成梁的家丁,故蔑稱建奴),英雄不問出身,多少出身微寒的人物最后成就大業(yè)!包括衛(wèi)青,劉裕,楊行密,錢镠包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持這一觀點的幾乎全是東林黨人,所以只要說到和議,一定會被東林黨人扣上漢奸、秦檜的帽子!
戴孝掛帥出征
四月十八日,盧象升老爹在軍中探望盧象升后返鄉(xiāng)途中去世。五月,盧象升得知父親去世,痛不欲生,連上七疏,請求丁憂守制。崇禎帝批準,以原任宣府巡撫陳新甲為新任宣大總督,令盧象升穿著喪服,等待交接。七月,崇禎帝升盧官銜為兵部尚書,仍然負責防邊重任。清貝勒岳托于九月二十二日從密云北邊墻子嶺毀長城而入,多爾袞則于九月二十八日于青山關毀長城而入,兩路人馬在京郊通州會師,是為戊寅之變。當時,盧象升剛與陳新甲完成交接,但朝臣還是推薦盧象升出馬,畢竟盧象升統(tǒng)兵多年,戰(zhàn)績斐然。
崇禎帝(劇照)
于是,崇禎命盧率宣、大、山西三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入衛(wèi)京師,并督天下援兵,第三次賜尚方劍。盧象升聞訊,伏地痛哭,請求解任,崇禎帝不允。十月初四,崇禎帝召見盧象升于建極殿后的平臺,盧象升針對兵部尚書楊嗣昌的主撫(即主和)之議,對崇禎帝說:“皇上命臣督師,臣意主戰(zhàn)!”崇禎帝臉色一變,過一會兒才說:“朝廷原未言撫,這都是外人議論?!彼又虺绲澋鄞_認楊嗣昌是否曾以格苗的典故來主和,崇禎帝表示清朝與上古的三苗不同,已“凌犯天朝”,不可講和,接著說:“剿奴與剿寇不同,卿宜慎重!”意在提醒盧象升在對清作戰(zhàn)時不要像圍剿農(nóng)民軍那樣身先士卒。崇禎又命盧象升與楊嗣昌和關寧總監(jiān)高起潛(山海關寧遠二鎮(zhèn)監(jiān)軍太監(jiān))等人在安定門開會,盧象升大談主戰(zhàn),滿座沉默,只有司禮太監(jiān)曹化淳說:“畢竟盧老先生是正論!”這才算把對清戰(zhàn)略方針定下來。這就等于是笑話,軍國大事,最后靠一個太監(jiān)做了決定!這位曹化淳也就是后來闖軍攻打北京城,私自打開紫禁城宮門的那位。
楊嗣昌(劇照)
十月初五日,崇禎帝出內(nèi)帑金(皇家內(nèi)庫銀)犒師,盧象升出城到昌平領兵,楊嗣昌前去送行,臨別退掉左右,告誡盧象升“無浪戰(zhàn)”(對應到盧帶兵打仗額頭中箭馬夫中箭仍然奮勇沖鋒,讀者能夠明白楊嗣昌的意思了)。到了昌平后,崇禎帝又派人賜給盧象升銀幣、御馬等物,盧象升感嘆:“皇猷果壯若此,而樞部(楊嗣昌)持議若彼,無惑乎皇上以撫議咎外廷也。”翻譯過來就是:皇上的方略如此果敢壯毅,楊部長卻持招撫的意見,怪不得皇上因為撫議責備朝臣!
李三曰:實際上,盧搞錯了,崇禎很想議和,但是總是被清流阻斷,只能表面裝出一副堅決不與建奴談判的嘴臉,偷偷安排陳新甲與后金議和,信息走漏惱羞成怒,斬了陳新甲,這是后話。于是盧象升更加堅定了主戰(zhàn)之心。
戰(zhàn)略方針相互爭執(zhí)
如何與后金作戰(zhàn)?盧象升與關寧戰(zhàn)區(qū)司令官的戰(zhàn)略也截然不同,他采取主動出擊的方針,命諸將各選三百精兵,準備在十月十五日半夜分四路十面偷襲牛欄清營,嚴令各路將士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令者斬。這個軍令,依李三看來,還是有不少漏洞的,第一,300乘以十,兵力不過3000,不占任何優(yōu)勢,其次,與滿清野戰(zhàn),明軍沒有占到過任何便宜,從薩爾滸戰(zhàn)役之后明軍屢敗,作為老對手,關寧鐵騎非常清楚滿洲八旗的恐怖戰(zhàn)斗力!第三,人必帶傷,這個號令就是理想主義情懷了;第四,月圓之夜偷襲,確實不倫不類,相當于對方有著天然探照燈;第五也是最重要的,盧象升此前戰(zhàn)績斐然,卻是和農(nóng)民軍作戰(zhàn),與滿洲兵作戰(zhàn),他的經(jīng)驗并不豐富。所以關寧戰(zhàn)區(qū)總監(jiān)對他的方略并不感冒。
高起潛(劇照)
十月十二日夜,他接到駐扎的通州高起潛來信,高的信中說:“只聽說(李愬)雪夜襲蔡州,從未聽說月夜奔襲,月光皎潔之下何以偷襲?道路遙遠,恐怕清軍早已移動。而且奇兵宜少不宜多,若十路齊發(fā),仍是張皇?!彼粌H反對夜襲,而且提前把盧象升麾下的總兵陳國威調(diào)向東路。
李三曰:高總監(jiān)的意見很恰當,偷襲就是偷襲,干嘛搞成十路?又不是游行!把陳國威調(diào)往東路,恰恰是避免盧司令官胡鬧,葬送自己的有生實力。
盧象升頓足道:“既手書相阻,復調(diào)散我兵,劍、印在我,咎將安歸?”接著上疏請求與高起潛分兵作戰(zhàn),楊嗣昌將宣、大、山西三路號稱二萬士兵歸他統(tǒng)率。
李三曰:這個問題就是崇禎的問題了,盧司令官也沒錯。尚方寶劍和帥印都在他手里,可就是調(diào)動不了別的戰(zhàn)區(qū)軍隊。
十月十四日,盧象升在鞏華城誓師,他慷慨陳詞,泣如雨下。當晚,他接到楊嗣昌通知,說清軍已南下,要他去通州面見高起潛。盧象升認為這是楊、高兩人合伙阻止他的偷襲行動,夜不成寐。十五日,盧象升率兵至順義,對清軍展開襲擊,先勝后敗。十七日,楊嗣昌親自出城到盧象升軍營,盧象升斥責楊嗣昌“沮師養(yǎng)寇之罪”,楊嗣昌則指責盧象升對他威脅使用尚方劍,結(jié)果兩人鬧了個不歡而散。楊嗣昌回城后,與盧象升互通書信,約定以大局為重,兩人暫時和好。十月十九日,盧象升與高起潛在安定門商議戰(zhàn)略,他仍主張主動出擊,高起潛以野戰(zhàn)是清軍所長為由反對。此次會議后,盧象升一度萌生請求讓陳新甲代替自己的念頭,向楊嗣昌表達“薦賢”之意。他的幕僚許德士指出此舉正中楊嗣昌的下懷,陳新甲是楊嗣昌的人,必然主和。盧象升一聽便罷,打消了這個念頭,致函楊嗣昌表示自己將繼續(xù)戰(zhàn)斗。
看到這里,李三忍不住要痛斥崇禎!這是一個什么統(tǒng)帥部組合?楊嗣昌兵部尚書,當然是總指揮角色。但是讓已經(jīng)提出辭職的前宣大總督(宣大軍區(qū)司令官)掛帥出征,掛帥印拿尚方劍,為了增加盧象升的權威,提拔他做兵部尚書銜(享受正部級待遇,非實職),但是盧象升也指揮不了關寧總監(jiān)實際也是關寧戰(zhàn)區(qū)負責人高起潛(高早年是崇禎皇帝的內(nèi)侍,這份信任無人可比)。更不要說與楊嗣昌抗衡了!
將軍失寵戰(zhàn)死賈莊
十月二十五日,清軍一部由順義南下,兵鋒直指東直門,盧象升面對清兵的頻繁進攻,“日夜督兵力戰(zhàn)”。十一月三日夜,清兵移兵德勝門外北土城,盧象升與之交戰(zhàn)。十一月初四日,又與清軍交戰(zhàn)于西直門,獲十余門巨炮,清軍撤退,盧象升請求乘勝追擊。經(jīng)過眾官討論,崇禎到初五日下午才批準追擊,但為時已晚,清軍已到良鄉(xiāng)、涿州,隨后分三路南下,一路由淶水攻易州,一路由新城攻雄縣,一路由定興攻安肅。十一月初九日,盧象升進據(jù)保定,命諸將分道出擊,大戰(zhàn)于慶都(今河北望都),斬清軍三百級。然而軍中乏餉,牽制了盧象升的進一步行動,清宛縣令左其人、真定巡撫張其平都不給他運餉,他移書兵部告急也得不到回復。監(jiān)軍太監(jiān)方正化則密疏彈劾盧象升“縻餉逗留”,引起崇禎帝對盧象升的不滿。到了十二月,京畿地區(qū)已經(jīng)連續(xù)失守真定、河間等十幾處州縣,致仕重臣孫承宗也遇害。內(nèi)閣首輔劉宇亮主動請纓,愿去前線督察軍情,為君分憂。崇禎帝即刻下令將盧象升革職聽勘,由劉宇亮代之總督天下兵馬。
李三曰:崇禎就是一個二貨,一看有人請纓,覺得立即可以取代盧司令。他也不看看,打仗能是兒戲嗎?一聽到浪費軍餉就動了疑心病。
楊嗣昌主張仍由盧象升總督軍事,劉宇亮可前往督察軍情。崇禎帝雖然被他說服,收回成命,但褫奪盧象升的兵部尚書頭銜,以侍郎銜督師,戴罪立功。此時,盧象升所統(tǒng)的一部分兵力交給陳新甲去守護昌平皇陵,麾下三總兵之一的大同總兵王樸又以大同有警為由折返大同,盧象升實際掌握的兵力不過五千(一說七千)人而已。他曾任職的大名等三府父老建議他南下大名等地募兵,但他既不想落得逃離戰(zhàn)場之名,又不想連累大名等地百姓,所以拒絕。十二月十日,盧象升進駐鉅鹿賈莊。當?shù)厣鷨T姚東照資助軍糧七百斛,士氣稍稍恢復。高起潛此時就駐扎在五十里之外的雞澤,指揮關寧鐵騎。盧象升派人聯(lián)絡,期望次日清晨合兵一處,與清軍決戰(zhàn)。然而高起潛不答應,東走臨清。
十二月十一日晨,盧象升“自誓必死”,走出營帳,先四面拜,然后訓示部眾說:“吾與將士同受國恩,患不得死,不患不得生?!北姽俦敖云?,莫能仰視”。之后,盧象升率師出征,在蒿水橋遭遇清軍,他領中軍,虎大威領左軍,楊國柱領右軍,激戰(zhàn)一天,雙方均有傷亡。深夜,盧象升回營帳。十二日晨,清軍以優(yōu)勢兵力將明軍的賈莊大本營層層包圍,將士們見狀“殊無人色”,盧象升反而“氣彌勵”。他有條不紊地排兵布陣,在“南、北、中布巨炮,挾以弩矢,隅中開壁迎敵,士皆殊死戰(zhàn)”。午后時分,炮盡矢窮,盧象升與清軍短兵接戰(zhàn)。面對清軍夾擊,明軍死傷慘重,虎大威挽住盧象升的馬,勸他突圍,盧象升說:“將軍死綏(暗示自己突圍也會被處死),有前無卻!”隨后躍馬馳入清軍陣中。他左胸先中一箭,將箭抽去,揮刀再戰(zhàn);其后腰又中一箭,左右大腿各中一箭,仍然扶傷強力支持。清兵蜂涌而上,盧象升左腦中一刀,右膽中一刀,面門中一刀,一共中四箭三刀,終于倒地殉國。他麾下的掌牧楊陸凱害怕盧象升的遺體遭清軍騎兵踐踏,撲在盧象升的尸體上,背中二十四箭而死。
劉綎將軍塑像
李三曰:每讀至此,不由得想起薩爾滸大戰(zhàn)中劉綎戰(zhàn)死慘狀,身中四箭半邊面門被砍掉,兀自戰(zhàn)斗,忠臣良將為國盡忠,深切哀悼!對滿清兵的殘忍,印象也是至為深刻!所以,清兵入關以后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靠極其殘忍的屠城滅絕人性的打法,征服了中國。
盧象升之死,其實還有慘痛之處,他本應是丁憂回家,崇禎帝屢次挽留,甚至連“奪情”這個程序都不走了,直接強迫他任三軍統(tǒng)帥,不給調(diào)度權,不給軍餉,還撤了他的榮譽頭銜。面對野戰(zhàn)能力超強的清軍,盧象升不信邪,但是得不到關寧戰(zhàn)區(qū)司令太監(jiān)高起潛的支持,從軍事來說高總監(jiān)是正確的,盧象升骨子里還是文人氣質(zhì),他的號令刀必見血,人必見傷,很明顯就是浪漫主義詩人氣質(zhì),以為好勇斗狠就能夠戰(zhàn)勝清兵,孰不知滿洲八旗在野戰(zhàn)中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且努爾哈赤本就出自明軍,對明軍極為了解。更可怕的是,明朝登州訓練出來的火器(炮兵)部隊,早已被孔有德耿仲明帶走叛變到了清軍,雙方在火器的實力差距,已經(jīng)完全填平,清軍甚至還略勝一籌。所以,盧象升的主動出擊,到最后孤軍出擊,事實上是必死之路。
死后還有余波
盧象升陣亡第二天,死訊尚未傳到京師,崇禎帝仍斥責盧象升“偵探不明,調(diào)度無方,坐視各邑淪陷,毫無救濟,向日敢戰(zhàn)之談,顯是沽名欺眾”。
李三曰:這是崇禎皇帝非常鮮明的特點,起初無條件信任,后來有了懷疑,便無限放大,到憤懣,到最后決絕殺掉。對袁崇煥,對熊廷弼皆是如此。明代皇帝,很有點女性的心理特點。他的祖父萬歷對于張居正,嘉靖對于夏言,明武宗對于劉瑾,都是一毛一樣的毛病。包括宋高宗對岳飛也是一樣,最初褒獎優(yōu)厚,御筆手書“精忠岳飛”并制軍旗,火箭般提升,岳飛39歲已統(tǒng)帥南宋帝國一半軍隊,任樞密副使(國務院副總理的級別,偏軍事)。
十二月十五日,先前突圍的副總兵劉欽在戰(zhàn)場上找到盧象升的遺體,甲下穿麻衣(服父喪),并有督師關防作證。他將遺體運送到新樂縣,交給盧象升麾下的贊畫楊廷麟,楊廷麟又將遺體運至真定東關,加以清洗,只見盧象升“怒目嗔視,凜凜如生”。大名、廣平、順德三府民眾“不分少長男女,皆為流泣,甚有痛其亡發(fā)狂疾死者”。其后,順德知府于穎上奏盧象升的死狀。到十二月二十二日,楊嗣昌才確認盧象升已殉難。翌年二月初八日,盧象升的遺體被安放棺中,同年秋運回故鄉(xiāng)埋葬。盡管盧象升已確認戰(zhàn)死,但盧象升的家屬請求褒恤時,崇禎帝不允。直到楊嗣昌死后,崇禎帝才贈盧象升太子少師、兵部尚書,賜祭葬。南明弘光帝時,追謚盧象升忠烈。
敬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李三論道——消逝四十萬粉絲的自媒體人心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