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游》義疏(節選)
柯小剛(無竟寓)
“逍遙”是聯綿詞,以其疊韻的回響聯綿出天籟渾然的節奏。大道渾淪,無以名狀,唯借此音節之諧振而留響于人類唇齒,發而為言,幻而為人為事為草木蟲魚鳥獸之聲,如鐘聲之余韻,協和萬物之舞蹈,紛然雜陳于斯,乃命之莊子,乃謂之逍遙。
然而,《逍遙游》開篇卻已是判然兩分的南海北海,以及南北海之間的巨大時空。如何通過鯤鵬的轉化和大鵬的飛翔來重新貫通南北,融合天池之明與冥海之暗,飛回原初的渾沌一體,正是《逍遙游》的任務,同時也可能是全部《莊子》的基本任務。
內七篇最后的渾沌之死也許是《逍遙游》開篇鯤鵬故事的前傳,而逍遙要解決的問題正來自渾沌之死。逍遙是渾沌鑿破之后,對渾沌的工夫論重生,正如“道行之而成” (《莊子·齊物論》) 是對“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首章) 的行動生成。
渾沌之所以會死,其實在“中央之帝為渾沌”的名詞化命名中已經暗示,不必等待儵、忽的鑿破。相比之下,逍遙卻一直保持為摹狀的虛語,持久地抗拒著名詞化的使用,即使只是寓言式的命名也不見于《莊子》始終。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這是鯤鵬寓言的第三重講述。第一重講述直陳其事,第二重講述依托《齊諧》志怪,第三重講述轉述“湯之問棘”。第一重自語,第二重他言,第三重對話。有問有答,方為對話。“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這段講述便是棘之答湯的記錄。
在這重講述中,北冥已然是天池,所以,這次的圖南之旅不再是飛往天池,而是從天池的返回。所以,從飛往天池的第一重講述,到飛離天池的第三重講述,也形成了一個對話式的往復結構。考慮到《莊子》寓言多以對話出之,這里的對話式結構就尤值深思了。鯤鵬寓言的三重講述都沒有明顯的對話形式,但在第三重講述中卻透露出這是一場問答的記錄,而且深藏其對話性質于講述方式的隱微結構之中,可能有著意味深長的言外之意。
第三重講述中的小鳥斥鴳,亦不同于上次的蜩與學鳩。疏云:“斥,小澤也;鴳,雀也”,可見斥鴳是水鳥,比山林中的蜩與學鳩更加降低了身位,更近于冥海的低位。老子云:“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第六十六章)。以小澤對應冥海,以“翱翔蓬蒿之間”對比“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仿佛提示著一種返回:從冥海到小澤的返回,從青天到蓬蒿的返回,從扶搖而上到翱翔之間的返回,從一往無前的圖南到往復彷徨的返回。逍遙之為逍遙的最深義蘊,可能就在這種返回。
莊子寓言的卮言兩行吊詭性質提醒我們,不可輕易選邊站隊,選擇大鵬或小鳥的一方視角來看問題。莊子的寓言作為一種卮言表達,往往內藏一種回環往復的結構于其中。所以,莊子寓言中每每充滿了不易覺察的反諷和“正言若反”,需要讀者通過反向閱讀和理解的反轉,才能實現寓意的往復和返回。
聯綿詞“扶搖”與“翱翔”的對舉,微妙而精確地暗示了大小之間的“正言若反”。“扶搖”直上云天,“翱翔”回旋往復于周遭,這顯示了大鵬小鳥之間的第一個區別。在這一點上,大鵬以志向之高遠勝過小鳥的局限。第二個區別在于:“扶搖”言風,只是風的扶搖,大鵬乘風乃得向上;而“翱翔”卻是斥鴳自身的翱翔。
這意味著,大鵬反而較小鳥更為有待,而小鳥則更加自由。這是一個隱微的但又是決定性的反轉,它決定性地暗示了斥鴳是大鵬的返回。從大鵬之大到蜩與學鳩之小作為大之對立的小,再到斥鴳之小作為大之返回的小,小大之辯的寓言講述完成了一次彷徨往復的翱翔之旅,并因而從小大之辯進化為小大之變。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斥鴳達到了大鵬的逍遙,或者比大鵬更逍遙。無論大鵬還是斥鴳,都沒有某種固定狀態的定性斷言。逍遙與否并不是大鵬之大或者小鳥之小就能決定的。如果是那樣的話,逍遙就太容易了,只要一味做大或者一味變小就可以達到,豈不荒唐?
事實上,正如船山所見,大鵬之大和小鳥之小都是妨礙他們達到逍遙的因素,因為大者困于勢,遙而不能逍(逍亦作消);小者困于情,逍而不能遙,皆不足以逍遙。所以,欲致逍遙,須“兼小大”而后可(船山《莊子通·逍遙游》)。這便是“小大之辯”的真實意義之所在。“小大之辯”并不是為了爭一個是非高下而去論戰,而是為了達到“兼小大”或“小大之變”而作的辯證對話。“小大之辯”不是“儒墨之是非”一類的物論不齊之爭,而恰恰是《逍遙游》中寓含的“齊物論”。
“扶搖”和“翱翔”是《逍遙游》文本乃至全部《莊子》文本中出現的第一對聯綿詞。此后,在“堯讓天下于許由”章,出現第三個聯綿詞“鷦鷯”,而“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之意,正同斥鴳之“翱翔蓬蒿之間”,都是小而自得之狀。接下來在“肩吾問于連叔”章的“旁礴萬物以為一”中出現了第四個聯綿詞“旁礴”,而這顯然是一個“大的”聯綿詞。從鷦鷯之小到旁礴之大,可視為第二對聯綿詞。
聯綿詞本來就是“連語之字”(王念孫),而聯綿詞在《逍遙游》中的出現竟也是成對出現的,雖然這些對子并不總是緊連在一起,而是如“一陰一陽”般交替出現。這種成對出現的特點,正與“小大之辯”的主題相呼應,更與開篇就出現的南北海之間相對而相通的關系相呼應,乃至與內七篇首尾相連的渾沌與逍遙之關系相呼應。
“一對”既是一,也是二;既是相反,也是相通。中國詩詞何以形成對偶、對仗的形式?其根源亦在于此。“明月松間照”,但也照在山石流泉之上;“清泉石上流”,聲亦洋溢松月之間。相對之物如水墨相破、相互渲染,而又水歸水、墨歸墨,這便是“對子”的妙處。故程子讀《易》,思及萬物莫不有對而中夜舞蹈,其樂何如哉!
“旁礴”之后,《逍遙游》中還有兩對聯綿詞出現在末章。一對是“臃腫”和“跳梁”,分別對應大樹的無用之大用和貍狌的機巧而適足以自毀;另一對便是最后點明全篇主旨的“彷徨”與“逍遙”。如果按照前面三對聯綿詞的出現規律,“彷徨”與“逍遙”的對舉應該也是相反的,或者說是貌似相反而其實相通的,但當這一對出現的時候,卻發生了改變。在“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的表述中,“彷徨”和“逍遙”更多體現出一致性。
不過,在其表面的一致性中,仍然潛藏著區別,乃至對立。因為,在這句話里,“彷徨”與“逍遙”并不能互換位置。“其側”“其下”的范圍雖然都在大樹的周遭,但“寢臥其下”的夢境卻可以無遠弗屆,突破樹下彷徨散步的范圍,混一南北冥明、咫尺千里、瞬間萬年。“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是大鵬之視下,更是寢臥樹下的逍遙者所想象的大鵬之視下。在逍遙者“乘物游心”的想象或夢境中,在借大鵬之眼俯瞰萬象的野馬塵埃之中,在萬類群生的氣息相吹之中,他同樣看到自己寢臥其下的大樹,和他在樹下逍遙寢臥的夢境。
如此,從“扶搖”返回“翱翔”,從“逍遙”返回“彷徨”,從遠方返回近處,但已是不再逼仄的近處,寢臥者于是在天地之間完成了一個仰觀俯察、“而上”“而下”的大循環、大往復、大彷徨。此“彷徨”名曰“逍遙”,此“逍遙”終歸“彷徨”。非“彷徨”之近,無以至“逍遙”之遠;非“逍遙”之遠,無以返“彷徨”之近。所以,當最后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的樹下“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的時候,最后一對聯綿詞才完全實現對立中的聯綿,成為不可分割的一對。
如此,則遠近聯綿,小大聯綿,“扶搖”聯綿“翱翔”,“鷦鷯”聯綿“旁礴”,“臃腫”聯綿“跳梁”,“彷徨”聯綿“逍遙”,日常聯綿高遠,“道不遠人”聯綿“任重道遠”,莫非太極之兩儀相推、渾沌之分化化合也。兩儀相推,游也;分化化合,游也。游,則逍遙自在其中矣。故逍遙并非某種固定狀態,而是日游日化的工夫,朝向渾沌復性的工夫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