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瀾之家,怎么就成了中國男裝市場的第一品牌?
遠看德軍總部,近看海瀾之家。
被大家視作中老年男人加油站的海瀾之家,越來越魔幻了,就在今年這個服裝品牌剛剛發射了一枚V2,啊不,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
你可能很難想象,一個賣衣服的,怎么突然刷起火箭來了。
但你更難想象,海瀾之家,是中國男裝市場上,唯一一個營收超百億的公司。
男人的消費力不如狗,但是男人的衣柜竟然能如此賺錢。
根據年報的數據,23年海瀾之家營收超200億,24年第一季度營收61.77億,是中國男裝行業獨一檔的頂流品牌,以5%的市占率連續十年排名第一,門店數量更是遙遙領先:
按照這種體量,別說射火箭了,哪天高興了整一出閃擊波司登,跟美特斯邦威簽個互不侵犯協議我都不意外。
我們海瀾男人,窮則我的奮斗,達則帝國大廈,洗頭都只用阿道夫。
但其實,這個帝國男人的衣柜,其實早就不自己設計生產衣服了,而是貼牌。
是的,海瀾之家近7000家門店里賣的衣服大多都不是自己設計生產的。
它靠著學習優衣庫,改良出了一套無敵于世的商業模式。
在供應鏈上,優衣庫主要玩的是OEM,也就是品牌設計,工廠代工,很多國際大牌都是這個玩法。
但海瀾之家玩的是ODM,讓工廠負責從設計到生產的所有環節,海瀾之家只負責銷售。
約等于在拼多多上買吊牌的南極人、恒源祥和北極絨們。
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古希臘掌管貼牌的神,男裝行業最大的二道販子。
海瀾之家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們憑借規模優勢,玩出了一套霸總條款:
可退貨采購。
供應商給海瀾之家提供產品之后,只能結30%左右的貨款,后續的部分要根據店鋪實際銷售情況,再按月結算。
如果適銷季結束貨沒賣完,那就可以剪標退回給供應商。
雖然海瀾之家承擔了利潤,但供應商得到了滯銷的風險呀。
海藍之家的靈魂人物,地表最強元首coser兼愛馬士的周建平,他的創業經歷平平無奇,除了成功啥也不剩。
28歲盤下毛紡廠,靠著西服業務,36歲集團營收就突破10億。
不過,光靠工廠做代工掙的辛苦錢,已經滿足不了周建平了,他要打造一個自己的品牌。
02年周建平到日本考察,進入優衣庫門店之后,馬上就被這種“服裝超市”模式給弄走不動道了。
沒有一個男人能拒絕不被柜姐盯梢的服裝店。
當年九月,周建平就開出了海瀾之家的第一家門店。
以前干工廠吃過的苦,周建平是一口也不想吃了,甚至還想多喂工廠一點:就不能我負責賣,你負責虧嗎?
最終還是工廠吃下了一切。
而在銷售端,海瀾之家的模式更有意思:
主打一個掛機頁游。
在直營店之外,海瀾之家的加盟模式,是加盟商只允許出錢,承擔門店的開店和運營成本。
其他的一切,裝修、供貨、員工培訓到職業店長,都由海瀾之家一手負責。
最后經營利潤按比例分成。
靠著這套模式,海瀾之家獲得了大量加盟資金,海量鋪開店面,又靠著這筆錢結算供應商的貨款,賣不掉還能退貨。
錢越滾越多,風險越轉越小。
而最終,這些錢將會用在主線任務上:
營銷。
男人的衣柜,是用錢砸出來的。
從21年到24年,海瀾之家在營銷上怒砸134億,代言人更是輪著番換,誰紅誰火就找誰。
而且,海瀾之家的野心也變得更大,它更想成為全家的衣柜。
從很多年前,海瀾就開始布局男裝外的生意,有年輕潮牌,有女裝,有童裝,甚至還有家居家紡。
但問題是,從營收占比看,海瀾之家練習時長三年半,歸來仍是鬼火中年。
八成收入都是男裝帶來的。
其他所有品牌加在一起,只有男裝的零頭還不到。
而雪上加霜的是,海瀾之家依賴的男性市場,正在因為“中老年化”“土味”“直男”等等標簽,逐漸失去年輕人的喜愛。
這些年海瀾之家的年輕化之路,嘗試過街頭、運動、國風,但最后的結果就像國潮來襲一樣,皮笑肉不笑。
在兩個馬老板的支持下,拿著騰訊投資,搞S2B2C、平臺化、做中國的優衣庫,結果就是貨越壓越多,風格卻越來越增壽。
雖然字里行間都在說年輕,但潮搭卻越來越和保溫杯配套。
打通供應鏈的極致性價比,并不能意味著商業游戲的通關。
海瀾之家想要成為全家的衣柜,或許還需要從更深層去理解當下的年輕人到底需要什么,喜歡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