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三國時的華歆,我們不得不提另外一個人的名字:管寧。華歆和管寧是三國時期齊名的名士,早年兩人關系很好,還經常在一起讀書,且席地而坐,不過生活更諸葛亮一樣,一邊躬耕一邊讀書,日子過得倒也瀟灑,不過很快兩人就出問題了。
有一次兩人在后院挖地種菜時,管寧挖出一塊塊金子,卻視而不見繼續挖地,而華歆見了就撿起來,本想據為己有,但怕被管寧嘲笑,便也扔了。還有一次兩人正在讀書,突然窗外有個富貴大人乘坐豪車經過,華歆忍不住去瞄了一眼,不料回來時,管寧用刀隔開兩人的席子,并表示:“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p>
這就是管寧割席的典故,被記載于《世說新語》中,后人從這個故事中,可惜管寧道德高尚,專心讀書不為金錢所動,同時反襯出華歆貪財、愛慕虛榮的小人形象,而“管寧割席”這個故事,常被后人用來教育孩子,要學習管寧的高尚,不要學習華歆的無恥,但事實上真是如此的嗎?
順便說一下,“管寧割席”只是個典故,它并不是成語,今天小編要講的是另一個成語。
據說當年孫策在江東一帶四處征戰時,華歆為了避難,便跟王朗一同乘船離開,這里的王朗就是在《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那一位,他們正要登船時,有另外一個人也想跟他們一起乘船逃難,這時王朗就是表示,我的船還很寬,能多救一人就多救一人吧,不料華歆卻不愿帶上此人。
看到這里,可能就有人要罵華歆了,果然是無恥小人,沒有愛心的冷酷之人,但故事還沒完呢,后來架不住王朗的勸說,最終兩人還是帶上另外一人,可是很快后面有賊人追過來了,這時為了更快逃命,王朗打算把剛剛商船那人直接丟下,然后華歆卻說:“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以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
華歆這話意思是說,我當初不愿帶他,就是考慮到如今的情況,但既然已經接納他上船安身了,又怎么能在危急情況丟下他呢?最終華歆帶上了此人,一同逃得性命,于是世人以此評論華歆和王朗,一下子就對比出兩人的優劣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華歆并非是個小人,至少他做事有始有終,做到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的境界,而且始終如一,這是多么高尚的品行啊,華歆所說過的話,為后人發明了一個成語:急不相棄!表示在危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棄對方。
而后人之所以對華歆沒有好感,主要是因為他逼迫漢獻帝退位,這種行為屬于“亂臣賊子”的行為,然后這都是小說虛構出來的,歷史上的華歆并沒有逼退漢獻帝,史料中只說曹丕繼位時,華歆負責一切儀式的安排布置,說他逼退漢獻帝是子虛烏有的。
后來華歆在曹丕手下為官,還曾推薦過當初的管寧,甚至他覺得管寧才能遠超自己,想直接把丞相之位讓給管寧,要知道管寧當初是看不起自己的,自己發達之后,沒有絲毫對曾經的好友埋怨,這份胸襟更值得后人學習,反觀管寧的話,只是因為對方撿塊金子,就覺得他貪財,就要割席斷交,這樣看來管寧根本沒有容人之量嘛,換做是你在大街上撿到一百塊錢,難道你不據為己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