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后期,1944年日軍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悍然發動了豫湘桂會戰。這次大會戰,日軍總共投入了約40萬人,而中國第一戰區則投入了約130萬人。按道理來講,以這樣的人數優勢,我們應該完勝才對,但是結果卻不盡人意。在8個月中,相繼在豫湘桂戰場上損兵約50-60余萬,豫中會戰37天失38城,還損失了7個基地和36個飛機場。直至今日,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為什么130萬大軍對戰40萬日軍還打不贏?下面,我們通過深入分析日軍在戰場上拍攝的一些照片,或許能夠從中找到答案。如下圖:
圖1:豫湘桂會戰中,日軍的一個炮兵陣地,看樣子應該是九二式步兵炮。僅在豫中會戰,日軍就投入1000多門各式火炮,可以說傾注了日軍在戰爭后期僅剩的一點“家底”。而當時的中國軍隊別說火炮了,就是步槍也不能保證人手一支。而日軍不光有火炮,還動用了坦克,如下圖:
圖2:日軍在長衡會戰中投入的重型坦克,戰車后面還有3個步兵伴隨坦克作戰。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僅在第二階段的長衡會戰中就投入坦克裝甲車691輛,其中光是坦克就多達225輛。而當時的中國抗戰軍隊還未裝備“巴祖卡”火箭筒等武器,要么以血肉之軀抗衡這些坦克,要么以集束手榴彈來逐一解決。所需要付出的傷亡和代價,可想而知!但是,日軍不光是地上有坦克,空中還有飛機,如下圖:
圖3:日軍飛機與地上的步兵協同作戰的場景。僅在第一階段的豫中會戰,日軍就投入了1個飛行團,總計168架作戰飛機,可以說是海陸空一體化作戰,占據了空中優勢、火力優勢。而當時的中國抗戰空軍已經損失殆盡,能夠升空作戰的飛機寥寥無幾,地面部隊得不到任何空中火力支援,只能以血肉之軀抵抗航空炸彈。這還不算什么,1944年的日軍雖說已是強弩之末,但是單兵作戰能力還是不容小視的,如下圖:
圖4:正在進攻桂柳地區的日軍,單兵裝備一樣不少,身上掛著全是裝備,而且大家注意到一個細節沒有,所有的日軍士兵都是彎腰前進,很注重隱藏和保護自己,絕不像抗日神劇那樣站起來一個勁地沖。連李宗仁都說“日軍訓練之精,戰斗力之強,可說舉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陣時,上至將官,下至士卒,均按戰斗原則作戰,一絲不亂,令人不易有可乘之機?!倍此蜗eサ恼f法,一個日本兵的作戰能力相當于七八名抗戰士兵。八路軍在平型關大捷后也總結:“日軍步兵很有戰斗力,能各自為戰,雖打敗負傷了,亦有不肯繳槍的。只見戰場上敵人尸橫遍野,卻捉不到活的。日軍射擊的準確,運動的隱蔽,部隊的掌握,都頗見長?!?0萬日軍的難打程度可想而知。其實能扛住8個月已經算是奇跡了。戰場上,每一分每一秒的堅持,都是由抗戰前輩們用血肉之軀換來的,他們都是英雄!你們覺得呢?歡迎在下方發表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