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部分經濟學家都有一個致命的問題:沒有做過實業。
沒有做過實業,就很難理解貨幣政策對實業的具體影響。這幾年隨著美聯儲不斷加息,中美的利差不斷擴大,導致很多資金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息而選擇外流,很多經濟學家對此憂心忡忡。
其實大可不必,高利率不是一定代表著收割,也有可能是被收割。
在2017年以前,福特的銷售凈利率在4%以上,也就是凈利潤/營業額在4%以上,這個數字比較穩定,這說明福特的經營情況比較穩定。
2019年以后,這個數據波動變得非常巨大, 2021年因為股權投資Rivian獲得了巨額收益導致凈利潤大增,把這年除開,其他三年的銷售凈利率只有可憐的0.03%。
導致利潤這么低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高利率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
2023年福特的凈利潤是43.29億美元,但是凈利息支出就高達13億,前幾年更慘,利息支出比凈利潤還高。
高利率讓企業的利息支出更大,讓產業鏈的成本更高,最終就是利潤變少,除了個別享受壟斷特權的企業無所謂,大部分制造業都深受其害。
很多經濟學家只看到了美聯儲加息導致資本流向美國,并沒有特別關注高利率對制造業毀滅性的打擊。
現在中國的利息低,能源價格低,供應鏈齊全讓配套成本低,幾重因素疊加,中國制造業的綜合成本全世界最低。所以中國商品出海,歐美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
現在天然氣的價格是有史以來最低的,之所以價格如此之低,主要原因就是歐美的工業完蛋了。
歐美工業完蛋,對天然氣的需求就會降低,因為天然氣是歐美電力的主要來源。
這一點從德國的汽車出口數據也能看出來。
其實德國汽車出口從2018年到了頂峰以后就一路下滑,就算沒有疫情和烏克蘭戰爭,德國的汽車在世界其他地方也不具有競爭優勢了。
現在中國和歐盟在舉行汽車關稅貿易談判,歐盟要對中國汽車加征關稅,其實就算加征了,中國汽車也是碾壓歐洲。
同樣的,美國就算對中國電動車加征100%關稅,美國汽車依然沒有性價比。
歐美的工業其實已經完蛋了,可笑的是美聯儲還想維持高利率,其實挺好的,繼續吧,不把美國制造業嚯嚯完,美聯儲不舒服。
實體不存,金融焉附?
這兩年中國不斷降息,很多人說降息會導致匯率貶值,資本外流,中國金融壓力很大。
這個說法是從匯率的角度來說的,但是從制造業的角度來說就是另外一個意思了,中國利率低于歐美,讓中國的制造業優勢更加明顯,在全世界攻城拔寨。
美國一方面想用高利率引爆中國的資產泡沫,另一方面又說中國產能過剩。耶倫為什么不想想這二者有什么聯系?
特朗普現在勝券在握,一旦他當選,美國的利率就會快速下降,整個西方國家的利率都會下降。
特朗普要用各種方式降低美國制造業的運營成本,利息成本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
像蘋果,谷歌,微軟這種企業對利率高低不是很敏感,但是福特,通用電氣,陶氏化學這類企業對利率就非常敏感,更別說各種更低層次的制造業。
特朗普想明白了,歐洲也會想明白,韓國日本都會想明白,等大家都想明白,所有人就會齊刷刷快速降息。
美聯儲說中性利率是3%,這是他們在搞笑。
中國人工比美國便宜,土地比美國便宜,能源比美國便宜,如果利率也比美國低,那綜合成本就會比美國低很多,美國商品能賣到哪里?
要降低成本,就需要下調生產要素的價格,下調利率是繞不過去的一環,還3%是中性利率,這簡直就是瞎說,1%都不行。
一旦調低利率,通脹就會起來,這就考驗特朗普的水平了。特朗普要讓馬斯克負責經濟審查工作,這個意思就是美國要成立類似中國發改委一樣的部門,讓馬斯克當美國發改委主任。
降低利息,增加美國制造業的競爭力。然后用行政手段提高石油產量,控制油價,美國發改委全面學習中國發改委,打壓各種原材料價格,打擊投機倒把。
這些招都是我們以前用爛了的,以前美國人不屑一顧,現在要抄襲。到時候什么狗屁的市場經濟,都拋之腦后。
前幾天諾貝爾經濟學獎頒布,給幾個研究體制對經濟影響的經濟學家,再過幾個月,那些人的臉都會被打腫,因為他們口口聲聲要維護的那套歪理邪說會被特朗普打得粉碎。
全球低利率時代要來了,低利率伴隨各種行政管控,這大概是未來幾年的趨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