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宣和七年十月,在國內一浪高過一浪的伐宋大潮下,金太宗宣布滅宋戰爭開始。
戰神完顏宗翰迫不及待,領六萬精兵從西京,也就是大同出發。
完顏宗翰戰爭態度是狂熱的,但戰爭思想是冷靜的。
經過懷仁與河陰兩縣,十二月初,到達代州。
完顏宗翰告誡金國大將們,進入代州,戰爭開始,與宋朝最精銳的河東軍與西軍肯定會有多次大戰,大家一定要緊繃戰斗的弦,可不能被山西的醋酸一下,松軟,斷了。
金兵有緊張的情緒,宋朝沒有抵抗的意識,有意識的也沒能力。
代州守臣李嗣本直接投降,僅崞縣守將李翼和沿邊安撫副使史抗父子倆進行抵抗,結果清楚,全部戰死。
三天,完顏宗翰拿下代州。
十二月九日,完顏宗翰兵臨忻州,知府賀權,對清晰的戰局做了最無恥的行為:主動開門,鼓樂齊鳴,喜迎金兵(開門張樂以迓
之)。
金兵萬萬沒想到,作為侵略者,居然遭遇了簞食瓢飲,以迎王師的待遇,簡直受寵若驚。
忻州之后,距離太原,不是太遠而是很近,只剩戰略要地石嶺關。
從石嶺關開始,太原保衛戰總結一個格調:守城是慘烈的,救援是搞笑的。
鎮守石嶺關的主力是耿守忠的義勝軍。
義勝軍是個神奇的存在,遼國大亂后,很多幽云漢人跑到了河東,宋朝繼續養兵政策,把這些幽云漢人集中組建軍隊。
本來主線是“養”,不餓著不凍著不鬧事就行。
可宋朝朝廷又動了壞心思,幽云漢人民風更像遼人,上馬射箭下馬砍人臉不紅心不跳手不哆嗦。
宋廷既想用又不信任,河東靠近宋遼邊境,于是,給錢給糧給武器,起了個感人的名字——義勝軍,邊境一旦有事,讓這幫人先去當炮灰。
這次金兵南下,要充分發揮炮灰團的作用,太原知府張孝純安排義勝軍鎮守石嶺關。
義勝軍也不傻,飯照吃錢照拿槍照抗仗堅決不打,炮灰華麗轉身變成帶路黨。
石嶺關,義勝軍老大耿守忠率領義勝軍投降完顏宗翰,守忠不忠義勝不義,直接帶金兵圍了太原城。
太原守將是太守張孝純和西軍名將王稟,王稟就是《水滸傳》中誣陷阮小七穿方臘龍袍的那位,不過小說歸小說,現實王稟是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他率領太原軍民死守了255天,城破后自殺,氣得完顏宗翰非得找到王稟尸體,指尸大罵,從側面體現王稟守城多么厲害。
河東危急,保衛太原。
面對入侵者,此時宋朝不像后來嚇破了膽,優點是出兵積極,作戰主動,缺點是戰斗無腦。
第一次救援太原的是來自朔寧府的河東名將孫翊和西軍名將折可求。
孫翊領兵兩千從朔寧出發,部將建議不要直接救太原,繞道攻占云中,完顏宗翰的老巢在云中,搗了云中,完顏宗翰自然無心再戰。
這和千年前孫臏圍魏救趙異曲同工。
但孫翊回答:此策固善,奈違君命。
宋朝僵化的軍事制度,孫翊只能按照朝廷指示直奔太原。
孫翊到達太原后,朔寧軍戰力加上保家衛國精神屬性加持,讓完顏宗翰侵宋以來從沒打過如此硬的仗,這讓完顏宗翰很擔憂,畢竟孤軍深入,每仗都這么打,出不了山西就得耗光。
宋軍不動腦子,完顏宗翰腦子活泛得很。
孫翊士兵都是朔寧人,金兵拿下朔寧后,宗翰把朔寧老百姓趕到孫翊軍前。
你不學孫臏,我得學韓信。
這招類似韓信垓下圍項羽的四面楚歌,孫翊的軍心瞬間煙消云散,孫翊被叛徒殺害,部隊也投降了完顏宗翰。
另一路折可求領西軍兩萬,本來要從天門關過,可天門關已經被占,打不下來。
繞道松子嶺,沒有越海卻也是翻山到了太原。爬山是個累人的活兒,打仗更累人。折可求剛到太原城下,沒來及休息,被金兵堵上一通死戰。
以逸待勞加上一貫纏斗精神加持,金兵將折可求擊敗。
第一次太原救援戰以失敗告終。
完顏宗翰也沒有死心眼,一邊繼續圍太原,一邊親領大軍繼續前進。
當到達澤州時,聽到東路軍已經和宋廷講和并退兵。完顏宗翰就讓銀可術繼續圍攻太原,自己返回西京。
宋朝這邊,和談時候同意把太原、河間和中山三鎮割讓給金國,可當金兵撤后糊涂的腦袋又清醒起來,認識到這三鎮太重要,于是做了個不該做但必須做的決定:違約。
宋欽宗光明正大昭告天下,我反悔了,三鎮不給了,還讓三鎮軍民好好守城,王師很快就到。
這是一次沒人罵不要臉的反悔,因為從戰略上看,這三鎮肯定不能給。但從戰斗情況,只會罵宋廷窩囊廢。
宋廷讓姚古領兵六萬北上救援太原,種師中秦鳳路三萬西軍精銳救援真定等河北諸鎮。
姚古是典型皮毛型將領,即打仗只打皮毛。
直到靖康元年四月,姚古雖收復了威勝軍、隆德府等地方,和金兵互有勝負,但關鍵目標太原城的影子都看不到。
宋廷策略繼續改變:不行就加人。
正在河北的種師中調轉槍頭,出井陘關,和姚古共同作戰,救太原。
金兵主力都在南部的潞州汾州和姚古作戰,突然從井陘關來了支兵馬嚇得不輕。
此時,如果種師中按照出其不意的思路,直接快速殺到太原城下,這樣金兵算是前后不著調:主力回救,姚古部可突破防線;不救,種師中和王稟里應外合,掃蕩太原周邊金兵,太原之圍也搞定。
可種師中卻選擇了最穩妥最失敗的方式:穩步前進。
種師中大軍過平定軍到壽陽接著跨榆次到太原。
穩等于速度慢,這給了銀可術時間,這位百戰名將驚嚇之后不是慌亂,而是冷靜,迅速制定“一堵二圍三擊潰”的三步法。
首先堵住姚古部,使其不能和種師中合兵。
銀可術在文水擊敗宋軍,在西都口擊敗鄜延路黃迪,占領太谷和祁縣,姚古的路算是全部堵死。
下面要圍殺種師中。
圍殺要把獵物引誘過來。
從平定軍到壽陽縣,銀可術把軍隊全部撤回,給宋軍一種金兵已撤的假象。
能夠騙到你,是因為你內心有貪婪占有的欲望。
不幸的種師中遇到了這種情況,新掌權的主戰派重臣許翰急需用一場勝利來鞏固政治位置,這場勝利就是太原救援戰。
許翰敦促種師中快速進兵。
禍不單行,宋朝諜報系統還出現嚴重誤判,在看到百里無金兵后,宋朝間諜們不去看看第一百零一里是否有金兵,而是一副完成任務的傲嬌:金兵已退。
此時,銀可術已經在榆次布下大網,等待種師中進來。
許翰的催促加上錯誤諜報,讓一向穩重的種師中只能放棄輜重,輕軍快進。
這位老將大概率已經意識到前面有巨大陷阱等著自己,可宋朝沒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傳統,與其受到文臣指責,不如以死明志。
到達榆次后,遭遇最精銳金兵鐵騎沖擊,三萬秦鳳軍大敗,在殺熊嶺種師中以身殉國。
擊敗種師中后,金兵主力馬不停蹄,一個回馬槍,在太原南邊的盤陀,擊潰姚古主力。
第二次太原救援戰,十幾萬河東和西軍主力,在宋廷的胡亂指揮下,全部玩兒完。
在看到宋朝玩命兒的救太原后,金兵開始玩命兒的攻太原,從云中調來大量士兵,保持對太原高強度攻擊。
太原知府張孝純不停派人到開封告急。
第三次太原救援戰開始。
宋廷任命李綱為宣撫使,聚集各路兵馬二十二萬,救援太原。
靖康元年六月二十七日,王師從京城出發,據說當時旌旗遮天,劍戟蔽日,百萬開封百姓圍觀,號稱王師一到,必定掃平金兵,沒想到卻是落葉遇秋風,自己一掃而光。
在德隆府,李綱進行最后軍事部署。
兵分四路,對金兵展開扇形攻勢,七月二十七日諸軍協同進兵。
平安軍和遼州由劉韐與王淵統帥,威勝軍路由解潛統帥,汾州路由張灝、折可求和張思正等人統帥,南北關由范瓊統帥。
面對幾十萬宋軍,銀可術再次制定出正確的策略:主打西軍。
懷州,劉韐兵敗,將領王彥戰死。
解潛在南北關和金兵遭遇,大戰四日,互有勝負,后來金兵援兵到,解潛大敗,只身逃跑。
第三次援救太原最精銳的西軍又被打干凈。
此時,張思正雖十七萬兵馬,以江、浙、蜀兵為主,戰力低下。金兵以三千鐵騎沖擊,數十萬大軍大潰,互相踐踏而死的數萬人,尸體把山谷都填滿。
宋朝第三次援救太原失敗,再也沒有力量來保護這座拼死抵抗外族的龍城。
太原城內的軍民則是始終如一的堅守,房屋全部拆除,運到城墻作為守城器械,糧食吃完殺老弱充軍餉,堅決不降,可歌可泣。太原軍民守城到了這個份上,始終沒見到有一路宋軍殺到城下救援,外圍宋軍如同過家家,戰術全無戰斗意識全然沒有,可恥可恨。
最終,當這座龍城被攻破后,金兵展開慘無人道的毀滅,不問老幼,全部殺害,屋舍全部焚燒,城墻推為平地(無問老幼,皆殺之,焚燒屋舍,夷其城廓)。
完顏宗翰非要找到王稟尸體,對著尸體大罵,用兵器打尸體,最后曝尸(尼堪向尸戟手大罵,率諸人執兵同踐之,而暴于野)。
可見這場守城戰對一代戰神完顏宗翰傷害有多么大。
太原陷落后數月,金兵完成合圍都城汴梁戰略,中原王朝最大恥辱靖康恥發生,而在這場慘劇中,最問心無愧的就是宋王朝再也無法擁有的龍城太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