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20日,中國農學會年會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在南京農業大學濱江校區召開。大會圍繞“科技創新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設成果發布、科技成果交流分享、院士專家報告、前沿訪談、專題與平行會議、科普巡講及成果展示等多個板塊,其中專題會議7個、平行會議11個。大會邀請包括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在內的15位院士、200余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做專題報告并研討交流,包括40余家科技型企業負責人在內的1200余名代表參會。
大會指出,黨中央對建成科技強國作出戰略部署,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農業科技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要繃緊時不我待的“思 想弦”、打好補短扶弱的“攻堅戰”、甘坐農業科研的“冷板凳”、培養科技人才的“后備軍”,增強做好新時代新征程農業科技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奮力搶占農業科技創新制高點。其中,“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平行會議在20日召開。
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首席專家曹海軍出席并致辭,中科院地理所資源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室主任、二級研究員閔慶文,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教授盧勇,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教授孫業紅,中科院地理所資源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劉某承等出席會議并做學術報告。
閔慶文在《當前農業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工作的幾個問題》專題報告中指出,中國以22項全球重要重要文化遺產(GIAHS)居各國之首,涉及13個省級行政區域、34個縣級行政區域;中國自2012年以來,發布了7批18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涉及31個省級行政區域、212個縣級行政區域。但我國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還存在區域分布不均、特產化現象明顯,部分申遺文本調查研究膚淺、重復現象嚴重、邏輯關系不清,“重申報、輕管理”現場普遍存在,“重開發、輕保護”現象十分明顯,相關學術研究、交流、分享有待提高等問題,希望下一步能多部門協同、多學科合作,深入研究,共同為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與認定、保護與利用、監測與評估提供科技支撐。
在湖州市生態農業領域科學家產業服務團的支持下,湖州市農業文化遺產院士專家工作站、南太湖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心3位代表參加大會,其中南太湖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荻港漁莊董事長徐敏利受邀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平行會議上做專題報告,是本平行會議做報告的唯一一位遺產地保護與傳承利用經營主體代表。徐敏利從《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的活化利用》方面,介紹了自己作為遺產地居民、作為桑基魚塘核 心保護區內農業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親歷者踐行者,21年以來所做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下一步,南太湖農遺中心將與湖州市桑基魚塘產業協會一起,在湖州市農業文化遺產科學家產業服務團的指導下,精細梳理本次大會學術報告,認真研讀優秀科技成果,強化與政府、科研院校、各遺產地的深度學會與交流,努力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陳鳳玲、王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