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項羽兵在垓下大敗。他想逃,又聽信農夫的話,向左前行,結果被陷進大沼澤,身邊僅剩的百余人幾乎全沒了。
好不容易行至烏江,烏江亭長趕緊勸道:大王,江東雖小,但土地方圓千里,有幾十萬民眾,足夠您稱王。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里有船了,漢君若到了,您可就過不去了。
項羽一聽反而大笑說:上天要滅我,我還要過江干什么?想當初我帶江東八千子弟兵出來,現在一個都沒回去。我愧對江東父老鄉親,縱然他們憐愛讓我做王。我也無臉面去見他們。
隨后,項羽開始贈隨身物品,然后他對呂馬童說:你是我老朋友,我就把我送給你。你拿我的腦袋去領賞吧。
說完,自刎而死。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究竟要不要過江東,世人爭論了千年。不少詩人還拿“項羽不肯東渡”作為自己的精神標桿。
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才女李清照,她的一首《夏日絕句》流傳千古: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借古諷今,明面是勸誡勉勵棄城而逃的趙明誠。但話里話外,是她對當下形勢有諸多失望。
當時金兵孤軍深入,可是,黃河以北尚且在宋人手中。金軍雖占領部分地方,但根基不穩。
而且,金軍后方正遭受嚴重威脅,太行山的義軍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已取得局部勝利。
所以說,要是趙構能下定決心抗金,中原這片地兒,還是有很大希望。
但他早早帶著臣僚倉皇南逃,定都臨安。
項羽的不肯東渡,不僅說到點子上,還辛辣諷刺只顧逃命茍安的南宋君臣。
李清照毒舌也,此乃氣節,活要活得有意義,死也要死得悲壯。
然而,杜牧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輸贏是家常便飯,忍辱負重才能成大事。
項羽從江東起家,八年里大大小小經歷70多次戰役,每次都身先士卒,所到之處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然而,垓下大敗,便一蹶不起。直到臨死也沒有想明白失敗原因。
只是歸咎于“時不利”“天之亡我”,而羞憤自殺,這配不上“英雄”名號。
自古人們欣賞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悲壯,而杜牧不這么想。他認為項羽剛愎自用,不采納衷言,錯失韓信,氣死范增。簡直愚不可及。
最關鍵時刻,生死攸關,他還是不愿面對現實,聽不進亭長忠言。不“包羞忍恥”,重返江東,再整旗鼓。
項羽若能像劉邦一樣,放下身段,接受失敗,回到江東養精蓄銳,那還是大有可為。
可惜,他只會用“天要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為自己開脫。
杜牧以兵家的眼光論成敗,假想項羽如果重來,勝負未可知,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然而,王安石一眼看出事情的本質,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
疊題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以辛辣的口吻明確表示:即使項羽真的重返江東,江東子弟是不會替他賣力賣命。
因為,項羽失敗已成定局,即便他重回江東重整旗鼓,也不能卷土重來。
項羽的失敗,不是在“鴻門宴”,沒有殺成劉邦。哪怕事成也會出現李邦、王邦……
而是,項羽的剛愎自用,他的志向是“(滅秦)取而代之”“錦衣夜歸”,而不是天下黎庶。
在舉棋八年里,項羽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已逐漸失去天時地利和人和。
原本投奔、協助他的人才,都跑到劉邦陣營,好幫手變對手,局勢已難以挽回,成功概率特別低。
所以“壯士哀”。不會再有人幫助他。
李清照、杜牧、王安石的出發點、立場各不相同。李清照著眼節氣,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杜牧則宣揚“跌倒了要怕,再爬起來”的堅韌精神。
而王安石,他是個政治家,總是冷靜地分析問題,會審時度勢。他直接反駁了杜牧的看法。這是是政治家的睿智和遠見。
所以說啊,同一件事,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門道。
有人看到希望,滿心歡喜;有的人,看到失望,唉聲嘆氣。
但是,不管咋樣,都有他們的道理。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是心里頭能同時裝得下兩種完全相反的觀點,而且還不耽誤他正常過日子、正常干生活。
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厲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