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再見愛人4》里,麥琳和李行亮兩口子肉眼可見是格格不入的——他們不像是在上離婚節目,而是在上戀綜。
其他兩組夫妻,不是在針尖對麥芒、互懟互罵的路上,就是在她逃他追的PUA與反PUA的路上,如膠似漆、蜜里調油的麥琳和李行亮在對比之下簡直是一股清流。
他們簡直是為“純愛戰士”打造的婚戀模版。
相識于微時,一眼萬年便定下終身,共同到過谷底,也一起攀上高峰,同甘共苦,苦盡甘來,不離不棄,互敬互愛,這樣的感情扛住了時間的考驗也挺過了現實的毒打,歷久彌堅,何其珍貴。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一定不來自兩個利己又現實的人,一定來自兩個純粹又無私甚至有點戀愛腦的雙向奔赴之人。
在李行亮事業不如意的時候,麥琳自己一個人擺攤補貼家用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李行亮起運后,立馬補給了麥琳一個“飛屋環游記”的夢幻婚禮;每一年每去到一個地方旅游,李行亮每一次都會給麥琳重新求一次婚;麥琳被愛滋養,心甘情愿無怨無悔做起了家庭主婦,相夫教子,樂此不疲。
這簡直是完美愛情進入了完美婚姻的完美模樣。
尤其是妻子麥琳,她簡直是讓人夢寐以求的完美妻子。
麥琳愛李行亮勝過了愛自己,把丈夫的幸福視作是自己的幸福;人生排序是“丈夫>孩子>父母>自己”,她把自己放在最后一位;把丈夫的夢想當作是自己的夢想,她渴望而未實現的夢想是“希望丈夫能站在更大的舞臺上”——她的世界里只有李行亮。
麥琳熱情,開朗,外向,可愛,樂觀,生命力旺盛,能量滿滿,她是付出型人格,她給丈夫的愛是博大的不求回報的甚至是無條件的。
“這輩子,我除了他,不會有更愛的人了。愛他,我用掉了所有力氣、時間、精力和愛。”
麥琳燃燒了自己,照亮了李行亮。
不免讓人感慨,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然而,這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越是標榜完美,內里就越是危機四伏,破碎不堪。
這一對是讓人細思極恐的,現在的美好就像是暴風雨前的寧靜,仿佛他們不在沉默中消亡,就會在沉默中爆發。
麥琳愛得太滿,愛得太用力,愛得太忘我,愛得太過于無私,她不像李行亮的妻子,而像是李行亮的媽媽,是他的“新 娘”。
這一對拿的是兒子找媽媽的“劇本”。
像這樣的媽媽真的好嗎?不一定,因為在這樣的親子關系里,兒子不會時常感覺到幸福得冒泡泡,反而會覺得窒息得想逃離。
果不其然,“控制欲強”是李行亮對妻子麥琳小心翼翼的“控訴”。
因為客體性太強,經濟和精神都不夠獨立,麥琳不能內求,只能外求,溺水之際,不相信憑自己的力量能浮起來,她只能死死抓住李行亮這根唯一觸手可及的救命稻草。
人性本賤,抓得越緊越是抓不住,人是會恃寵而驕的,感情也是會“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
愛得沒有自我,是麥琳不幸的開始。
一個人沒有自我是可怕的,她把自我全部投射到了另一半身上,她犧牲了自我,只為了成就李行亮的自我,在麥琳的認知里,她與丈夫是一體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某種意義上,這樣的犧牲是偉大的,但卻是高風險且隱患不小的。
在戀愛這種游戲里,女人的賭注和男人的賭注從來都不對等,當女人拿自我下注時,男人只押上了很小一部分。
當愛情對男人來說意味著調味品、對女人來說意味著必需品時,當男人把事業看作天,女人把男人看作天時,悲劇就發生了。
兩個人的付出不對等,兩個人的回報也不對等,天平失衡了。
在麥琳成了家庭主婦時,矛盾激化了。
她讓渡了自己的人生,不管她給自己洗腦自己有多幸福,但現實總會給她致命一擊——麥琳并不真的享受其中,她不是也不該是一個絕對利他的“圣母”角色。
事實上,女性也是人,人總會有自私的一面,只是社會總有有意無意引導女性去成為那種“水利萬物而不爭”的照顧者、服務者、無私奉獻者角色,從而將她們擠出競爭行列,不僅失權,還失去自我。
這是悲哀的,讓人無限唏噓的。
現在大家都在呼吁要尊重“家庭主婦”,但它終歸只是一種愿景,不落地就只能是紙上談兵。
我們都心知肚明,“家庭主婦”不被市場認可,它是一份創造了大量價值卻沒有回報或者是回報無法被量化且固定下來的無薪工作。
市場適用的是交換原則,而家庭里適用的是贈予原則。
照護向來都是女人在家免費提供的東西,大多數人都認為,不值得為這種事情付錢。
成為家庭主婦即使無償付出也會吃力不討好甚至被指責是拖油瓶,缺乏社會認可,價值得不到彰顯,自己也妄自菲薄,缺乏配得感,害怕成為別人的負擔,這就是麥琳的困境。
她為什么會過度節儉,就是因為她意識到了家庭主婦、全職媽媽就是份不被看見的無薪工作,因為得不到金錢的回饋也得不到丈夫的認可,她只能通過勤儉節約去表達自己的付出,證明自己的價值,在她看來,省錢就是掙錢。
以夫為天,麥琳的存在感仰仗于丈夫的認可,一旦從他那里接受不到諸如感恩、夸贊之類的正反饋,她會立馬陷入自我懷疑,于是變得患得患失沒有安全感,從而激發內心潛在的控制欲。
沒有工作,不能掌控事業,沒有自我,不能掌控自我,就只能去掌控另一半來確認自己。
失去了自我的邊界,麥琳全面入侵了李行亮,表現出來的就是強勢和控制欲。
將自己全然托付給一個男人,是場豪賭,賭到最后考驗的是他的良心。
好在,李行亮是知恩圖報、情緒穩定的良善之人,他沒干出拋棄糟糠之妻之事,但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后沒有,麥琳能每一次都能賭贏嗎?
斗米恩升米仇,人性是禁不起考驗的。
洶涌澎湃的快要吞噬一個人的愛的浪潮襲來,李行亮力有不逮,無法給予幾乎同等的回應,他的道德壓力是不小的,負罪感、愧疚感、束縛感是壓不住的,那會是對愛產生損耗的。
破窗效應,是指,如果一扇被打破的窗戶沒能及時修復,會吸引更多人進行破壞。
在感情中,也是一樣的。
當一方把自己的傷痛或弱點展現給對方時,等來的可能不是對方的理解和安慰,而大概率是親手向對方遞上了刺向自己的刀。
麥琳所要做的是盡快進行“自我修復”。
感情新鮮期過了,激情不再,就是現實與利益的取舍和考量,她察覺到危險了,因為她在感情里開始變得如履薄冰,沒有了當初的堅定自如。
年齡焦慮、顏值焦慮、身材焦慮、失業焦慮接踵而至,不配得感,不安全感,不自信感衍生出了付出沒有回報的犧牲感、委屈感,這些壓倒了麥琳。
她現在是通過賣慘、犧牲、自虐、控制來索要愛、博取關注、換取存在感、確立自我,但這是緣木求魚,本末倒置的。
愛只會流向不缺愛的人,麥琳該把給出去的愛收回來,用在自己身上,多愛自己,才是她的出路。
一只鳥兒停立在枝頭上,渾然不懼,是因為它有翅膀,而不是相信腳下短暫的“棲息地”。
《大明王朝》里有一句話說得好:
“任何人答應你的事情都不作數,只有自己能作主的事情才作數。”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掌握在誰的手里,誰就有話語權。
理想是理想,現實是現實,現實就是絕不存在強者和弱者平等的社會,弱者必須拿起武器,成為強者,才可能和強者平等,不然只能成為強者的附庸,然后永遠做搖尾乞憐的弱者。
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永遠是女性不能放棄的兩大追求。
愛男人愛到沒自我,這不偉大,也不無私,而只不過是為了滿足自戀心、自我感動罷了。
麥琳要做的是支棱起來,找一份工作,重新與社會產生鏈接,好好愛自己,自強自立,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繼續自我規訓,自我PUA,自我洗腦。
——原創不易,敬請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