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當成都從詩詞里走出來,就變成了一桌麻將、一壺清茶、一鍋好味。
伴隨著成都蒲江的美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融媒體節目《秀甲蜀西》之成都天府篇也在5月31日正式開啟。節目依托成都蒲江朝陽湖云頂水鄉,打造了“美景街區”“好物街區”和“文化街區”三塊寶地,帶領我們感受了一番漫游成都蒲江的樂趣。
好景好物構建大美小城
漫游成都蒲江,從賞美景開始。跟隨著主持人張舒越和成都文聯副主席郭月的腳步,我們看到了秀甲蜀西蒲江的鄉村表達。在這個成都蒲江的綠色天然屏障下,感受綠道、彩林、白鷺、星空,感受日常生活之外的花朝月夕,這是節目通過蒲江好景帶給觀眾的一份寄語。
節目也為我們揭秘了蒲江生態的奧秘。蒲江,以草為江名,蒲江縣,以江為縣名,孕育于山川草木的蒲江,擁有生態保護的傳統。而今天蒲江作為“吸氧勝地”,離不開“兩個替代”戰略。成都文聯副主席郭月提到,正是因為蒲江實施了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兩個戰略,才保證了這里的碧水藍天讓人們“如在畫圖中”。
如果說賞美景能感知蒲江的生態基因,那么逛市集則能觸摸蒲江的文化脈搏。
節目主持人從明月村的一個個攤位走過,體驗非遺技藝,感受歷史與現代的時空交匯。
“彩條起彩,經線顯花”。流光溢彩的蜀錦,描繪著成都的風雨廊橋、杜甫草堂等人文景觀。傳統紋樣追溯歷史時光,如宋代的落花流水錦。現代紋樣則表達今天的審美風尚,如由蜀錦工藝制作的熊貓擺件、手包、卷軸等。
年輕人在紙上寫字,給了薛濤箋“重現江湖”的機會,道明竹編融入日常生活,給了傳統技藝蓬勃發展的機會。在蒲江這個小縣城,還有無數個連接古今的瞬間,被節目組捕捉,并留下懸念。
一如望江樓上的絕對,等待一個完美的下聯;西嶺雪山,等待一顆靜賞雪景的錦繡之心;四川非遺,則等待著代代人的薪火相傳。
守正創新寫就文旅范例
節目展示成都蒲江的綠色生態和非遺文化,但又不止于展示,而是追根溯源,探尋人、物、環境三者的關系。
枇杷茶甘甜,白瓷溫潤,二者結合就應了那句“人間至味是清歡”。主持人在節目中說,茶和茶器的關系就像靈魂伴侶。而茶與其生長的地方更是彼此相依,枇杷茶之所以甘甜,是因為它在秀甲蜀西中綿延生長,邛崍黑茶之所以醇厚,是因為它在陳年歲月中沉淀香氣。那么,在青山綠水中成長的成都蒲江人擁有怎樣的生活方式?
一杯蓋碗茶,一塊米花糖,再來蜀山窯畫上幾筆,輕松拿捏人們口中的松弛感。這種松弛感,不僅源于自然,也源于當地的多業態融合。
當明月村黨委副書記吳俊江書記為我們介紹川西民居時,他用“紅、綠、古”三個字總結西來古鎮的新生機。“紅”為紅色研學游,“綠”則是綠色農業產業鏈,“古”是歷史文化的當代打造。
節目通過蒲江市集、泛舟品茗等場景,為觀眾和各地旅游業提供了一個文旅深度融合的范例。依托當地青山綠水發展綠色農業產業鏈,這是“守正”,吸引外來藝術家來當地扎根創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這是“創新”。
節目中蜀山窯的講解人是明月村的新村民,他說,是當地的水土和故事給了他們藝術創作的靈感。邛窯瓷器打造的熊貓“花花”、道明竹編編織的平安扣,這些文化藝術品無一不在講述著四川的故事,也表達著現代人的思想智慧。
在地文化和藝術家相互賦能,這是藝術鄉建的意義,也是當地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動寫照。
秀甲蜀西,萬象新意。青山綠水造就了成都蒲江人的閑適與松弛,也見證著成都蒲江人的安居樂業、活色生香。未來的城市文旅,必將是美麗生態與多元業態的深度融合,是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讓我們繼續去往有風的地方,繼續感受城市的好景好物好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