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貢市自流井區亦趣自然保育中心向有關媒體透露,在自貢發現了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界惡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的新幾內亞扁蟲。這也是自貢地區首次發現,或許也是四川首次觀測到的這類記錄。
新幾內亞扁蟲
新幾內亞扁蟲又名馬諾夸里扁蟲,為扁形動物門渦蟲綱三腸目地渦蟲科物種,原產地為新幾內亞島,故此得名。
新幾內亞扁蟲頭部尖尖,身體扁平,游走在潮濕的苔蘚或其他濕潤環境中。主要以蝸牛、蛞蝓等陸生貝類為食,具有強大的捕食能力。該物種喜潮濕環境,常在雨后等陸生貝類活躍時出沒。
從目前情況看,新幾內亞扁蟲已入侵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對于我國來說,2012年香港首次記錄到新幾內亞扁蟲。從2018年起,在廣東等地陸續被發現,并逐漸入侵內陸地區,推測其擴散途徑可能為苗木攜帶。
新幾內亞扁蟲在過去幾十年里已“團滅”了太平洋多個島嶼的原生蝸牛,對蝸牛種群造成毀滅性打擊。蝸牛、蛞蝓等陸生貝類在生態系統中常扮演食腐動物的角色,是大自然的分解者、清潔工。如果它們的種群數量降低甚至滅絕,將對生態環境產生連鎖效應,影響生態平衡。
外來入侵物種的定性和分類
外來入侵物種的定性和分類是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重要議題。
外來入侵物種,是指出現在其自然分布范圍和分布位置以外的一種物種、亞種或低級分類群,包括這些物種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體。這些物種通過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并能在當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態系統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擴散,最終明顯影響當地生態環境,損害當地生物多樣性。
關于外來入侵物種的分類,依據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程度,通常可以分為不同的等級或類別,具體包括:
一般入侵物種:這類物種雖然被引入到新的生態環境中,但其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影響相對較小,不會造成顯著的生態破壞或生物多樣性損失。它們可能無法在新的環境中大量繁殖,或者其生態位與當地物種不重疊,因此不會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比如加拿大一枝黃花、小龍蝦就屬于這類。
局部入侵物種:這類物種在某些特定區域或生態系統中造成了明顯的危害,但尚未擴散到更廣泛的區域。它們可能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或適應性,能夠在特定條件下迅速繁殖并占據優勢地位,從而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局部破壞。比如空心蓮子草、福壽螺就屬于這類。
嚴重入侵物種:這類物種對多個生態系統或廣泛區域造成了顯著的危害,對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嚴重威脅。它們可能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和適應性,能夠迅速占據新的生態位并排擠當地物種,導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改變。比如紫莖澤蘭、紅火蟻就屬于這類。
惡性入侵物種:這類物種對生態系統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甚至可能導致當地生態系統的崩潰或物種滅絕。它們可能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適應性、傳播速度和破壞力,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并占據主導地位,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比如水盾草、新幾內亞扁蟲就屬于這類。
如何應對惡性外來物種入侵?
應對惡性外來物種入侵需要采取一系列綜合措施,首先要加強監測預警,構建全面的外來入侵物種監測網絡,覆蓋重點區域和生態系統,利用遙感、GIS等現代技術手段,提高監測效率和準確性。同時,建立外來入侵物種風險評估和預警系統,對潛在入侵物種進行早期識別和預警。
強化法律法規與監管,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外來入侵物種的定義、分類、管理責任和處罰措施,建立健全外來入侵物種監管體系,加強海關、農業、林業等部門的協作與配合。加強對進口植物、動物及其產品的檢疫和監管,防止外來入侵物種通過貿易渠道傳入,并加大對違法引入、傳播和養殖外來入侵物種行為的打擊力度。
實施科學防控措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以及外來物種的入侵情形,采取物理、化學、生物以及調控等方式,控制外來入侵物種的數量和擴散范圍,最大程度減少其對區域生態系統的危害程度。
加強公眾教育與參與,通過媒體、網絡、社區活動等多種渠道,普及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和防控知識。提高公眾對外來入侵物種的識別和防范意識。同時,建立外來入侵物種舉報獎勵制度,鼓勵公眾積極參與防控工作。組織志愿者隊伍,參與外來入侵物種的監測、清除和防控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