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后唐朝出現藩鎮割據,部分節度使擁兵自重,影響中央控制。唐憲宗繼位后決心裁制藩鎮,先后收復多州。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憲宗被宦官毒死,兒子唐穆宗繼位,唐穆宗好宴樂“不留意天下之務”。
任用宰相無遠見,認為藩鎮已平,應當消兵。令天下軍鎮有兵處每年在100人中限八人或逃或死,消其兵籍。
被取消兵籍的軍士無處可去,又無法從事他業,只好藏于山林。不久河朔三鎮復叛,躲藏的軍士紛紛歸附三鎮。
原文賞析:
自肅宗以來,大盜內訌,夷蠻外擾,郊圻之間,釁孽屢作。 及憲宗嗣位,強梗少弭。 未幾,而河朔三鎮又復叛亂。
史略:自安、史之亂,南詔遂據有云南地,而吐蕃乘間蠶食,鳳翔以西,邠州以北,悉被其患。 廣德初入大震關,隴右、河西諸州,悉皆陷沒,遂入涇州,趨邠州,自奉天、武功直抵便橋。 上倉卒幸陜州,吐蕃遂入長安,郭子儀拒卻之。
【譯文】自唐肅宗李亨以來,大盜在內部作亂,夷蠻從外部騷擾,全國上下戰事和禍亂屢屢發生。
到唐憲宗李純繼位,強大的對手才稍微平息,可是沒多久,河朔三鎮又再次叛亂。
《史略》記載:自從安史之亂,南詔占據了云南地區,而吐蕃趁機蠶食,鳳翔以西和邠州以北,都遭受吐蕃之患。
廣德初年(763年)吐蕃進入大震關,隴右、河西各州,全部被吐蕃占據,吐蕃進入涇州,逼近邠州,從奉天、武功直逼渭水便橋。
唐代宗李豫倉促地躲到陜州,吐蕃占領首都長安十五日,郭子儀率軍擊退了吐蕃。
二年,仆固懷恩以朔方軍叛,引回紇、吐蕃入寇,犯邠州,逼奉天。 其明年,復引回紇、吐蕃及諸夷入寇,分道趨奉天、同州及盩厔,進圍涇陽,子儀皆拒卻之。 自是邠、原、岐、隴皆成邊鎮,而山南、劍南諸邊州亦往往沒于吐蕃。 又河北及淄青、淮西相率悖命。
【譯文】廣德二年(764年),仆固懷恩率領朔方軍叛亂,勾引回紇、吐蕃入侵,侵犯邠州,進逼奉天。
到了第二年,又勾引回紇、吐蕃以及各少數民族入侵,分路進攻奉天、同州以及盩厔,進軍包圍涇陽,郭子儀也把他們一一擊退。
從此邠州、原州、岐州、隴州都成為邊防重鎮,而山南、劍南各邊防州往往被吐蕃所占據。河北及淄青、淮西相繼背叛了唐朝。
建中四年,朱泚作亂,李懷光復起, 李晟等翦除二孽,奠安畿輔。 迄于元和,淮西、淄青狂狡益甚,帝方發憤有為。 元和十二年淮西平,于是河北三鎮皆順命。 十四年進討淄青,其將劉悟殺李師道以降。
【譯文】建中四年(783),朱泚作亂,李懷光起兵反叛朝廷,李晟等人消滅朱泚、李懷光這兩個叛賊,安定京師地區。
到元和(806-820)年間,淮西、淄青的狂悖之人更加兇惡,唐憲宗發憤圖強。
元和十二年(817)淮西被平定,河北三鎮都服從朝廷(史稱元和中興)。
元和十四年(819)唐軍進攻討伐淄青,其將領劉悟殺掉李師道投降。
初帝欲革河北世襲之弊,議先伐成德。 李絳以為:河北諸鎮,互相表里,若潛相構扇,則兵連禍結,為慮非輕。 淮西四旁皆國家州縣,逼近畿甸,宜早廓清,愿舍恒冀難致之策,就申蔡易成之謀。 」帝卒用其言,河北果皆革面。 長慶初朱克融復據盧龍以叛, 王庭湊亦據成德, 史獻誠亦據魏博, 而河北復制化外矣。
【譯文】當初唐憲宗打算革除河北世襲的弊端,討論先討伐成德。
李絳認為:”河北各鎮,互相呼應,如果暗中勾結煽動起來,那么兵禍戰亂就會接連不斷,這將是很大的憂慮。
淮西四面都是國家管轄的州縣,接近京師地區,應該早日清除干凈,希望皇上放棄治理恒冀兩州的困難計策,實行申蔡兩州的容易計劃。”
皇上最終采納了他的意見,河北果然都服從朝廷。
長慶初年(821年)朱克融又占據盧龍背叛朝廷,王庭湊也占據成德反叛朝廷,史獻誠也占據魏博反叛朝廷,于是河北地區重新出現割據現象。
端倪解析:
唐朝的唐憲宗在位時(805年至820年)因為治國有方,國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軌,被視為中興之局。
唐憲宗是一個奮發有為的皇帝,他即位后,把“太宗之創業”、“玄宗之治理”,都當作效法的榜樣。
為了糾正朝廷權力日益削弱、藩鎮權力膨脹的局面,他提高了宰相的權威,平定藩鎮叛亂,使得“中外咸理,紀律再張”,的盛況。
在元和年間,政府財政有所好轉,同時吐蕃勢衰。各地藩鎮在戰亂中,實力也有所削弱,借助這大好形勢,憲宗出手干預了。
唐廷“以法度裁制藩鎮”,陷于強藩多年的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區,又歸中央政府管轄,唐王朝短暫的復歸于統一,史稱“元和中興”。
盡管唐憲宗在位期間取得了這些成就,但他并未能從根本上消除造成割據的根源,藩鎮割據依在,還被迫增添了許多節度使。
憲宗末年,由于過分信賴長生不老之術,長期服用丹藥,導致憲宗脾氣暴躁,后宮奢華,無人愿意為國家大事擔憂。
以宦官王守澄為首的一干宦官謀殺了憲宗,幫助太子繼位,也順勢把國家大權轉移到了自己的手中。
憲宗死后,各藩鎮重新變亂且不稟朝命,唐廷形成了宦官專權的局面。因此“元和中興”只是唐朝中期政治的曇花一現罷了。
唐朝這時的中央政府兵權分離、官兵混編,兵制分為京營兵和地方兵,京營兵由宦官看管,而地方兵則由軍方大員負責。這種制度安排進一步助長了宦官權威。
政治腐敗、兵士流亡、戰亂頻繁等問題導致了唐朝社會矛盾加劇,人民訴求難以得到滿足,加速了唐王朝的分崩離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