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一般的童年
1971年,9歲的布林肯遭遇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場危機。
那一年,他的父親和母親離婚了。
他的父親唐納德·布林肯是匈牙利裔猶太人,是一名那個時代稀缺的風險投資家,那時候的硅谷初具雛形,布林肯的父親果斷押寶在新興的半導體行業(yè),他堅信用沙子做成的硅片能徹底改變世界。由于事業(yè)心太重,無心顧及家庭,他與布林肯母親的隔閡越來越大,最終選擇了和平分手。
布林肯的母親出身在紐約的一個中產(chǎn)家庭,衛(wèi)斯理女子學院畢業(yè),知書達禮,溫文爾雅。
布林肯從小就是一個溫和但卻異常堅韌的孩子,他從不輕易表達自己的看法,但只要認準的事就會堅持到底,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讓他就讀了紐約名校道爾頓學校(Dalton School),學校校規(guī)嚴厲,特別注重孩子們的演講能力和領袖氣質(zhì)的培養(yǎng),布林肯在學校里的表現(xiàn)不算耀眼,沒人知道這個安靜的孩子內(nèi)心深處藏著怎樣的一座火山。
父母的離婚讓他變得更加沉默寡言了。對于這個情感細膩敏感的孩子,他一時無法接受家庭的破碎,雖然沒有在臉上流露出這種悲痛,但母親知道自己兒子內(nèi)心的翻江倒海。
夜晚的時候,他經(jīng)常在草坪上躺著看月亮,直勾勾的看,一直到夜深人靜,他酣然入睡在了草坪上。母親把自己的兒子抱回了家。
她很擔心兒子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幸運的是,這個時候布林肯的媽媽又談了一個男朋友,皮薩律師,他就像一束燃燒的光,改變了布林肯的一生。
皮薩的人生比金庸小說都跌宕起伏,他生于德國,由于是猶太人,他在十三歲那年被關進了慕尼黑附近的達豪集中營,這是納粹建立的第一座集中營,素以拿活人做各種奇怪的實驗而聞名,比如把犯人的衣服扒光泡在冰水里,測量心跳血壓,直到犯人被凍死。把犯人關在加壓艙里,測試普通人的耐壓能力,直到被測試的囚犯眼珠爆裂。甚至有時候還會做活體解剖實驗,囚犯凄厲的慘叫聲響徹集中營。
十三歲的皮薩還不完全理解什么是恐懼,被關了一段時間后,瘦骨嶙峋的他又被轉移到了奧斯維辛。
德國學者阿多諾說過:“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殘忍的”,看過《辛德勒的名單》的小伙伴們都知道,那部電影就是按照奧斯維辛的真實歷史拍攝的。
陰冷且?guī)е任兜目諝?,高大的焚尸爐煙囪,灰色的建筑和天空,莫名其妙就消失不見了的周邊人,牽著狼狗的兇狠黨衛(wèi)軍。
這一切讓皮薩終身難忘,少年迎著惡風生長,從此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顆奇異的種子。
1945年,皮薩16歲,被解救時是已知年齡最小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幸存者。
戰(zhàn)后的歐洲滿目瘡痍,皮薩的雙親早就失蹤在了奧斯維辛,他知道他們?nèi)チ四睦铮袪I的恐怖早就讓他忘記了悲傷。他開始在歐洲流浪。所幸不久之后,他的一位美國遠親通過美國軍方找到了皮薩,于是他來到美國,在親戚的資助下,開始了學業(yè)生涯。
他極為努力,集中營的經(jīng)歷讓他倍加珍惜每一次人生機遇,最后竟然考上了哈佛大學,一直讀到法學博士畢業(yè)。
冷戰(zhàn)時期他主張美俄共存,經(jīng)貿(mào)往來。他認為如果讓蘇聯(lián)游離在主流世界之外,只會增加彼此的不信任感,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他的言論引起了肯尼迪總統(tǒng)的重視,并被聘為總統(tǒng)的特別顧問。
在白宮的工作經(jīng)歷讓他積累了人脈,紙牌屋里的大佬們在臺前的人模狗樣和背后的狗茍蠅營,也讓他盡收眼底,這段履歷成了他思考國際政治問題的數(shù)據(jù)庫,并深刻影響了日后的布林肯。
小布林肯在需要父愛的時候,少年即喪失雙親的皮薩對他呵護有加,視如己出。扮演了一個慈父的角色。
他和小布林肯講述了自己在集中營的遭遇,小布林肯時常沉浸在那段灰暗的歷史,反復追問皮薩人性為何會如此陰暗,從此他對希特勒的納粹集權深惡痛絕。
皮薩還和他講述白宮的逸聞趣事,風流倜儻的肯尼迪總統(tǒng),走路像小跑說話像高音喇叭的牛仔副總統(tǒng)約翰遜,喜歡招搖嘚瑟的第一夫人杰奎琳。這些各有特性的白宮掌權者們,以一種鮮活的形象晃動在小布林肯眼前。
小布林肯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白宮一員,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舵手之一。
沒人知道他內(nèi)心藏著怎樣的一座火山。
【二】風華正茂
由于繼父皮薩被調(diào)往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小布林肯和母親隨著繼父到了巴黎。
所以小布林肯的成長經(jīng)歷里深深打上了法蘭西的烙印。
法國人看起來浪漫,實則骨子里有股子楞勁,他們總是能憑著一腔熱血干砸所有事兒。曾經(jīng)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被他們搞成了斷頭臺殺人秀,最后連劊子手們都感到了恐懼,每個人都在擔心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于是馬上合起伙調(diào)轉槍口干翻了羅伯斯庇爾。
去年新冠疫情鬧的最兇的時候,法國人為了抗議政府管制,集體把口罩撕掉,舉著大旗上街游行。烏泱泱的人群一鬧就是大半夜。
我在視頻里看著這幫人都為他們捏一把汗??扇思液敛辉诤?。對于法蘭西人來說,死亡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能上街抗議。要知道,人家和教會明爭暗斗了一千多年才獲得這份抗議的權利,所以他們格外珍惜。
布林肯一直在巴黎讀到中學畢業(yè),他從一個內(nèi)向柔弱的孩子,漸漸長成了一個活力四射的翩翩少年。
他擅長打曲棍球,團隊意識極佳。還曾偷偷溜出家和一個姑娘去看滾石樂隊的演出。他瘋狂的喜歡上了寫作和閱讀,尤其擅長寫詩,學校里的巴黎妹子們熱辣辣的眼光把他的臉灼燒成了粉紅色。
更重要的是,繼父皮薩經(jīng)常帶他參加派對,繼父社交圈的牛人們太多了,都是聯(lián)合國以及歐洲各國的名流政要,聰明漂亮的布林肯特別招人喜歡,他的見識和格局一下子就上了幾個維度,將大多數(shù)同齡人遠遠甩在了身后。
1981年,布林肯考入了哈佛大學。
哈佛大學是美國特權階層的搖籃,它每年只招生1000——1200名學生,且預留相當一部分名額給全球權貴政要或者校友的子女。
布林肯能考入哈佛,除了自己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還有繼父在哈佛的影響力,入學之后,他不但是學生日報《哈佛深紅報》(Crimson)的編輯,還與他人合作編輯文學周刊《做什么》(What is to be Done)。
在哈佛這樣一個全球?qū)W霸云集的大學,布林肯也算最耀眼的一個,雖然他主要攻讀法律專業(yè),但他對文學藝術,音樂,攝影等專業(yè)的涉獵也不淺。這些藝術素養(yǎng)成了日后布林肯在白宮如魚得水的法寶。
他畢業(yè)后初到白宮的時候,正趕上克林頓總統(tǒng)的國家安全顧問伯杰卸任,布林肯仿照星球大戰(zhàn)主題,把平日錄制的白宮工作人員的視頻編輯成一部告別視頻送給伯杰。伯杰當場飚出一串淚。以后逢人就夸布林肯。由此事也可見布林肯情商之高。
這個世界絕沒有白費的辛苦,只要努力的方向是對的,終究有春暖花開的一天。
1988年,布林肯從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畢業(yè),獲法學博士學位,畢業(yè)論文是《盟友對抗盟友:美國、歐洲及西伯利亞石油管道危機》,也正是這篇文章,為他日后去白宮工作留下了伏筆。
這是一篇震動歐美政壇的大作。
【三】驚風破浪
1982年,前蘇聯(lián),遠東地區(qū)的烏連戈伊 - 蘇爾古特 - 車里雅賓斯克天然氣管道發(fā)生了強烈的爆炸,
巨大的爆炸甚至引發(fā)了一場微型地震,夜晚的天空一度被照的亮如白晝。
美國的偵察衛(wèi)星一度以為蘇聯(lián)又在試驗新型核炸彈,但美國軍方卻搜集不到核爆之后的電磁脈沖,據(jù)五角大樓估計,此次爆炸的威力相當于3000噸TNT炸藥。
難道蘇聯(lián)是在試驗新式武器?
關于爆炸的新聞立即在歐洲媒體飛傳開來,再加上媒體的夸張和想象。立即讓歐洲政要們坐臥不安。
但美國人卻出奇的對此事緘默不言。
冷戰(zhàn)時期,對蘇聯(lián)最畏懼的其實是西歐列強,尤其是法德兩國,從地緣的角度來說,蘇聯(lián)的核武器分分鐘可以毀滅歐洲,但卻很難對隔著半個地球的美國構成實質(zhì)威脅。
恰在此時,法國情報部門招募了克格勃叛逃特工弗拉基米爾·韋特羅維,他提供了另一種說法。
原來,蘇聯(lián)的科技成果雖然出了不少,但大部分是西方技術的復制品,為維持蘇聯(lián)的技術優(yōu)勢,蘇聯(lián)在西方布下了龐大的工業(yè)間諜網(wǎng)絡。
美國中央情報局豈是吃素的?
于是他們想出一招來對付蘇聯(lián):通過對蘇聯(lián)出口隱藏技術缺陷的工業(yè)芯片來搞破壞。
當時,蘇聯(lián)正在積極修建跨西伯利亞通往歐洲的輸油輸氣管道。中央情報局將一批動過手腳的自動化控制系統(tǒng)賣給了蘇聯(lián)。這些系統(tǒng)的計算機模塊中安裝了有缺陷的芯片,并且沒有配備凍土地帶特有的緊固混凝土環(huán)。而且這套系統(tǒng)經(jīng)受住了蘇聯(lián)的嚴格檢查。
起初,系統(tǒng)表現(xiàn)很正常,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春天凍土融化,缺乏混凝土環(huán)固定的管道慢慢浮了起來,帶有缺陷的芯片也很配合的發(fā)出錯誤指令,于是在一個溫暖的春夜,管道終于發(fā)生了巨大的爆炸。
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知道此事后,立即勃然大怒。指責里根做事不地道,蘇聯(lián)的天然氣是輸往歐洲的,美國人這樣搞,事前也不吱一聲兒,這特么根本不把歐洲盟友當回事兒。
里根卻有些懵逼,他說這類指責簡直是子虛烏有,難道你密特朗認為蘇聯(lián)人是菜雞嗎?他們連這么簡單的Bug都找不出來?
至于維特羅夫,他于1982年被蘇聯(lián)執(zhí)法機構以叛國罪被處決。
總之這件事最后就成了一樁懸案。但卻給美歐關系撕開了一點點裂隙。
布林肯的博士論文《盟友對抗盟友:美國、歐洲及西伯利亞石油管道危機》(Ally Versus Ally:America,Europe and the Siberian Pipeline Crisis,1987年出版)就是論述此次事件的。
布林肯提出用“價值觀外交”來彌合美歐盟友關系,價值觀優(yōu)于利益,美歐的價值觀互信是壓倒一切的準則,如果偏離這個航向,美國和歐洲因為五毛錢就互相埋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布林肯的文章引起了美歐政要的重視,從此“價值觀外交”成為西方智庫的重要概念。
1993年,在繼父皮薩的引薦下,布林肯出任負責歐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斯蒂芬·奧克斯曼(Stephen Oxman)的秘書,由此開啟其從政生涯。
1999年晉升為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歐洲事務的高級主任。
2001年共和黨人小布什就任總統(tǒng)后,布林肯任戰(zhàn)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和新美國安全中心研究員。
2002-2008年他在國會工作,任民主黨參議院外委會辦公室主任,期間參與制定了國會對伊拉克、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政策及應對達爾富爾問題、伊朗核危機等。當時拜登是外委會民主黨首席議員(后任外委會主席)。他倆的交情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2008年奧巴馬當選總統(tǒng)后,布林肯于12月出任副總統(tǒng)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直至2013年。
在奧巴馬與軍方在阿富汗戰(zhàn)略問題上發(fā)生分歧時,布林肯堅定地站在奧巴馬一邊,贏得了老板的信任。
2013年1月25日,奧巴馬任命布林肯為總統(tǒng)副國家安全顧問,主要負責中東事務,包括召集國安會副部長級會議。
2014年底,奧巴馬提名布接任常務副國務卿一職。
布林肯是個管理大師,他只對關鍵決策進行拍板,具體事情就完全交給手下人做,賞罰分明且富有人情味,凡是和布林肯打過交道的人幾乎都對他贊譽有加,在白宮這樣一個精英撕逼小圈子,這是非常難得的。
他就像一管粘合劑,將志同道合者粘合在一起,為將來的雄心壯志提前做了團建。
只盯著短期利益的人,得到的只會是面包,凡盯著長遠利益者,必得到整個世界。童年時代在心里埋下的那顆種子,終于到了茁壯成長的一刻。
【三】殺手本色
美國的國務卿大體相當于中國的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實際權力比表面的職位更大。
作為全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大兵駐扎在哪里,美國軍艦行駛到哪里,哪里就是美國自認為的勢力范圍。
所以美國國務卿相當于大半個地球的大內(nèi)總管。
在歷任國務卿里,布林肯最欣賞克林頓時代的奧爾布賴特,作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的女國務卿,奧爾布賴特不但沒有胭脂氣,而且渾身冒著熱氣騰騰的殺氣。
作為布拉格土生土長的猶太人,納粹鐵蹄踏來的時候,奧爾布賴特一家人急匆匆逃往了倫敦。
有一次,德國戰(zhàn)機在奧爾布賴特所住的防空洞周邊扔下一顆炸彈,但卻沒爆炸,六歲的小女孩爬出防空洞摸著炸彈嘻嘻嘻嘻的笑,她爸爸嚇的差點尿褲子。等拆彈專家把炸彈拆除之后,才發(fā)現(xiàn)里面根本沒有炸藥,只有一張捷克工人寫的小紙條:“放心吧,我們制造的炸彈永遠不會爆炸”。
奧爾布賴特從小就這么生猛。
1999年科索沃危機時,白宮一堆男人一本正經(jīng)討論要不要動武,奧爾布賴特當場拍了桌子,這特么還要討論嗎?F117戰(zhàn)機是生銹的鐵殼子嗎?美國大兵是紙糊的嗎?干就完了。
結果美軍轟炸了中國大使館,惹了一場嚴重的外交危機,奧爾布賴特就此淡隱江湖。
在奧爾布賴特之前,美軍有越南戰(zhàn)爭的切膚之痛,海灣戰(zhàn)爭的老兵們也力主能不戰(zhàn)就不戰(zhàn),軍事保守主義在五角大樓很有市場。但奧爾布賴特上任后,一改美軍的保守氣息,美軍開始了新一輪的軍事攻勢。
布林肯深受奧爾布賴特“干就完了”思想的影響,他把軍事攻勢視為殺手锏。
2021年1月26日,安東尼·布林肯宣誓就任美國第71任國務卿。在接受國會質(zhì)詢的時候,他當著所有國會議員的面講述了繼父皮薩在集中營的故事,講到最后,布林肯眼含熱淚,闡述了其外交思想的核心:美國必須扮演防止殘暴的道義角色,堅定的堅持對外干涉原則。
至于何為“殘暴”,當然最終解釋權在布林肯口里。
布林肯矢口否決了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他認為特朗普到處亂打一耙的外交手段只會讓西方盟友分崩離析。他堅持用自己當年首創(chuàng)的“價值觀外交”理念對待盟友,只要世界規(guī)則的制定權在美國手里,就應該充分信任盟友,各司其職,共赴危難。
畢竟,美國無法獨自解決世界上的所有問題。
上任國務卿后,在白宮國安會會議上,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超級大國不使詐”(Superpowers don’t bluff),赤裸裸表明自己不懈使用武力的觀念,如果美沒有意愿動用武力,就不能以動用武力相要挾;而一旦表示不排除動武,就代表著有動武的決心。一戰(zhàn)到底。
布林肯是有名的工作狂,且極為謙和低調(diào)。在白宮任職期間,他從不輕易接受媒體采訪,必須公開講話時,多是反映其老板立場,被《華盛頓郵報》譽為華盛頓幾十年來最完美的職員。
但在一次討論美軍戰(zhàn)爭得失的白宮會議上,和稀泥總統(tǒng)睡王拜登說美國不應該介入當年的利比亞戰(zhàn)爭,他竟然罕見的打斷老板拜登的講話,直接闡述美國對利比亞動武的理由。讓拜登迷楞了老半天。
只要涉及對外戰(zhàn)爭,看起來溫文爾雅的布林肯登時就像變了一個人,這時候的他更像是一個舉著RPG火箭彈,不畏生死的戰(zhàn)士。
前參議員特德·考夫曼(Ted Kaufma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一度說漏了嘴,建議媒體應多關注布林肯,稱“這家伙是個人物,他才是白宮的隱形操縱者”。
對于中國來說,任何時候都不能低估這個溫文爾雅的堅硬對手。
布林肯如今作為國務卿與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搭班子,兩個人都是“漁夫幫”成員,對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協(xié)調(diào)工作輕車熟路,可以大大減少國務院與白宮及其他涉外部門的決策內(nèi)耗。
然而,這一點恰恰是最危險的。
正如美國政論家沃爾特·李普曼曾告誡的,危險在于“當所有人都想的一樣時,沒有人會認真思考”。
由這樣一群世界觀相似、對美國主導世界時代有著懷舊情緒的人來主導對外政策,極容易陷入“集體迷思”。一旦缺乏了不同的聲音,戰(zhàn)爭就極易變成他們解決問題的第一選擇。
盡管驢象兩黨的對抗日漸激烈,但在中國問題上,兩黨難得的保持了一致。自由派智庫和保守派智庫同時將美國與中國的對抗稱為“后冷戰(zhàn)時代”。
對于這個名詞所潛藏的含義,不言自明。
無論何種情形,我們絕不能低估這個看起來溫文爾雅男人的韌性與爆發(fā)力。
畢竟,他和奧爾布賴特用著同一個口頭禪:“干就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