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對于西安高等教育的長期觀察中,近年來西安多所高校簽約遠郊區縣、選址新建校區等動作頻頻,新一輪高校外遷趨勢明顯并正在加速進行中。
而在新大學城逐步形成的過程中,我們亦不斷地討論和分析區域與大學,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之間的關系中,這些新大學城又扮演著何種角色?
特別是對于遠郊區縣來說,如何回應高校投來青睞的目光?如何利用好高校遷入帶來的人口活力和創新要素?如何抓住大學城建設為區域發展帶來的機遇?成為區縣所要解答的發展命題。
作為地理位置上距離西安主城最遠的區縣,據統計周至縣目前已簽約或落地5所院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培華學院、西京學院、外事學院……一個以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為主的大學城,正在呼之欲出。
XI'
AN
首所院校投用
周至迎來大學城時代
今年9月份,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樓觀校區的正式投用,使周至迎來了第一所大學。
新校區建設項目于2022年7月25日舉辦開工儀式,2024年9月投入使用。
規劃用地500.5畝,總投資約25億元,總建筑面積約40萬平方米,包括公共教學樓、餐廳、師生宿舍、校醫院、藝術學院、雙創中心、工訓中心、禮堂、圖書館等。
該學校是樓觀文教旅融合產業園文教產業重點項目,分兩期建設,項目一期已建成投用,目前在校學生3500余名。項目二期正在建設當中,全部建成后可容納1萬余名師生。
目前3500余名在校生的進駐,如此體量無疑為片區帶來足夠的新鮮活力,近期來看,數千人口的生活、消費,首先將迅速帶動周邊商業、餐飲、娛樂等業態成規模。
其次,長遠角度,新校區是區域當前建設規模最大的項目,也是曲江新區與周至縣協同加快樓觀區域轉型和縣域經濟發展的項目,起著引領帶動作用。
投用后,將進一步拓寬樓觀區域發展路徑,促進更多院校、科研機構的聚集,充分激活區域發展活力。同時還將培養、儲備更多產業人才,加速推進文旅、教育、文創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產學研為一體的新示范基地。
同時,相關信息顯示,培華學院樓觀校區將與華清學院為鄰。
今年3月曲江新區和周至縣、西安培華學院簽約合作共建西安樓觀文教旅融合產業園;7月曲江新區樓觀管理辦與西安培華學院簽署合作協議,合作共建西安培華未來農業產業學院。
西安培華未來農業產業學院計劃投資6億元,占地面積約1400畝。其中,1300畝為未來農業產學研實踐園區、100畝為未來農業產業學院配套設施,實現農學院教學區、農業種植養殖園區、科研和市場孵化基地一體化規劃、一體化建設,聚焦農業種植養殖、動植物培育研究、農業觀光旅游、動物干細胞研究等未來農業產業領域,建設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型農業產業學院。
未來將培養具備一定理論水平和扎實實踐技能的未來農業新型專業人才,為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源頭活水。同時,引進培育一批未來農業企業,打造緊貼市場需求、服務農產品消費升級的新型農業產業鏈,服務鄉村振興和未來農業產業發展。
華清學院的投用,可謂拉開了周至大學城建設的帷幕,西京學院周至校區、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周至校區等項目近期亦有顯著進展。
西京學院周至校區方面,近期完成了項目建設用地出讓。
西京學院周至校區位于周至縣尚村鎮西部智能園范圍內,108國道以南,尚村鎮以西。
總面積212.849畝(141899.17平方米),其中地塊一面積172.442畝(114961.47平方米),為高等教育用地;地塊二面積40.407畝(26937.70平方米),為公園綠地用地。
公開信息顯示,10月份,周至縣人民政府與西京學院簽署深化校地合作共建合同,西京學院產業學院、研究生院項目正式落地周至縣西部智能裝備產業園。
項目預計開工時間為2025年12月1日,計劃3年建成。建成投用后,“高校+平臺+企業”合作模式進一步帶動區域內人力資源、制造產業、科研科創協調發展,成為產業片區產學研融合發展的典范和引擎。
實際上,西京學院周至校區是此前雙方合作的延續,是西京職業中學和西京學院(分校)項目的二期。一期為西京職業高級中學的建設,去年便已建成啟用。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方面,10月15日,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周至校區二期建設項目主體封頂。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周至校區效果圖
圖片來源: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作為周至簽約的第一所大學,項目于2016年時簽署引進,落址于高新區周至集賢產業園。2019年11月15日,該校區正式開工建設,一期預計先建設6棟樓,包括圖書館、兩棟教學樓和三棟學生宿舍樓。2020年9月16日,周至校區一期工程正式封頂,今年7月一期基本完工;二期項目工程于去年開工。
據了解,該校區占地面積500余畝,總建筑面積達10余萬平方米。新校區將建設園林書院式建筑,規劃建設教學區和影視創作基地等,可容納總人數約6000人。
外事學院方面,自去年其官網透露出“將設立西安外事學院周至校區事業發展中心,主要負責周至校區的建設推進及持續發展有關事宜?!焙?,未再見有新進展。
從建設周期來看,周至下個投用的新校區大概率是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其他三個院校的周至校區,或許仍需等待,如若順利推進,周至大學城在未來5年可逐步成型成勢。
XI'
AN
大學城概念迭新
帶給區縣哪些機遇與挑戰?
在西安高校外遷趨勢下,我們多次強調高校建設之于區域發展的意義,這是基于對西安高校搬遷、西安數個大學城形成與區域開發的觀察,剖析大學城概念不斷迭新中,大學的價值被重新認知與挖掘。
縱觀西安高校外遷過程中,逐步成型的大學城亦有著階段和周期的明顯劃分。
自2000年開始的第一輪新校區建設浪潮中,西安數十所高校陸續進行了在西安市郊區征地建設新校區,形成了長安大學城、未央大學城、臨潼大學城等新的高教聚集區。
彼時新校區建設的目的,更多是擴大學校承載空間和能力,改善教育和師生教學生活環境,同時承載起一部分帶動區域崛起的責任。
在近年來西安新一輪高校外遷趨勢下,我們觀察到,高校外遷的出發點和目的正在發生變化,面對多所高校的選址落戶,新成型的大學城,亦不再是傳統大學城概念里高校的組合,而是高校間、校地間的融合。
例如灃西大學城、周至大學城等,在大學城規劃起初就強調校地融合、產業帶動,板塊規劃上亦將科創孵化平臺和產業轉化載體圍繞高校布局,形成人才—技術—產業的正循環。
以當下周至所簽約落戶的5所學院新校區為例,目前已確定選址位置的學院中,華清學院、西安培華未來農業產業學院落址在樓觀文教旅融合產業園,西京學院落址西部智能裝備產業園,西北大學現代學院落址集賢產業園,無不與產業園區掛鉤。
而在規劃藍圖的暢想中,產教融合、校地合作、創新型實踐型人才培養均是高頻次提及的關鍵詞。
可見,新大學城模式下,高校和區域的思維都在轉變。而高校還能夠為地方帶來什么?各合作方均在發掘大學的價值點。
周至大學城的打造,目前所簽約的院校體量可謂已經具備了最基礎的要素,即院校聚集。隨著后續各所院校投入使用,周至將迎來數萬學生和教師群體的涌入,對于帶動周至人口聚集、基礎配套升級、商業氛圍活躍等各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更深層次,學校在與地方的合作中,實現教育教學的實踐契機,科研創新的落地孵化,得到地方對于人才教育的支持,實現教育教學水平和學校建設的提升;區域在與高校的合作中,實現技術堵點與難點的突破,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得到高校對于創新發展方式的賦能,實現區域與大學的雙向奔赴。
未來,周至數個學院新校區建設帶來的價值,已然具有足夠的想象力。而周至如何承接住這波院校外遷的機遇,仍有不小的挑戰。
我們仍需直面的是,相比長安區、未央區大學城,周至距離西安主城區較遠,區域現代化水平以及發展進程遠遠落后前兩者,是否能夠為師生們營造良好的教學、實踐環境,需打個問號。
而交通則是最為明顯的短板之一。周至目前是西安唯一未通高速和鐵路的縣,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短期內亦無望實現,這無疑不利于師生與外界的溝通。
但這些院校的加速落地與投用,也會反向推進周至城市基建的快速更新。
未來,周至大學城到底會為周至帶來哪些改變?周至在縣域層面對大學城會有什么樣的整體規劃?我們將持續關注。
編輯:Lyna
審核:解革
監制:號稱嬉皮
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