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鄭愁予長期在美任教,退休后回國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出生于濟南。現代著名詩人。
其父為職業軍人。他童年時,隨父走南闖北;抗日戰爭時,隨母輾轉遷徙,在逃難中,由母啟蒙,并教讀古詩詞。
鄭愁予
1949年隨雙親至臺灣,新竹中學畢業后,就讀臺北大學統計系。58年畢業后,任職基隆港務局。68年應邀赴美,70年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不久長期受聘,任教耶魯大學,在美生活30余年。2005年退休后,為東海大學、青島大學、金門大學教授。
他15歲開始寫詩,21歲寫《錯誤》而成名。著作有詩集《夢土上》、《衣缽》、《燕人行》、《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14種。
青年鄭愁予
二、《錯誤》的寫作背景與影響
《錯誤》這首詩,詩人自述,源自他的逃難經歷。他在南京讀小學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父親開赴湖北抗日前線,他和母親便在江南輾轉逃難,準備北上山東,投奔二伯父。
這一天,母親牽著他的手,打江南走過,在一條青石街上,忽聽身后傳來馬蹄擊石之聲,只見馬拉炮車疾馳而來,母親把他拉到街邊,戰馬和炮車就一輛一輛地擦身而過……
這種情景一直潛藏在他的記憶里。他知道,戰爭年代,男人上前線打仗,女子在后方等待的凄楚景象,會出現在千家萬戶,這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側面。母親的等待就是—個這樣的故事。
1954年,他回憶小時逃難經歷,以江南小城為背景,以母親為原型,又把那達達的馬蹄聲藝術化,便寫下新詩《錯誤》。
這首詩剛一發表,因為詩中有“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一時之間,風靡臺灣,觸動鄉愁,島內處都傳誦著“達達的馬蹄”之聲。不久,在問卷調查中,詩人被列為“最受歡迎作家”中詩類之首,《錯誤》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絕唱”。
其后,海峽兩岸、祖國四地,都將它選入高中語文。
《錯誤》封面
三、《錯誤》原文
《錯誤》描寫的思婦等待歸人的情景,展現了一個美麗錯誤背后的感情世界,揭示了人與人之間難以言喻的微妙關系,反映了戰爭年代的社會現實,表現了人們感情的迷茫,以及人生的無奈,主題深刻,意韻雋永,極富人情味,是一首帶有古典韻味的新詩。
全詩如下: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四、《錯誤》的故事
在這首詩中,過客的我與等待的思婦,兩人素昧平生,可是在無意之中,卻產生了無言的交集與感情的碰撞,美麗而又哀婉,悠遠而又沉重,迷離悵惘,意韻蘊藉。全詩意為:
那一年,該是早春季節吧,我騎著馬,打江南走過,途經一座小鎮時,未曾想到,成了別人的風景。一位等待中的思婦,她久盼著歸人,不知歸人何時歸省,也不知自己能否等到,雖曾“誤幾回,天際識歸舟”,而這次聽到馬蹄達達而來,卻又以為是歸人,她那苦思的容顏,一時間又掛滿盈盈的笑容,宛如盛開的蓮花;可是,當我過門而不入,不是歸人,只是過客,她又頓覺心灰意冷,那美麗的蓮花又頃刻枯落了。
江南青石街道
這正是早春,東風還滯留在那遙遠的地方,三月的柳絮也還在枝條上沉沉地睡著,一切都在滿滿的企盼與焦急的等待之中。江南那小小的城鎮,一座閣樓之上,一位思婦云鬢不整,意態慵懶,寂寞的心如同這座小小的寂寞的城;她心思緊閉,悵惘中伴隨著綿綿的愁思,又如同這幽深的青石小巷,籠罩在沉沉的暮色之中。
等待、企盼,一切都靜靜的,幽幽的,時間都在企盼著的等待中消逝了。那綠樹成蔭、鮮花盛開了,然而,連一點盼望的腳步聲都沒有,春天也等于沒來,那春色仍藏在深深的帷幕里一樣,與她沒有關系。她的心扉啊,也如這緊閉的小小窗扉,嚴嚴關住了那顆寂寞幽怨的心。
我知道,我不是歸人,只是一個過客,但是,我那匆匆路過的“達達”馬蹄聲,卻在無意之中,犯下一個美麗的錯誤。
可以想像到,我那馬蹄擊石之聲,就像曾經有過的無數次一樣,引起了思婦的滿心期盼。當那“達達”聲越來越近、越來越響時,在枯寂等待中的她,一定是迅速地站起來,凝神側耳地傾聽,臉上綻放出盈盈的笑容,宛如盛開的美麗蓮花;可是,當我“達達”而來,又匆匆而去時,她終于明白,我終究不是歸人,只是一個過客而已,她又一次嘗到了“過盡千帆皆不是”的滋味。這個時候,我好像看到這位飽受“誤識”煎熬的思婦,她又是多么失望,一下子便頹然跌坐下去,滿臉的蓮花又像突遭嚴霜而凋零了。
我真的無意犯錯,卻犯了一個美麗的錯誤。
五、《錯誤》的內容與結構賞析
《錯誤》詩,主題深刻,意象多變,迷離悵惘,情意綿綿。全詩9行三節。
第一節、兩行詩,描寫行人“我”過門而不入,引起思婦感情的大起大落,經受了一次猶如蓮花開落的精神折磨。
詩中的“我”,為游子行人、江南的匆匆過客。而另一個人,按“容顏”借代意、 “如花”比喻意與全詩詩意,可定為“美女”;再據“等在季節里”賦予她的事與時倆因素,她等待著她的歸人,已等了一個季節又一個季節,時間都在等待中悄然逝去了,又可定為“美麗的思婦”;又由比喻“蓮花開落”,賦予她喜悅與失落的神態,說她曾有過“蓮花開”的喜悅期待,也曾有過“蓮花落”的悵惘失落,更可知,她是飽受相思煎熬、而盼望游子歸來的一位“嫉情女子、幽怨思婦”。是思子之母?抑或思夫之婦?兩者皆宜,可隨心而定。
中年鄭愁予
“我”與她素昧平生,只是由于我行色匆匆,路經她窗下的青石街道,一路響著的馬蹄聲,鉆入她的耳朵,可是又匆匆地離她而去,兩人便產生了無言的交集,引起了一場誤會,而讓她又飽受一次“蓮花開落”式的精神折磨。這實際上,是行色匆匆的我,無意之中,犯下的一個路過的過錯。這是詩中故事的結局,卻寫為開篇,所以全詩是倒裝式結構。
第二節、5行詩,描寫“等在季節里的”思婦、等待歸人的漫長寂寥的心理情態。
在這一段,詩人以四個比喻意象,用工筆集中描寫“你的心”,揭示等待歸人的寂寞悵惘的思婦心理。“東風不來”,暗喻空寥寂靜、沒有生氣;“柳絮不飛”,暗喻沒精打彩、百無聊賴;“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比喻心理封閉、寂寞空虛;而“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意象,喻意就復雜了,那向晚的夕陽,紅紅的,暖暖的,卻遠在天邊,又要落下了,這是一個準暖色畫面,暗示思婦心中渺茫期待中的一抹暖色;而踏在腳下的清冷的青石街道,可是實實在在相伴著她,她一直在寂寥等待中的生活場地,這卻是一個冷色畫面,詩人通過這兩種不同色調的畫面對比,來描寫她的感情,一心期盼,卻又期盼無期,表達出她等待企盼心理的漫長與凄苦,意象多變,意蘊深長。
后兩句,“跫音不響、春帷不揭”意象,是“東風不來、柳絮不飛”的同義復沓,只是從詩人的客現角度,轉為等候者的主觀角度,以便突出思婦的凄苦失落形象。
第三節、兩行詩,回應首節,突出“我”的遺憾歉疚感慨:因為“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所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這是倒裝式的矛盾奇語。
因為我路過青石街道時,“達達的馬蹄”聲,引起了思婦的期盼,誤以為歸人,而滿心歡喜,笑臉如蓮花盛開,所以“美麗”;然而,這馬蹄聲只是路過,過家門而不入,這必然讓思婦陷入更深的失落之中,又使蓮花愁落了,所以又是“錯誤”。矛盾的詞組、不合邏輯的句法,卻有豐富的意蘊,表達了復雜的情思,特具藝術魅力。
尾節明寫“我”,而暗寫思婦,用“達達的馬蹄”照應上節“跫音”,又用“美麗的錯誤”照應首節“蓮花的開落”,這樣便把全詩的三節內容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篇章,而完美收篇。
鄭愁予作客中央電臺
六、《錯誤》藝術特色淺析
《錯誤》這首詩,寫法精致,意境幽婉,別具一格,膾炙人口。
首先,結構新穎、倒裝敘事。全詩先寫結局:由于游子我的客觀上的偶然路過,讓思婦誤以為歸人,而致使她主觀感情的大起大落;然后,再讓我做見證人,細寫她飽受“誤識”煎熬的凄苦失落情狀,來揭示主旨。這樣不僅避免了平鋪直敘的平淡,又能以突起的結局開篇而引人入勝。另外,尾節也用了倒裝,以方便解釋我犯了一個“美麗的錯誤”的原因。
第二,畫面意象鮮明多變,心理描寫細膩貼切,敘事曲折,抒情委婉,釀造出一種迷離悵惘、情意綿綿的意境。如前面分析,詩人描寫思婦的情態,是采用多個畫面意象來比喻的,諸如寫了“東風不來”、“柳絮不飛”、“跫音不響”、“春帷不揭”的“四不”畫面,還有“小小的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兩個場景,以這些畫面意象的喻意,細膩地描寫思婦的期盼與失落心理,出色地塑造了思婦寂寞悵惘的形象。
第三,這首新詩,多用古詞語,具有書卷味。短短的九行詩中,就用了江南、容顏、蓮花、東風、柳絮、青石、向晚、跫音、春帷、窗扉、馬蹄、歸人、過客,十幾個古典意味的詞語,所以,這是一首兼有古典與現代韻味的名詩。陳存選2024、10、20
參資:百度百科《鄭愁予·錯誤》。
第一部詩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