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年輕人的生育意愿越來越低,不少專家也對“年輕人不生娃”這種現象發表評論,其中,既有專家認為“年輕人不生娃是不對的”,也有專家認為“年輕人不生娃是正確的”。下面舉兩個例子,并分析其觀點。
01
陳文玲認為年輕人不生娃是不對的
2023年4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在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的。按照貝克爾經濟學家的行為經濟學說,子女也是消費品,子女是長周期的消費品,是可以給你帶來長久回報的耐用消費品。所以,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的,你沒有長周期的耐用消費品,他的價值是超過你購買其他消費品的價值。
當時,“專家稱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的”這個話題很快登上微博熱搜第一。
在我看來,“子女也是消費品”這種提法并不妥當,因為子女是人,不是物品。“子女也是消費品”這句話,有物化子女的意味。陳文玲所提到的“貝克爾”,是指美國經濟學家Gary Becker(1930-2014),曾于199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那么貝克爾有沒有說過“子女也是消費品”這句話呢?
貝克爾在《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一書中說:“對絕大多數父母來說,子女是一種心理收入或滿足的來源,按照經濟學的術語,子女可以看成一種消費商品,有些時候,子女還可以提供貨幣收入,因而還是一種生產品,而且,由于用于子女的支出和子女帶來的收入都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子女年齡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使得子女既是一種耐用消費品又是一種生產品。”
這樣看來,貝克爾確實說過“子女既是一種耐用消費品又是一種生產品”這句話。但隨后貝克爾又補充說:“把子女同汽車、房屋、機械等物品相提并論,似乎有些牽強、造作,甚至是不道德的,然而這種分類并不表明子女帶來的滿足或成本在道德方面與其他耐用品等同。”可見,貝克爾認為,“把子女看成一種消費商品”是不太妥當的表述,甚至是不道德的。
其次,即使純粹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說,“子女的價值是超過你購買其他消費品的價值”這句話也值得商傕。在農業社會,養育孩子的成本較低,孩子到十來歲時,可以從事放羊、拾草、砍柴、收糧等勞動,對于家庭有收益,而且農村缺乏社會養老保障,農民主要依靠“養兒防老”,因此農村居民的生育意愿較高。但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養老保障的健全,越來越多的人不靠“養兒防老”。另一方面,撫養子女的成本不斷上升。從純粹經濟利益的角度來看,在目前中國,大部分父母撫養孩子是“負收益”,也就是說,對于大部分家庭來說,父母一生中對子女的養育付出,是大于子女一生中對父母的回報。
02
汪中求認為年輕人不生娃是正確的
中國精細化管理研究所所長汪中求在2024年1月發布視頻表示:年輕人不生育這種思維是正確的。當代年輕人不愿意生孩子,主要有三大壓力:對自己的前途未知,對人生看的更透,對小孩的成長沒有把握。
我認為,對前途未知,對小孩的成長沒有把握,既不是生娃的理由,也不是不生娃的理由。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一個人生下來之后,他(她)的前途都是未知的,沒有誰能保證他(她)長大后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下面我舉一些例子來說明。
中國航天員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都出生于貧窮家庭,其中聶海勝在兄弟姐妹8人中排行第6,父親去世后,母親靠干農活把孩子養大。翟志剛是兄弟姐妹6人中最小的,母親靠賣炒瓜子才供他讀完小學和初中。顯然,這些航天員出生時,他們的母親并不知道他們將來會成為航天員。
C羅是當今世界收入最高的足球運動員之一。在C羅出生前,C羅的母親已經生了三個孩子,而且家庭貧困。在得知自己第四次懷孕后,C羅母親感到十分焦慮,感到多生一個孩子會讓家境更艱難,于是她請求醫生為她墮胎。但醫生拒絕為她墮胎,C羅最終還是得以出生。顯然,C羅的母親在生下C羅之前,并不知道C羅將來會成為足球巨星。
有一本暢銷書《為什么偉大不能被計劃》用眾多的實例告訴人們,真正的大成就是計劃不出來的,跟著好奇心一步一步走,才是取得非凡成就的正確路徑。
那么,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我的態度是:盡人事,聽天命。也就是說,盡力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至于結果如何,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只能交由老天爺(也可以換成“上帝”之類的詞)來決定。
03
應該如何看待“年輕人不生娃”這個問題?
陳文玲和汪中求在“年輕人不生娃”這個問題上的評論處于針鋒相對的兩個極端,由于現在年輕人的生育意愿普遍低迷,所以陳文玲的“年輕人不生娃是不對的”觀點被很多年輕人罵上熱搜,而汪中求的“年輕人不生娃是正確的”觀點被很多年輕人點贊上熱搜。
我認為,生不生娃,是每個人(或每個家庭)的權利和自由,既不能說年輕人不生娃是錯誤的,也不能說年輕人不生娃是正確的,原因是:
一方面,如果說年輕人不生娃是錯誤的,那么我應該批評年輕人不生娃,但我并不批評年輕人不生娃。因為既然大部分家庭生育和撫養孩子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看是“負收益”,那么,年輕人不生娃,就沒有什么好指責的了,因為個人一般是趨利避害的。
另一方面,如果說年輕人不生娃是正確的,那么我應該支持年輕人不生娃,但我并不支持年輕人不生娃。因為如果絕大部分年輕人都不生娃,也并不符合國家和社會的長遠利益。一個國家人口的生育率如果一直、長期低于更替水平,最終的結果就是人口的消亡。近兩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只有更替水平的一半。
所以,年輕人不生娃,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是趨利避害,無可指責。但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來看,生育率如果長期過低,不利于國家和社會的長遠發展。2013年出版的《人口危局》一書,有一篇文章是《生育孩子是對社會作貢獻》,對這個問題做過分析。
在目前的中國,生育和撫養孩子的成本主要由家庭承擔,但孩子長大并參加工作后,要為國家納稅,要為社會服務,對于國家和社會來說,生娃是“正收益”。所以,國家有必要出臺支持生育的政策,減輕年輕人的生育負擔。
在年輕人的生育意愿普遍低迷的現實情況下,作為專家,一方面需要了解年輕人不愿生娃的原因,建議國家出臺切實減輕養育成本的政策;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助長年輕人不愿生娃的情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