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探長~
教育家盧梭曾說過:
“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和自我感動。”
動不動就歇斯底里地吵孩子、有事兒沒事兒就一二三......講一堆大道理、默默地為孩子付出卻換不來孩子的孝順和感恩。
這樣的教育方式,一直在我們的身邊上演。
許多父母喜歡掏心掏肺地給孩子講一大套道理,想讓孩子明白自己的用心良苦,但往往事與愿違:
父母講得越多,孩子反而越反感,越不愿意和家長溝通甚至敢對父母頂嘴、動手。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父母的責任就是引導他們正確面對問題,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卻高高在上,擺出自己長輩的位置,過于注重說教,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他們認為,只要把道理講明白了,孩子自然就會明白其中的重要性,也會信服父母。
但事實上,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是敏感的,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關愛和理解,而不是生硬的道理和冷漠的說教。
為什么許多家長喜歡給孩子“一二三......講大道理”呢?
一方面,有的家長可能在展示自己的聰明和經驗,覺得這是自己教育責任的表現,希望通過講道理讓孩子明白事理;
另一方面,有的家長自己可能就是在道理中成長起來的,他從小聽到父母給他講道理,覺得道理是人生的指南,所以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遵循。
但是,每一代都有著不同的特點。
現時代的孩子,更注重內心的想法和自我感受;
“低水平”的家長總是喜歡不停地講“道理”,但往往適得其反。
而“高水平”的家長最愛做這2件事
實踐教育,讓孩子親身體驗
講一萬遍道理,不如讓孩子自己體驗。
高水平家長知道,讓孩子親身體驗往往比講道理更有說服力。
曾經看到過一個視頻:
一個6歲的女孩兒不愿意吃早飯,媽媽沒有巴拉巴拉講一堆道理,沒有說不吃早飯到學校會餓呀、不好好吃飯會影響長個兒呀等等。
而是對女兒說:“你確定不吃早飯?上午餓了可沒飯吃。”
女兒不以為然地答道:“中午回來就能吃午飯了呀。”
于是這位媽媽沒有再說什么,而是同意了女兒的做法。
沒想到,中午去接女兒放學,女兒前胸貼后背地嗷嗷叫道:“好餓啊!今天上午有體育課,而且還寫了一張卷子,我都快餓瘋了!”
媽媽笑著說:“如果吃早飯,你就不會這么餓了,以后還吃不吃早飯了?”
女兒堅定地說:“看來早飯還是得多吃點兒呀。”
這位媽媽分享道:大道理我也講過,沒有用,以前女兒不吃早飯,我都逼迫她吃,怕她餓著,但是她不但不領情,反而覺得我不尊重她。
相反,我尊重她,不講道理,讓她自己去體會餓的感覺,她就知道該怎么做了。這樣家長省事兒,孩子也能長記性。
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
高水平家長懂得尊重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灌輸道理,他們會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同時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在與孩子溝通時,我們要放下身段,以平等的態度與孩子交流,讓孩子感受到關愛和尊重。
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觀點,讓孩子學會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這樣,孩子才會愿意與我們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
孩子在面對問題時,才能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而不是依賴家長的指導。
辣媽語錄:
實踐教育勝于說教,作為父母,我們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實踐體驗,傾聽孩子的心聲,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理解父母、懂得如何去做,變得越來越優秀。
家長們,你有經常給孩子講大道理嗎?
(圖片源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