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青牛君,熱愛中國茶,傾心傳世品。本文為原創作品,歡迎轉載分享。本文包含:原詩 / 寫作背景/千頭橘典故/丁香花花語/注釋及大意
原詩
《留題顯圣寺》
蘇軾(宋)
渺渺疏林集晚鴉,孤村煙火梵王家。1
幽人自種千頭橘,遠客來尋百結花。2
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閑試雨前茶。3
只疑歸夢西南去,翠竹江村繞白沙。4
蘇軾畫像
寫作背景
經歷了新黨“烏臺詩案”極限打壓、舊黨重新上臺排擠不容后,蘇軾要求外放,1089-1092年,分別任職杭州、潁州、揚州。短暫回京任禮部尚書等職后,1093年又被外放任定州知州。同年,高太后去世,新黨再度執政,1094年,年已58歲的蘇軾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州)安置,且“不得簽書公事”。
1095年,蘇軾到南康府浮石看望老朋友田辟。在坐船從梅嶺(大余)順流而下時,聞聽浮石山顯圣寺有一位高僧元師,于是前去拜訪。元師熱情接待了蘇東坡,給他品嘗了當地好茶-雨前焦坑茶。南康當地將谷雨前產茶統稱“雨前茶”(無明前、雨前之分),用來招待最高貴的客人。蘇軾品了焦坑茶、解了“百結花”,于是,在顯圣寺墻壁上題留本詩(一作《舟次浮石》)。焦坑茶也因蘇軾“代言”而一炮走紅,成為時人競相追捧的宋代名茶。
易武探春 “國際美味獎”最高評級
蘇軾還曾于1100年冬,由海南回歸時,二度來到南康,但仍然沒有見到他心心想念的幽人-田辟。只留下了兩首詩和至今仍廣為流傳的蘇軾在浮石的故事。
千頭橘典故
千頭橘,又稱“千頭木奴”。《三國志》記載:漢末李衡為官清廉,其妻不會經營但又不許李衡管理家事,致使全家生活十分窘迫。李衡晩年偷偷派人種下千株柑橘。臨終前對他兒子說:“汝母惡我治家,故窮如是。然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耳。”后人常用此典,喻可以維持生計的家產。
蘇軾用此典,意指南康人田辟。田辟,天資聰穎而好學,但在京城求仕二十年一無所成,于是歸隱故鄉浮石,種花木,辟東園,筑六經堂。他對子孫們說,我沒有什么家產可留給你們,你們唯有讀書才能出息。他傾盡心血,結果其九子中竟有七子高中進士。為子孫后代計,李衡與田辟異曲同工。
易武探春 餅面實拍
丁香花花語
花語是指人們用花來傳達情感、表達祝福或傳遞信息。中國花語始自唐代。宋代時,花語開始流行,并廣泛用于文人雅士之間的交流和詩歌創作中。
本詩中,蘇軾苦尋的“百結花”即丁香。丁香花有“天國之花”之美譽,象征著光輝和圣神的光芒。其花語包括:青春歡笑、純真無邪、憂愁思念、勤奮謙遜、光輝、純潔的愛戀、神秘、憂郁、思念等。
易武探春 茶湯實拍
注釋及大意
1、渺渺疏林集晚鴉,孤村煙火梵王家。
渺渺:此處指遠方。梵王家:大梵天王的宮殿,泛指佛寺。此處指顯圣寺。
本句大意:遠處稀疏的林中聚集了許多歸巢的烏鴉;在炊煙裊然的孤村外終于找到了顯圣寺。
2、幽人自種千頭橘,遠客來尋百結花。
幽人:指蘇軾年輕時的好友田辟。千頭橘:比喻為后代留下的生計。見上“千頭橘典故”。遠客:蘇軾自稱。百結花:即丁香花。丁香花有“天國之花”的美譽,象征著光輝和圣神的光芒。《楞嚴經》:“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
本句大意:田辟先生隱居在此,是為后人計其長遠;而我來此,則是尋找高僧元師以打開心結,獲得心靈解脫。
易武探春 普洱生茶
3、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閑試雨前茶。
浮石:山名。在今江西南康縣西。據《南安府志》載:有巨石形如覆鐘,四周環水,石隨水漲落,常年不沉,上有顯圣院,建于南唐。焦坑:地名、茶名。焦坑茶為綠茶一種,產于南康南嶺山脈北端的浮石、蕉溪一帶。“味苦硬,久方回甘。”雨前茶:南康當地將谷雨前產茶統稱“雨前茶”并無明前茶、雨前茶之分。
本句大意:來到浮石山,漲水落去,得見元師;取霜后清冽之泉,共品當地的焦坑雨前茶。
4、只疑歸夢西南去,翠竹江村繞白沙。
歸夢:歸鄉之夢。江村:蘇軾故鄉眉山有南北貫穿的岷江。
本句大意:清茗在口,禪語入心。恍惚間,仿佛夢回故鄉,江邊那個翠竹滿地、白沙環繞的地方。
易武探春 國際美味獎3星
我是青牛君,傾心打造傳世茶品。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系刪除。祝各位讀者有夢成真,生活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