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領域,“凝視”一詞有著深刻的含義。
它并不完全是指一個人用單純的目光注視著另一個人,更多包含了一個人內心的復雜,比如權力、欲望、操控等因素。
凝視者往往將自己的主體性投射到被凝視者身上,按照自身的意愿解讀,并將其客體化或標簽化。
簡單來說,就好比一個人總是以他自己的標準來審視你,讓你明顯感覺到不舒服。他不會帶著任何欣賞的目光來認同你,而總是在挑剔你的毛病,更希望自己能站在高位去批判,甚至是操控他人。
遇到這樣的人,很多人的做法是,人要有一定的攻擊力,誰凝視你,你就以同樣的方式凝視他。
但是,這種以暴制暴的反擊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記得尼采說過的一句話:
”與惡龍纏斗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strong>
與這樣的人糾纏過久,自己必然會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與之對抗,久而久之自己也會成為對方那樣的人。
因為對方透露出來的是人性的邪惡,而邪惡也如同一面鏡子映照著自己的內心,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從人性的善轉換成為惡。
這對自己來說,實則是一種極大的損耗。
仔細想想,有些人根本不配占有自己的任何關注,給予對方的任何回應都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
其實遇到這樣的人,一個內心強大的秘訣就是,無視他人的凝視。
無視就意味著,我并不關注你的凝視。你的凝視對我來說,不會給我帶來任何心理壓力。
對那些凝視者來說,予以反擊是對他的一種關注,而無視才是對他最好的回應,甚至還會讓對方感受到一定的心理沖擊,去體會到失控的感覺。
只要自己不給予對方任何能量,自己就能掌控這段交互的主動權,能無視就無視,說轉身就轉身。
在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一書中有這樣一種觀點:
“當我們意識到他人正在凝視我們時,我們不再是一個自由的主體,而是被他人視為一個客體。這意味著我們在他人眼中不再是主動的、自主的存在,而是被定義、被觀察和被評價的對象?!?/strong>
很多時候,當我們受到他人凝視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會用別人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甚至是自我PUA。然后,自己會潛移默化地把自己當成別人凝視的客體,自我的主體感就會漸漸消失。
雖然說用他人的視角來審視自己是自我認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過度沉浸其中就會成為傷害自己的利器。
他人的審視只是一種參考,而自己才是真正的主角。
何況,有些人的凝視從一開始就是把你放在客體的位置上。一旦自己對這樣的凝視感受到不安,就會變得無所適從,自己的潛意識里就很容易接受對方的審視,允許自我的主體受到對方的冒犯。
其實,人沒有辦法去阻止別人對自己的凝視。即使你以凝視的方式反擊了,那些凝視也絲毫不會減少。
但是,任何凝視卻會因為自己的無視而變得毫無意義。
因此,當自己面對別人的凝視時,一定要穩定住自己的主體意識,不要被對方客體化。
當自己專注自我時,別人的凝視就不再會對自己產生任何影響。因為我知道,我需要的是時刻掌控自己的主體性,無視一切蠶食自己能量的人和事,只有自己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人需要意識到問題背后的問題,自己才能真正做出改變,也更能接近那個真實自我的存在。
The end
我是懿非宇,一個歸隱田園的自由寫作者。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劃人。專注自我成長,陪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