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近期寫了幾篇關于老陳皮的內容,引來不少讀者的圍觀,也有一部分讀者分享了自己的買老陳皮經歷,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故事,例如下面這個。
市場越難做,高人就越多,這不老李萬萬想不到的“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就真被商家用在“老陳皮”的營銷上了。話說這位讀者是跟隨朋友去看一款標注“民國十三年”的老陳皮。其外觀是用老玻璃瓶裝載的,封口用的是油紙,呈現滿滿的年代感;瓶身上有貼各種標簽,來源為賣家自己收回來的老物件。
然后賣家泡了一片,讓讀者和他朋友品嘗了。讀者覺得有老陳皮的味道以及回甘,并表示想要購買一些。老李問價格如何?讀者說大概幾萬元一罐,具體還沒聊。出于對老李的信任,這位讀者想問問老李這款陳皮的年份和品質是否有造假,于是發來了更多細節。以下是老李的觀點,僅作參考,如有誤判,希望指正!
一百年歷史的老陳皮
首先看這老陳皮的外觀就不正常。從下面讀者發來的圖片大概可以知道,這并不是自然陳化的新會陳皮,至于是什么柑皮制作的陳皮,因陳皮已經被熟制過,從痕跡上已經看不出是何種柑橘。再細看部分陳皮的內囊,已經有烏黑發亮的顏色,這些色澤不管陳化時間如何都是不及格的痕跡,或者是受潮后重新烘干處理的結果。
這里老李再補充一點,我國的陳皮種類非常多,各地方的陳皮制法也非常多,我們熟悉的新會陳皮,是用新會茶枝柑的果皮制作而成,即依靠自然曬干后持續陳化三年以上制作出來的陳皮,才稱之為新會陳皮。這位讀者去鑒賞的這款陳皮,并沒標注是新會陳皮,所以其制法如果是工藝處理過,也不是不合理的。
經過“量子檢測”的民國十八年老陳皮
其次是顏色不正常。以正常陳化的新會陳皮為例,早期的新會陳皮因為成熟度有差異,特別是二紅階段的“青黃不接”果皮顏色,讓陳化的早期會出現深褐色或者青褐色的皮色,特別是陳化期前五年的陳皮,同一批果也會出現明顯色差的情況,但隨著陳化時間的深入,顏色就會趨向于雷同。
陳化的本質就是果皮中的揮發油,經過緩慢氧化后轉化為黃酮類物質,所以陳化時間不久遠的陳皮,特別是三年到五年之間的陳皮,其外表皮會出現滲油的情況,即看起來抹了一層油的即視感,這是因為陳化過程中,柑皮干燥后揮發油滲出的結果,如果是揮發油含量高的青皮,還會出現揮發油滲出凝固的“結霜”現象(常見于小青柑茶的表皮白化結霜)。
經過“量子檢測”的民國十八年老陳皮
再者是味道也是不對的。讀者朋友說賣家泡了一片給他們品鑒,其味道有“陳香味”和“回甘”。首先說說陳香味。老陳皮特別是十年以前的陳皮,不管是不是新會陳皮還是其他品類的陳皮,其香味都是呈現出樟香或藥香味,在老陳皮的風味上看,新會陳皮因為揮發油含量比較多,其陳化后會出現復合型的香味,這是其他柑橘皮所沒有的特征,特別是老陳皮上,其味道會呈現復合型的陳香味。
讀者說的陳香,老李認為在每個人主觀判斷上看都有味道的差異,所以不能直接判斷,而真正的問題出在“回甘”這里。所謂的“回甘”,一般是指茶葉因為茶多酚、氨基酸、糖分、碳水化合物等在口腔中反應后產生有清甜的味道,那么新會陳皮有沒有回甘呢?
有的,但僅限于一定年份的陳皮,因其中有果糖,在陳化后容易產生回甘的清甜。隨著陳化時間的加深,果糖的轉化和消耗也會殆盡,所以老陳皮是不可能存在“回甘”的口感,或者僅剩下非常弱的果糖,因此讀者說這款民國老陳皮有“回甘”,基本說明了大概率就是工藝造舊的果皮。
讀者朋友正在體驗“量子檢測儀”檢測老陳皮的場景,上面顯示陳皮“1922年產”
那么目前是否有什么技術可以檢驗“年份”或者“成分”呢?上述量子檢測儀器是否可以檢測出來呢?
根據讀者朋友發來的儀器運作視頻(為了保護讀者的隱私,老李就不分享該視頻),大概就是上圖的一個多按鈕的儀器(有點像調音臺),當陳皮放置在上面時,操作者用鼠標在屏幕上點選對應需要檢測的項目,儀器就會發出“滴滴,滴滴,滴滴滴,滴”等有規律的聲音,而操作者根據這些聲音的節奏用手去點擊一個按鈕,每當按鈕被點擊時,屏幕上的數字就會出現變化,視頻最后屏幕上出現“1”以及“1922”等等數字。
根據視頻中檢測者點選的測試項目來看,就包含了是否含有“有害化學成分”、“陳皮年份”等,然后操作者一邊點儀器的按鍵,一邊看屏幕上的數值,最后數字停留在某個位置,操作者就會解析這個數字是什么意思。
“我們通過檢測結果,可以知道這個陳皮是‘0化學添加’,而且是1922年的陳皮。”視頻最后,操作者如是說。
拋開這個“量子檢測儀”準不準的事實不談,我們先來看看目前主流的檢測手段,主要分為“化學層面”和“物理層面”兩種。
化學層面的檢測,即是把陳皮樣品進行成分提取后,分別得出其成分(有益或者有害的成分以及含量),這也是目前主流檢測的手段;在物理層面的檢測,目前有太赫茲電磁波頻率檢測、光譜儀檢測等手段。
某商家的“1995年陳皮檢查報告”
某商家的“1995年陳皮檢查報告”
化學層面的檢測,只能測出來化學成分以及含量,是無法測出真偽和年份;物理層面的檢測,理論上依靠參照物的對比(檢測多個老陳皮后獲得老陳皮的數據,再檢測樣品后跟老陳皮的數據進行對比),從觀察的結果上參照老陳皮進而得出大約年份和產地,這在邏輯上是行得通的,但卻高度依賴數據樣本庫的準確性。
綜合來說,目前是沒有任何技術能100%精準檢測出某款陳皮的“年份”和“產地”,只能在化學層面上檢測其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規范等。
以上再看這位賣家用“量子檢測儀”來賦能自己的老陳皮,起碼在當前科學技術層面是行不通的,如果其量子技術能如此應用,那么賣這個機器,豈不是比賣陳皮更值錢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