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后人今何在?二女兒的歸宿令人感到意外
汪精衛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原名汪兆銘。“精衛”二字是他走向社會后起的筆名,取自于“精衛填海”的故事。其原籍浙江紹興,至父親汪瑎時,舉家遷往廣東。他父親年輕時先后在廣東三水、曲江、英德等縣做過幕僚。
汪精衛
汪精衛1883年5月4日生于廣東三水,十三、四歲,父母相繼去世。其幼時很苦,并飽受家族之氣。因此,他的性格較自卑,但勤奮好學。1902年3月,19歲的汪精衛參加廣州府試,考中秀才,且是秀才中的第一名。1903年公費赴日本留學,1905年7月得以謁見孫中山,并很快加入同盟會。此后,他成為同盟會的重要骨干,立志跟隨孫中山推翻清廷,恢復中華。
年輕氣盛的汪精衛,準備馬上做件大事。1910年1月他與黃復生等抵達北京,以開設守真照相館為名,暗中策劃刺殺清攝政王載灃,也即宣統皇帝的父親。在守真照相館的同僚,還有他未來的妻子,一直追隨他的陳璧君。汪精衛在計劃行刺載灃之前,許多同盟會好友都勸他,不要去冒這個險,不要去送死。汪也知道,去刺殺這么一個大官,成也是死,不成也是死,但他毅然決然,一定要去冒這個險。由于刺殺計劃敗露,汪被捕入獄。但給滿清朝廷極大震懾,一時朝野震動,舉國嘩然。
按清朝律法,汪本應判死刑。在獄中的汪精衛也意識到必死無疑,慷慨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時為人傳誦。因案情重大,肅親王善耆親自提審了汪精衛。一番交談,肅親王對汪精衛頗有同情,免其死罪,處以終身監禁。汪精衛正準備把牢底坐穿時,武昌起義爆發,后汪由袁世凱開釋出獄。真是大難不死呀。
汪精衛
汪精衛死里逃生,幸獲自由,其少時自卑心理,現發展得更甚。生命畢竟只有一次,絕處逢生,汪害怕得而復失。同時,對清室尤其是肅親王有感恩之心。于是,他漸漸陷入消極妥協之中。
全面抗戰爆發后,汪抑制不住和日本言和的情緒,最終降日投敵,完全倒向日本人的懷抱,成了抗戰中的大漢奸。汪精衛曾于1935年11月1日在南京遇刺,連中三槍,險些喪命。10年后,罹患多發性脊骨瘤,于1944年11月10日在日本名古屋去世,終年61歲。
汪精衛夫人陳璧君,比汪精衛小8歲,南洋華人巨富陳耕基之女。兩人于1912年初在上海完婚,一生育有3男3女6個孩子,一人夭折,其他5個均成人。
汪精衛、陳璧君
長子汪文嬰, 1913年生于法國,青年時留學德國,政治經濟學系畢業,曾任汪精衛政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三廳軍需處處長,晚年定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長女汪文惺,1914年生于法國,是個早產兒,出生日才3斤稍多,早年在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學習,1934年與何文杰訂婚,1939年兩人正式結婚。抗戰勝利后,他們在香港度過了30多個年頭。汪文惺曾在港任教于多所小學。因其三個女兒都在美國,汪文惺與丈夫晚年赴美,定居在新澤西州。
汪精衛次女汪文彬,生于1920年,早期赴南洋,曾任印度尼西亞政府醫藥部門高級主管,后做修女;三女汪文恂,生于1922年,早年為父親汪精衛整理文稿,后任香港大學教授,逝于2002年,享年80歲。
汪精衛
汪精衛次子早夭。三子汪文悌,生于1928年,少時就讀于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后去香港,從事橋梁建筑工作,多次應邀回內地開展合作項目。
從辛亥革命的英雄,到遺臭萬年的漢奸,汪精衛可謂變化天大。年輕時的滿腔熱血,卻保證不了其后不會為個人權力而犧牲整個國家利益。汪精衛是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