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曾力主抗日,卻叛國投敵當大漢奸,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么?
一說到汪精衛,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歷史人物,說汪精衛是個大漢奸,相信沒有持不同意見,但在他成為叛國投敵的大漢奸之前,卻曾經力主抗日。那么,到底發生了什么,讓他最終走上了叛國投敵的不歸路?“九一八”事變后,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陳友仁建議政府采取對日絕交方針,沒想到卻在南京中政會上遭到激烈抨擊,最終導致其與行政院長孫科的集體辭職。
1932年1月28日,蔣介石主持會議,批準孫科辭職,選任汪兆銘為行政院長,批準立法院長張繼辭職,選任孫科為立法院長。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汪精衛履新的第一天,駐上海日軍海軍陸戰隊在鮫島大佐指揮下,以20余輛裝甲車開路,分三路向閘北進攻,稍后更是在數十架飛機狂轟濫炸支援下,向北站、江灣、吳淞等地進攻,兵鋒直指南京。
形勢如此危機,以至于國民政府兩日后就遷都洛陽,正是在洛陽,汪精衛發表了其著名的國是主張,“……所以同時并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軍事上抵抗,外交上交涉,翼不失領土,不喪主權。……”然而,掌握兵權的蔣介石正在江西忙著第四次“剿共”,根本無暇“一面抵抗”,盡管他在“九一八”之后即通電全國,表露其“抗日之決心”,并緊急調派精銳第五軍增援淞滬,還制定了《全國防御計劃》,將全國分為五個防區,但實際上也只是做做樣子。
汪精衛眼看指望蔣介石無望,隨即將希望寄托到了擁兵百萬的張學良身上,不料張學良面對汪精衛派來的使者,卻答復自己要執行中央的既定方針,若要出兵,每月需付兵餉500萬。在這種情況下,親汪精衛的上海守軍蔡廷鍇在與近20萬日軍相持33天,付出了重大傷亡后,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出上海。眼看著“一面抵抗”的主張失敗,汪精衛又寄希望“一面交涉”,不料5月初南京政府即與日本代表在英美法意各國調停之下簽署了《淞滬停戰協定》,這讓汪精衛在國人面前徹底食言。
就在協定簽署前,發生了反日志士尹奉吉刺殺日軍上海派遣軍司令官白川義則事件。汪精衛自覺羞愧,隨即前往廬山與蔣介石商量對策,又飛抵北平會晤國際聯盟調查團團長李頓。同時,他又計劃敦促張學良做好應對外交壓力的準備,不料空等四天,連張學良面都沒見到。此時,熱河前線告急,情急之下的汪精衛發表通電,逼迫張學良進兵熱河,不料卻被其暗示他無權指揮軍隊。
由于熱河關系30萬東北義勇軍的軍援運輸生命線,不能有失,所以汪精衛早在“一二八”淞滬抗戰時就計劃將山西駐軍開往熱河,然而卻遭到張學良強烈反對。所以在此形勢危難之際,他親往北平勸張學良調兵去熱河以抵抗日軍。但當時駐守熱河的軍閥湯玉麟是張學良父輩,他不但不允許張學良部進入熱河,而且已有降日傾向。蔣介石也曾建議張學良迅速解決掉湯,但計劃泄露,為避免內訌,張學良只能暫時將部隊部署在熱河外圍。
眼見這種情況,汪精衛也走投無路,只能請蔣介石回南京主持局面,蔣卻對其避而不見,這一系列情況終于惹怒了汪精衛。于是,他于1932年8月5日提出辭職,要求蔣介石“大駕回京”,主持政務。如此一來,全國嘩然,張學良隨即在北平發表聲淚俱下的講話,將東北淪陷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并請求汪精衛不要辭職。汪精衛不為所動,于8月8日再度請辭,并直接對張學良提出指責,張隨即加以反駁。
汪精衛請辭后,便稱病不出,“中央政局”已陷入無政府狀態,國民黨中常會接到汪精衛辭呈后,立即復電請其收回主意,并決定派何應欽赴滬挽留,蔣介石也致電挽留。不料,隨后東北軍將領和宋哲元等北方將領五十七人公開發表宣言,誓與張學良共進退,將汪精衛逼入絕境。在此情況下,8月22日中常會決定接受了汪精衛辭呈,汪隨即出國。此后,汪精衛便認為中國軍人不足恃,戰則必敗。在遭遇了一次次抵抗失敗和主政挫折后,曾力主抗日的汪精衛,終于完全改變立場,最終在日本“梅計劃”勸降之下,走上了叛國投敵的不歸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