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情緒困擾和/或行為問題經常(并不總)是家庭系統出現問題,家庭成員經常會合謀把孩子變成替罪羊,以掩蓋矛盾、維持平衡。
例如,青春期的孩子以情緒困擾和厭學來轉移父母的婚姻沖突或瀕死的現狀,以維持家的完整。
如果個案概念化準確,那么咨詢師可能圍繞著父母的婚姻關系開展工作,且不斷探索與孩子心理困擾的內在聯系,這便可能形成以父母婚姻治療為主體,孩子不同頻次地參與咨詢的咨詢模式,或者孩子、父母每次都出席的家庭治療模式。
孩子的心理困擾經常是與父母長期惡性互動,或者說父母的教育策略與孩子的天賦氣質不匹配的結果。
故而,要改善孩子的心理狀況,咨詢師要從調整父母的教育策略,甚至父母的病理人格切入,只有父母參與咨詢,孩子的生存環境和心理困擾才可能得到改善。
這在兒童心理咨詢中十分普遍,有時兒童心理咨詢很長時間是以孩子的父母為工作對象。
不少青少年即使心理困擾非常嚴重,都不太愿意走入咨詢室。
這源于父母長期教養失當,在孩子心中留下嚴苛和迫害性的影像,孩子就可能把咨詢師視為父母請來改造他的幫兇,這種移情阻抗嚴重削減了孩子的求助動機。
面對這種情況,咨詢師只能曲線救國,那就是先和父母工作一段時間,最大可能地改善親子關系。
當親子關系不同程度地改善后,孩子意識到咨詢有效果,可能就會減少對咨詢師的敵意,從而愿意接受咨詢,咨詢模式便有機會從與父母咨詢轉變為對孩子的個體咨詢。
通常情況下,只有得到父母的支持,有心理困擾的孩子方敢于或愿意走進咨詢室。
故而,咨詢師會十分重視與父母建立咨詢聯盟,會頻次不等地與父母面談,面談內容經常是分析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模式,同理共情父母對孩子的愛恨情仇,教授溝通技巧、心理教育等,以減輕父母的焦慮。
——袁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