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春蘇維埃俄國在反對外國武裝干涉和白衛軍的斗爭中取得輝煌勝利。當時,紅軍擊敗了高爾察克、尤登尼奇、鄧尼金,烏拉爾、西伯利亞、烏克蘭、北高加索、阿塞拜疆和北方地區獲得解放。此時,在后貝加爾和遠東地區形勢嚴峻。日軍和白衛軍除數量優勢外,還處在有利的戰略地位。為了避免與日本的戰爭,列寧決定在貝加爾湖以東建立由布爾什維克領導的紅色緩沖國。
1920年4月6日遠東共和國成立。此時外貝加爾和濱海駐有日軍7萬余人;謝苗諾夫白衛軍近4萬人盤踞在赤塔一帶,將外貝加爾和遠東地區攔腰截斷,形成了“赤塔塞子”。遠東共和國成立之初,政權僅治有上烏丁斯克周圍三個縣。要完成緩沖任務,就必須把遠東各省統一到遠東共和國中來。因此,拔除“赤塔塞子”就成了關鍵一環。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要求對白衛軍采取軍事行動時必須避免與日軍的武裝沖突。
1920年4月遠東共和國政府主席А.М. Краснощеков克拉斯諾曉科夫(中)在集會上講話
解放赤塔前后經過半年多時間,經過三次大的作戰。
4月10日,在遠東共和國成立的第四天,人民革命軍就奉命解放赤塔。參戰部隊12140人,以伊爾庫茨克步兵第1師(此后改為赤塔步兵第1師)為主力,裝備94挺機槍、24門火炮、2列裝甲列車和4架飛機,此外還有幾支游擊隊配合。守衛赤塔的白衛軍有19760人,擁有機槍496挺、火炮78門和裝甲列車11列。此外在防御第一線還有約300名日軍。人民革命軍從北、西北發起進攻,進展順利。4月11日和13日,第一旅的步兵第8和9團兩次沖入赤塔郊區,占領幾處居民點。但每次當白衛軍陷入困境時,駐扎在附近的日軍就用火力支援他們。由于奉命不能與日軍戰斗,擔心給日本對蘇俄宣戰以借口,人民革命軍在向日軍司令部發出聲明后,不得不后撤。
日軍守衛部隊
4月26日,人民革命軍第二次進攻赤塔,參加進攻部隊為伊爾庫茨克步兵第1師和外貝加爾騎兵旅。赤塔守軍兵力得到了加強,有步兵21504人騎兵14130人,裝備機槍656挺、火炮114門和裝甲列車13列。人民革命分三路進攻,戰斗持續到5月5日,沒有攻克赤塔。這次進攻失利的原因在于敵軍擁有技術裝備的優勢以及日軍的支援(20余門火炮和近百挺機槍)。人民革命軍自身作戰準備不足、戰術采取不當、與游擊隊行動沒有協調一致、攻擊力量配置不合理及后勤供給不力。
7月15日日本和遠東共和國簽訂了在赤塔戰線停戰和建立中立區的貢戈塔協定。日本宣布7月25日開始從外貝加爾和哈巴羅夫斯克撤軍,集中兵力于濱海和薩哈林。9月日軍撤出涅爾琴斯克和赤塔,10月中旬全部撤出外貝加爾。
1920年日軍登上了離開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運輸“熊本丸”
面對有利局勢,人民革命軍第三次進攻赤塔。了解到克服敵人陣地的困難后,開始為第三次進攻行動進行緊張的準備,為此,航空隊和繳獲的坦克開始集結在赤塔附近,為進攻提供大量支持。
1920年3月,第1和第2航空分隊被轉移到那里,它們成為遠東共和國航空隊的基干,被稱為航空組。然而,在組建之初,這些小組只有七架飛機,每架飛機都有十幾名工作人員。1920年4月底,共和國航空主管辦公室成立。航空局長為軍事飛行員Л.А.Мартинсон馬爾京松,副手Н.М.Брагин布拉金和軍事委員М.Н.Смирнов斯米爾諾夫。
然而,對形勢的分析和初步計算表明,航空基地的位置離作戰地區很遠。有必要將航空隊從上烏丁斯克遷出,并將其安置在準備好的地點,這些地點被自豪地稱為機場。
1919年紅軍殲擊機群
空軍第1支隊位于Тарбагатай塔爾巴加泰機場,空軍第2支隊位于Баляга巴利亞加機場。還有兩個機場,即Могзон莫格宗和Сохондо索洪多,被準備作為后備或作戰機場。
軍事委員會委員斯米爾諾夫發布了以下命令:"外貝加爾地區空軍的飛機數量非常有限,在前線開展作戰工作時非常需要這些飛機。我認為所有的飛行員都有必要以最謹慎的態度對待他們的飛機,不做過度的數字飛行。由于飛行員的粗心和疏忽造成的任何飛機故障將被我認為是對我們共和國的犯罪,肇事者將立即根據戰爭法進行審判"。
飛行員們進行了偵察飛行,轟炸白衛軍陣地,投擲傳單,還進行了空戰。人民革命軍指揮部優先考慮飛行員的思想教育工作(畢竟他們中有一半以上是前高爾察克),但也沒有忘記物質獎勵。每完成一次投彈或撒傳單,就能得到400盧布的獎勵。然而,隨著當時的通貨膨脹,這一數額純粹是名義上的。
引起最大反響的是1920年4月飛行員Ф.Д.Калитников卡利特尼科夫和飛行員Г.Е.Барчук巴爾丘科駕駛英制索普維奇飛機對赤塔的阿塔曼-謝苗諾夫總部進行轟炸。這枚在總部附近爆炸的炸彈在 "敵人的營地里引起了相當大的騷動"。
解放赤塔紀念章
坦克在外貝加爾地區的出現與1920年3月美軍向符拉迪沃斯托克交付10輛雷諾坦克有關。他們在 "美國紅十字會的援助"的幌子下,被裝在封閉的車廂里。在同情布爾什維克的一名鐵軌司機和一名扳道工的幫助下,裝有坦克的車廂被替換成了空車廂。而坦克本身則偽裝成一列面包火車前往布拉戈維申斯克的紅色游擊隊。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坦克都沒有武器裝備,沒有電機,也沒有風扇皮帶。
到1920年夏天,一些車輛已經被修復,并裝備了37毫米Hotchkiss炮和馬克沁機槍。每輛坦克乘員三人。8月,這些雷諾坦克組成了阿穆爾重型坦克第1營(五個排,每排兩輛坦克),編入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
1920年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總司令埃赫在布拉戈維申斯克閱兵式上檢閱阿穆爾第一重型坦克營的坦克
1920年夏秋之際,坦克排作為阿穆爾戰線的一部分,對白衛軍作戰。營長Н.Шамрай沙姆拉伊制定了 "關于在戰場條件下將坦克引入戰斗的指令",其摘錄如下。"將坦克引入戰斗的最重要的情況是,如果可能的話,他們必須通過短距離的戰場,這樣坦克就可以隨著戰斗的進行而自行通過長距離。坦克只有在數輛坦克的情況下才會給敵人造成嚴重的失敗和巨大的道德印象,派一輛車上戰場是不允許的"。
由于在外貝加爾地區沒有人看到這種 "鋼鐵怪物",坦克的使用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1920年10月19日,阿穆爾步兵第5旅的部隊在坦克第3排的支援下,在Урульга烏魯爾加車站攻擊了白衛軍。白衛軍用大炮和機槍猛烈開火,但坦克的出現對他們產生了壓倒性的影響,他們狼狽地撤走了。該旅順利占領車站,沒有損失。
紅軍第三次進攻赤塔共投入步兵1萬人騎兵2萬人,裝備35門火炮、2列裝甲列車。守衛赤塔的白衛軍7000余人裝備17門火炮和9列裝甲列車,而謝苗諾夫白衛軍主力則在鐵路沿線,隨時準備逃竄。
第三次赤塔作戰示意圖
10月16日總攻開始。10月19日人民革命軍從卡雷姆斯卡亞車站突襲敵軍。經激戰,第二天阿穆爾步兵第2師奪取車站并占領因戈達河大橋,使得白衛軍裝甲列車失去機動能力。10月21日獨立騎兵第2旅與游擊隊從北面逼近赤塔。同日,城內工人戰斗隊占領了電報局、銀行、火車站、倉庫等重要設施。10月22日人民革命軍和А.Н.Бутрин布特林游擊隊攻入赤塔城內,敵軍狼狽逃竄,人民革命軍繳獲16列裝甲列車、150挺機槍、10架飛機。
赤塔塞子的拔除,外貝加爾全部解放,對統一遠東各省,對在各省建立遠東共和國政權具有決定意義。不過這次戰役沒有全殲敵軍,大批白衛軍經鐵路后撤,人民革命軍總司令埃赫負有領導責任,各部隊配合不到位也是原因之一。
遠東人民革命軍的102號裝甲列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