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華,文明大國,禮儀之邦。1991年10月國家主席楊尚昆出訪巴基斯坦、伊朗兩國時,將產自陜西省漢中市洋縣的黑米確定為饋贈禮品,送給了國外領導人。在燦若群星的眾多國禮中,“洋縣黑米”拔得頭籌,這其中蘊藏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內容。
朱鹮之鄉 生態洋縣 攝影 亓德洲
一.
有道是“好山好水出好米”。出產國禮黑米的陜西洋縣坐落在被譽為“西北小江南”“金甌玉盆”的漢中盆地東緣,是一個被譽為地球上同緯度生態最好的地區之一。我國著名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竺可楨稱贊漢中“是全中國最適宜種水稻的地方”。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稱贊漢中是 “生產優質大米的好地方”,并揮毫寫下“漢中優質大米”的題詞。洋縣自然環境優越,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陜西省唯一建有朱鹮和長青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縣域,也是世界珍禽朱鹮唯一的人工飼養種源地和主要的野外棲息地。
洋縣是世界黑米的發祥地。“據《洋縣志》記載,黑稻原產洋縣,由西漢博望侯張騫選育而成。張騫是漢中城固人(當時城固洋縣是一個縣),是古代中國通往中亞和世界各國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公元前140年,張騫將洋縣黑米獻于漢武帝劉徹,帝大悅,遂列為“貢品”。自漢武帝以來,歷代帝王都將洋縣黑米列為“貢品”,成為皇室貴族的珍肴美味。同時,洋縣黑米沿著古絲綢之路走進歐亞大陸,成為鑿空西域,茶馬互市的“外交使者”。
儻駱古道 攝影 亓德洲
位于洋縣北側的儻駱道,是川蜀地區翻越秦嶺通往關中的驛道,長約240公里,與子午道、褒斜道、陳倉道等相比,具有最便捷、最險峻等特點,歷朝歷代的洋縣黑米正是通過儻駱道進貢給古都長安的皇室。
洋縣黑米一饌三千年,還得力于這里悠久的農耕歷史與水利條件。據考證,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洋縣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漢中三堰之一楊填堰,為洋縣黑米的的生長種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灌溉條件。
從洋縣出土的南宋《勸農文》碑,是中國古代第一篇關于指導農業生產的石刻文物。洋洋灑灑兩千多文字,從勸告農民發展農業生產著筆,言言金玉,字字珠璣,都敲在勸農的點子上,為洋縣古代農業發展奠定了理論與民眾基礎。
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洋縣范壩村發掘東周平王姬宜臼年間的古墓時,發現墓葬中存放著黑米。考古揭示了早在2600多年以前的周朝,洋縣的先民們就已種植并食用黑米了,他們稱其為“粳谷奴”。
專家們經過深入研究,進一步發現早在3700多年前,先民們便在漢江川道湑水河畔種植黑稻。《詩經·大雅·生民》中描述到: “誕降嘉種,維秬(jù)維柸(pī),維糜(mén)維芑(qǐ)。恒(gèng)之柜柸,是獲是苗”,其中“秬“和”柸”就是黑米的前身。
一直到清朝末年,洋縣黑米都是向帝王進獻的貢米。慈禧太后在西安避難時,下令漢中知府進獻黑米,供其享用。
洋縣黑谷成熟豐收在望 攝影 何龍
為什么從宮廷到民間,世世代代的人們都對黑米這樣鐘愛有加呢?根據《本草綱目》記述,黑米具有“走馬喉痹、調中氣、主骨節風 ”等功效,是廣為人知的“藥米”。
古農醫書記載:黑米具有“滋陰補腎,健身暖胃,明目活血”,“清肝潤腸”,“滑濕益精,補肺緩筋”等功效;可入藥入膳,對頭昏目眩、貧血白發、腰膝酸軟、夜盲耳鳴等癥療效尤佳。長期食用可延年益壽。因此,人們俗稱為“藥米”“長壽米”。由于它最適于孕婦、產婦等補血之用,又稱“月米”、“補血米”等。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心化驗室分析測定,洋縣黑米含蛋白質9.56%—11.8%,比普通大米高37%,比國際大米質量標準高3.81%;富含16種氨基酸,比國內大米高15.8%。每百克洋縣黑米含纈氨酸754毫克、亮氨酸1261毫克、賴氨酸249毫克、蘇氨酸419毫克、異氨酸357毫克、精氨酸915毫克、組氨酸385毫克、苯丙氨酸518毫克,這8種氨基酸含量平均較普通大米高15.85%;每百克中尚含有維生素B10.21毫克、維生素B20.16毫克。
此外,有益于人體健康的其它營養成分,如鐵、鈣、鋅、鉬、硒等多種礦物質的含量,亦大大高出普通大米。”
在洋縣的村莊里不時能看到很多高齡的老人,七八十歲了皮膚依舊光亮,她們幾十年來雷打不動的一件事,就是用淘黑米的水洗臉。這些長壽老人們除了食用黑米,還會將黑米炒熟之后泡茶喝。
在縣醫院婦產科的病房里,婦產科主任介紹說“我們這里的產婦天天都喝黑米紅棗粥,黑米是月子米,產婦營養好,身體恢復得快,奶水也好。”
漢中市農科所 攝影 亓德洲
漢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陜西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洋縣有機產業學會、洋縣雙亞周大黑食品集團等單位,一代又一代農業科學家們歷經艱辛,櫛風沐雨,為洋縣黑米的良種培育、科學種植、高產穩產做出了卓越奉獻。
漢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稻研究室和有關部門合作,先后選育出了洋縣矮桿黑稻、漢中黑裸、秦稻1號、秦稻2號、黑裸2號、黑帥、洋黑3號等,這些品種黑色素含量高、品質好、糯性好,產量由最初畝產300公斤提高到550公斤左右。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國家、省、市科技獎項。
漢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稻研究室首席專家、高級農藝師周凱告訴我們,這個就是目前在洋縣大面積推廣的洋黑三號、這兩種是處于中育種中間階段的兩個品種。洋縣非常重視黑米的有機種植,現在種植的洋黑3號與雙亞1號。縣上建立有育種基地,實現統一供種、統一栽培技術、統一配送噴防防治病蟲害等措施。
黑米新品種研究 攝影 亓德洲
未來,我們準備立項的有:陜西省特種稻選育與產業開發項目。在黑米方面,選育的陜黑六號,在黑色度、花青苷、鐵含量等主要指標,都要明顯高出許多。把黑米育出雜交稻,是我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在陜西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的教學基地,李新生教授這位主持“黑米色素分離純化及機械化生產技術研究”等工程項目、榮獲國家多項專利的食品專家,談起黑米產業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按照目前中國大健康事業的需要,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黑米保健性食品開發,前景是非常廣闊的。比如我們現在做的花青苷的課題,就是要解決功能性原輔材料的提供問題。這就是提出的花青苷的粉,作為原料用,可以做成各種產品。比如解決視疲勞修復,它的成分比藍莓高許多,可以做成膠囊服用。還可以做成飲料、口服液,功能上保肝護肝,降糖,它的降糖效果和一線藥物二甲雙胍一樣;而西藥一般都會有副作用,孕婦懷孕后期的生理性糖尿病,吃這個就沒有問題了。既保健,又降糖,把胎兒也保護下來了。所以我們現在是在地里刨呢,從第一產業,到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邁進。到我們實驗室里,產品擺了一大堆。”
洋縣有機產業專家 攝影 亓德洲
新建的洋縣有機產業大廈里,洋縣有機產業的領航人、榮獲過多項國家與省市獎勵、有突出貢獻的有機產業專家、原副縣長李天剛正在忙碌著,他幾十年如一日,殫精竭慮地為洋縣黑米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參與制定了洋縣黑米、洋縣紅米、洋縣黑米酒的國家標準;通過國家農業部組織的技術答辯,將洋縣黑米、洋縣紅米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積極推動并成立了陜西省唯一的黑色有機食品研究開發工程中心,讓黑谷品種選育和黑米產品研發走上了專業化道路,以有機黑米為原料的黑米酒、黑米醋、黑谷巧克力等黑色食品也陸續走進尋常百姓家。
洋縣有機產業協會會長李天剛信心滿滿地指出,在洋縣黑米的發展上,我們的人才鏈是很完善的。我們成立的院士專家工作站中,有陜西省水稻研究所、漢中市農科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的水稻專家;還有創新鏈,像洋黑1號、洋黑3號就是我們的創新品種;在生產鏈中,堅持有機生產,使用有機肥,有機生物農藥,不使用化肥農藥。在洋縣的朱鹮保護區,建立了有機肥廠、有機藥廠;在加工鏈中,通過有機認證的加工企業有40多家,在陜西省是最大的;在全國也是走在前列的。三產結合、三生融合,通過產品的深加工,黑米酒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黑米醋也是國家知名品牌企業;黑米糊、黑米茶都是現在發展的主導產品。營銷鏈也是線上線下結合,因此資本鏈也比較好,使得洋縣的黑米企業經營都比較好,這和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由于黑米的出現,洋縣黑米走向品牌化的道路,打造出國家級有機產品供應基地,填補了陜西有機養殖的空白,洋縣黑米是屬于陜西的,也是屬于國家的,也是屬于世界的。
清和景明,春意盎然,藍天白云下到處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洋縣樂康有機農業產業有限公司的有機黑米水稻種植基地內,水稻插秧機的引擎轟鳴著,機械爪從苗箱中取出秧苗,整齊均勻地將秧苗插入泥中,剛剛插好的秧苗青青的,在水田里隨風搖曳。
公司負責人黃志榮告訴我們:在黑米種植過程中全程都是機械化,合作社擁有育秧機、插秧機、收割機、無人機等先進設備。在有機種植方面,我們首先采用的是有機肥料;在防病防蟲方面采用的是生物農藥、太陽能殺蟲燈,另外我們還在300多畝黑米稻田里放養了4000多只麻鴨,通過鴨子對稻田的除蟲除草、松土,讓稻谷有效的吸收有機質,鴨糞肥田,從而提高了稻谷的產量,形成了稻鴨養殖的生態鏈,促進了稻谷和麻鴨雙豐收。“稻鴨共生”黑谷稻田每畝產值達到6000余元,而有機稻田喂養出來的“有機鴨”早早以每斤15元的價格被江蘇如皋客商全部訂購,“稻鴨共生”模式在生態保護的同時實現了效益最大化。
有機種植基地 攝影 亓德洲
洋縣永輝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法人王森是一位年輕有為的返鄉大學生,他在有機黑米稻田里,放養了羅非魚,這種“稻+魚”的綠色種養模式,“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產生了“1+1>2”的效果,對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王森說:永輝農業采取“農戶+基地+公司”的模式,引進優質稻種,建立萬畝有機種植基地,實施訂單農業,兌現優質優價,促進當地農戶年增收。如今加入合作社農戶102戶,參加農民超過500人。實施訂單農業,帶動全鎮698戶,2200人鞏固脫貧成果;擴大生產規模,預計三年內可新增就業100余人,同時繼續做好放心糧油供應,年供應6萬余師生營養餐。
洋縣有機產業第一村——紙坊街道辦事處草壩村是朱鹮的繁衍、棲息、覓食地。為了保護好朱鹮活動區生態環境,2009年,村黨支部書記劉開昌聯合群眾成立了洋縣朱鹮湖果業專業合作社,開始走有機農業發展路。依托優勢資源發展有機糧油,朱鹮湖農業合作社生產出了有機五彩米、黃金梨、食用油、黑米香粽、黑米月餅等產品,深受市場歡迎。有機農業成為帶領草壩村群眾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上陣親兄弟,打虎父子兵。老劉書記的兒子劉煜華從部隊轉業后,幾經輾轉,也回到了家鄉與父親一起搞起了有機農業。現在接過父輩手中的大旗,為鄉村振興接續奮斗,經黨員推選,當上了朱鹮湖產業聯合體的黨委書記。
劉煜華表示,我們一直以打造高品質農產品為目標,以朱鹮保護區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依托,按照有機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從籽種、肥藥、管理、銷售等“六統一”,確保“朱鹮湖”系列農產品的品質,現有黃金梨、黑米、紅米、菜籽油、黑米酒、黑米醋、果蔬脆片等13類產品,建成有機梨果基地3800畝,有機水稻、油菜基地6050畝,有機農產品初加工生產線7條,深加工生產線6條,其有機系列產品一經投放就深受市場和消費者的信賴,草壩村已經成為聞名遐邇的“有機農業第一村”。
周大黑品牌創始人周亞剛 攝影 亓德洲
走進洋縣雙亞周大黑食品有限公司的展示廳,游客們就被面前琳瑯滿目的黑米展品吸引住了,一邊端著工作人員送上來的“黑米茶”,一邊聆聽著集團副總經理張娜介紹雙亞集團的創業故事。
經過多年的砥礪奮進,雙亞集團公司擁有有機認證基地15000多畝,優質水稻種植基地2萬余畝,主營產品有:有機大米、有機黑米、有機五彩米、有機雜糧及以有機黑米為原料的黑米茶、黑米糊、黑米鍋巴、黑米酵素、黑米巧克力、黑米醋、黑米芝麻丸、雜糧粉等黑米深加工產品。我們研發的 “雙亞紅香1號”與“雙亞黑1號”獲得省級品種審定,成為洋縣農業發展的“芯片”。我們與陜西理工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院校及大型食品企業合作,引領了洋縣農產業的發展,成為洋縣有機產業一張靚麗的名片。
油菜花節期間,凡到雙亞集團展廳的游客,不僅可以參觀雙亞有機農業、了解有機黑米及深加工食品的生產情況,還有機會免費領取企業精心準備的禮品,品嘗地道的洋縣周大黑黑米宴。
周大黑黑米全席宴:黑米糍粑、黑米米皮、黑米蛋卷、黑米饅頭、黑米八寶飯、黑米餃子、黑米粉蒸肉……
洋縣“朱鹮牌”珍稀黑米酒,是國內少有的高級營養滋補保健酒,有消除疲勞,增進食欲,興奮神精,防病延壽,怡神常樂,增強人體免疫力之功效。現已暢銷全國30個省、市、區,外銷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十多個國家和香港地區。
關于黑米的未來發展,洋縣出臺的《黑米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從2021年起,縣財政每年安排不低于3000萬元的專項資金,支持黑米產業發展。全縣將以“八區”聯建為抓手,做大有機基地,做優地標產品,做強有機園區,拓展延伸有機產業鏈條,全力建成全國聞名的有機產業示范區、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黑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有機產業園區落戶企業達20戶以上,認證有機基地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全年發展黑谷5萬畝、新增稻魚綜合種養2700畝,加快推動有機黑米高端飲品深加工生產線、有機良種繁育示范基地建設和有機黑米食品產業鏈延伸。積極推介“朱鹮·有機”系列品牌,全力打造全國有機品牌高地,聚力創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黑米發展,未來可期。洋縣黑米及其產品今天熱銷祖國各地,走向世界,其通過堅持有機種植,走品牌化、產業化、效益化的做法,為我們全省、全國的糧食安全、糧油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可以廣泛復制的樣板和路經。
黑米糊 攝影 亓德洲
令人鼓舞的是,黑米一饌三千年,擎旗自有后來人。洋縣黑米發展已經有了農科所水稻研究室副主任高級農藝師李小剛、草壩村年輕的黨支部書記劉煜華、雙亞集團副總經理張娜、永輝農業法人代表王輝等一大批年青一代,在他們激情燃燒的青春年華里,接過父輩手中的有機農業大旗,為洋縣的鄉村振興事業、黑米的高質量發展擘畫著現代化的科學藍圖,我們相信,并熱忱地期待著,洋縣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我國有機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圖由亓德洲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