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崩潰,
家長也請深入思考一下
作者:啟航
《三國演義》里為了表現曹操從小就奸詐,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操有叔父,見操游蕩無度,嘗怒之,言于曹嵩。嵩責操。操忽心生一計,見叔父來,詐倒于地,作中風之狀。叔父驚告嵩,嵩急視之。操故無恙。嵩曰:“叔言汝中風,今已愈乎?”操曰:“兒自來無此病;因失愛于叔父,故見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過,嵩并不聽。
曹操假裝中風的事情僅見于演義,未考真偽,但辦法卻很實在,他兩頭騙,兩頭瞞,從此擺脫了叔父對他的監管。
單就這個故事而言,曹操的叔父毫無惡意,他對曹操的教育是為他好,他對曹操身體的關心更是為他好,但這種好意反而被曹操利用。
01
曹操為什么能夠達成目標?很簡單,因為人和人之間的信任關系相當脆弱,并不牢固。
親兄弟之間尚且如此,更何況當代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呢?
前幾天,一個教師崩潰了,在微信群里的言論非常激烈,言談話語間,顯示出家長與教師甚至已經進入某種互害狀態。
這件事情的起因,我們無從猜測,但我卻從曹操的故事中想到一種可能。
家長對老師的了解,往往依賴于孩子的轉述。如果孩子對某位教師的評價較低,家長很可能會對教師產生懷疑,進而影響到教師的權威性。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像曹操的叔父,處于被動的位置。
研究表明,孩子的觀點對家長的決策具有重要影響,家長常常會基于孩子的反饋來判斷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育方式(Harris & Goodall, 2008)。然而,孩子可能并不希望教師和家長聯合起來對付自己。出于對教師和家長不同角色的理解,孩子可能會選擇隱瞞一些事情,或者在轉述時進行刪減,以保護自己。
02
這樣的行為導致家長對教師的信任基礎顯得脆弱,也可能進一步加深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隔閡。正如《教育心理學》所指出的,學生在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橋梁作用非常重要,但這也意味著孩子的描述可能會影響雙方關系的健康發展(Epstein, 2011)。
當然,目前家長和教師之間是具備建立互信的渠道的。比如經常保持面對面的交流,比如教師可以定期向家長提供學生的學習進展報告,家長也可以通過問卷或家長會的形式表達對教師的看法。
但所謂“魔鬼藏在細節里”,孩子的轉述依然是建立雙方感受的最直接來源。從情感角度而言,孩子家長舐犢情深,也更容易受到情緒的左右。
所以,作為家長,還是應該盡量對教師和學校保持比較高的信任,以避免很多誤會的產生。
畢竟,教育好孩子,讓孩子成材的初衷,雙方是完全一致的。
03
曹操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信任缺失對人際關系的影響。在現代教育中,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互信關系也面臨類似的挑戰。通過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和反饋系統,家長與教師可以有效地緩解信任危機,形成更加穩固的合作關系。最終,這不僅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也能為整個教育體系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微信:dongzhu1968
郵箱:hlmyj001@163.com
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