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藝美學大視野
一、對“康德美學”的政治轉向
《判斷力批判》討論的是如何運用反思判斷力來溝通自然與自由,如何將自然人提升為自由人的問題。
席勒是一位“最偉大的自由主義詩人”,是一位終生追求“政治自由”的反封建、反資本主義的政治型作家。他主張借助審美自由去通達政治自由:“人們在經驗中要解決的政治問題必須假道美學問題,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走向自由。”
二、美是現象中的自由
他所理解的“自由”不是康德所強調的“意志自由”,是人性的完整和主觀精神上的自由。
這種自由首先可以由“審美自由”來提供:“當心緒處于審美心境之中時,感性沖動與理性沖動同時活動,并由于它們彼此對立而相互抵消,因而心緒就不再受任何強制,處于自由狀態。” 一旦審美自由通過審美教育活動而培育出人性的自由、完整與和諧,便是政治自由的兌現之日,因為在他看來,“要改革國家,獲得政治自由,必須首先改善時代性格,恢復人的天性的完整性。”
三、美是“活的形象”
感性沖動——游戲沖動——理性沖動
感性沖動使人感到自然要求的強迫,而理性沖動又使人感到理性要求的強迫;游戲沖動卻要消除一切強迫,使人在物質方面(感性方面)和精神方面(理性方面)都恢復自由。
游戲沖動是人的創造能力的自由活動,游戲沖動的對象是“活的形象”,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物質存在與形象顯現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形與神的統一(如一塊大理石被雕刻家塑造成“活的形象”),是最廣義的美。
四、審美教育
美育的主要任務是培育完整的、和諧的人性,培養出“審美的人”(游戲的人),進而解決社會和政治問題!
五、影響
1、席勒對黑格爾的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內容與形式、必然與自由相統一的美學思路有重要啟示價值。
2、席勒以人性完整為原則的審美國家的構想,啟發了馬克思的美學理論。
3、法蘭克福學派將美學理論視為其社會政治理論的一部分,他們將藝術作為批判社會、反抗異化、解放人性的重要陣地,與席勒的政治美學一脈相承。這種傳承集中體現在馬爾庫塞身上。
4、經過王國維、蔡元培的引介,席勒為中國現當代美育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動力之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