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前,仇心誠第一次來到北大光華
那時的他還是懵懂求知的學子
對經濟學產生研究興趣
在唱作人和經濟學者中
選定了自己的方向
十三年后,他從賓夕法尼亞大學
回到了北大光華
擔任應用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多篇論文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
對于研究
他說要建立好的學術“品味”
要對學術有真誠的興趣
寄語光華學子
要將個人生涯融入國家發展
從光華踏上學術之路
本科和碩士,仇心誠均就讀于北大光華。六年時間,北大與光華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體驗和舞臺,伴隨著自己的成長,仇心誠越來越堅定的選擇進行宏觀經濟學的學術研究。
仇心誠的高考成績,是當年江蘇省的第三名,鹽城市的狀元。
“中學時其實對各個專業學什么、將來做什么,缺乏了解。不過北大的底蘊一直對我有著無窮的魅力。當時顏色老師在我們那里做招生工作,給我介紹了很多專業,幫我減少了信息壁壘。現在回頭看,我認為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仇心誠說。
仇心誠表示,在光華,能夠接觸的機會很多,包括研究機會、工作機會和創業機會,能更好的做自己,找出真正喜歡的那條路。
在北大光華期間,仇心誠建立起了對經濟學的興趣,并進行了研究的初步探索。也正是由于對宏觀經濟學的濃厚興趣,從北大光華畢業以后,仇心誠赴賓夕法尼亞大學讀博,繼續進行學術研究。
仇心誠的學術之路,在博士時期開始結出碩果。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宏觀經濟學領域國際頂尖期刊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和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Macroeconomics,并有兩項研究收到了經濟學五大頂刊之一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的修訂邀請。此外,他還連續兩次獲得中國宏觀經濟國際年會的最佳青年學者論文獎,獲得中國留美經濟學會的學術新星獎、鄒至莊最佳論文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最佳博士論文獎、院長學者榮譽等。
回想起光華時光,仇心誠說,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當時的導師陳玉宇教授。
仇心誠回憶,“陳老師當時給我們上《勞動經濟學》這門課,這是一門本科生的課,但是陳老師卻上出了博士生課程的感覺,研討課的風格。他要求我們每周研讀一兩篇經典的學術論文,并寫一個假想的referee report,提出自己的總結和批評。課后他也經常花時間跟我們談研究,從這些談話里我會逐漸看到他在思考什么、如何思考這些重要問題。”
在仇心誠看來,這些無形中給了自己很大的影響和啟發,為自己的學術研究培養和建立起了很好的“品味”。
“對于學術研究者來說,其實對于做任何有創造性工作的人來講,一個好的品味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要在生涯的早期就建立起好的品味,那將來才有可能做出同樣好的作品。”仇心誠說。
對學術研究要有真誠興趣
如今,仇心誠時常被宏觀經濟學的重要問題所吸引:為什么會出現增長,經濟如何波動,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怎樣的政策奏效……懷著對這些問題的好奇與興趣,他在宏觀經濟學的世界中不斷探索。
“學術研究最重要的是對于研究問題有真誠的興趣。你所做的研究,少則陪伴你讀博生涯五六年,多則一生。學術路上,正反饋非常漫長,能驅動你持續前進的只有對于研究本身的熱情、想要探索答案的沖動。一旦你對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有真誠的興趣,那你會很享受這個過程。”仇心誠說。
對此,仇心誠自己的經歷也給予了印證。在北大光華讀書期間,仇心誠在學習之余自學了樂理、和聲、編曲等,并宅在宿舍進行音樂的創作和錄制。憑借對音樂的滿腔熱情,他在宿舍用最儉樸的設備,將自己創作和演唱的歌曲組成了專輯,其中《在多年以后》是最廣為傳唱的一首。
仇心誠曾認真地思考過,作為專業的經濟學研究與作為愛好的音樂創作,這兩條路該往哪兒走。最后,他選擇了經濟學研究,并將其作為了一生的理想和愛好,而不僅僅是工作。
在仇心誠看來,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類似的抉擇,都割舍不下。不論選擇哪條路都沒有關系,也都會偶爾想起那條未走過的路,但一定要在選擇的這條路上專注而堅定地走下去。
“如果你真的喜歡做研究,那就沒有什么能攔住你。你真的感興趣,就會去敢于思考大問題,而不是輕易地滿足于對細節的縫縫補補、沉迷于做一些‘短平快’的東西。”仇心誠說。
將個人生涯融入國家發展
多年以后,仇心誠重新回到了光華。從學生到老師,從追隨者到領路人,身份的轉變詮釋了全新的使命,在光華的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才華和熱情。
仇心誠的研究領域是宏觀經濟學,研究方向聚焦在宏觀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和企業動態。新學期開始,他將教授本科生《中級微觀經濟學》課程,并為博士生教授《高級宏觀經濟學專題》,他希望教會學生主動地、獨立地思考。
“我希望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要時刻保持主動思考的習慣,時不時跳出學生這個身份,把自己當成老師來審視,問自己應該教什么,如何學,主動參與到對自己的教育中。”仇心誠說。
對于北大光華的青年學子,仇心誠認為,要將個人的求學生涯,與國家乃至人類的發展格局結合起來。學生要帶著這樣更大的問題,來伴隨自己的成長。這與北大的文化底蘊有關系,它會讓我們用更大的這個視角去思考國家和人類的命運。
在仇心誠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字,上面寫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而他的研究,也正好關于宏觀經濟領域的一些重大課題。
歷經近四十年的風雨洗禮,光華管理學院凝聚出了以厲以寧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光華人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深度、開放的胸懷、以及對家國的深情大義。這些理念構成了光華精神的底色,激勵著每一位光華人不斷前行。
“你們肩上的責任比想象的要大。當這一代學生步入社會成為棟梁時,中國或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所以光華學子要去思考,可以為這個美好的世界貢獻什么樣的思想和行動。”仇心誠說。
仇心誠,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助理教授,本科、碩士均畢業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15年獲得經濟學學士、理學雙學士;2017年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2023年5月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是包括宏觀經濟學、勞動經濟學、企業組織、公共財政等。研究成果發表在宏觀經濟學領域國際頂尖期刊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和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Macroeconomics,并有兩項研究收到了經濟學五大頂刊之一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的修訂邀請。連續兩次獲得中國宏觀經濟國際年會的最佳青年學者論文獎,獲得中國留美經濟學會的學術新星獎、鄒至莊最佳論文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最佳博士論文獎、院長學者榮譽等。
來源 |北大光華學術資訊、對外關系部
編輯 |王蒙
排版 |李珅
審核 |奐然
近期發布:
統計學教授王漢生的“湊合”人生哲學
北大光華涂云東獲批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