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喜歡本人的作品,歡迎關注我,您的支持是對我創作最大的鼓勵。
在隋末唐初的戰亂中,除了拿著主角劇本一統天下的李唐王朝外,在中原大地上最活躍的兩大割據勢力就是鄭王王世充和夏王竇建德了。在民間的普遍印象中,王世充就是一個無惡不作的地頭蛇,而竇建德的形象則是一個受軍民愛戴的老好人。盡管如此,這兩人在被唐軍俘虜后,李淵對二人的態度卻令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議。
一代梟雄的覆滅
公元621年的一天,王世充在他的大殿內借酒澆愁。身邊的空酒壇子已經快摞成了小山,但他似乎都醉得不知道自己醉了,還在機械地使喚手下給他倒酒。
突然,他的一名手下闖了進來,但這次不是來給他斟酒的:“報!唐、唐軍已經把夏王給抓了!現在已經攻到城下來了!”
王世充聽得一激靈,酒一下就醒了一半。
他走上城樓,看到城下的唐軍已經是大軍壓境,竇建德等人被五花大綁,跪在軍前。
王世充頓時感到一陣天旋地轉。他早就知道自己大勢已去,沒想到這一天竟然來得這么快。本來他還懷有僥幸心理,覺得有了竇建德的幫助自己說不定能扳回一局,日后還可以與李唐方面談談條件,最終或許還可以繼續在洛陽做個土皇帝。但現在這最后的希望也破滅了。
“王世充,你罪惡滔天。但你若肯歸順,我主公秦王仁慈,可饒你不死!”唐軍的軍陣中傳來喊話聲,“若不肯降,以你的罪孽,恐怕是三族難保!”
城墻下的唐軍將領正喊著話,突然看到城墻上一陣箭雨落下,還差點射中竇建德。唐軍急忙后撤,臨走時還不忘喊上一句:“你若再這么頑抗下去,城破之日,就是你的死期!”
王世充回到殿中,手下的幾名將領已經聚在那里了。
在一陣令人難以忍受的沉默后,其中一名將領開口了:“陛下,我們降了吧!”
“降?你以為我們現在想要降就能降嗎?”王世充冷笑一聲,“唐家肯定不會放過我們的!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我們要是能集結兵力,找準唐軍的弱點,突圍肯定是沒問題的!”
“陛下,你不要只考慮你自己了!”有一位將領忍不住了,“你倒是能安全突圍,將士們呢?他們會愿意再拼死護你一次嗎?”
“你竟敢……”王世充還沒來得及把脾氣發出來,幾名將領就自顧自地走了。
這下王世充算是真的了解形勢了,他的最后一點醉意也沒了,只能痛苦地接受人心散盡,無路可逃的現實。
五月,王世充開城投降。他最后的希望就寄托在秦王李世民勸降時的承諾上了。
罪惡的報應
公元621年,戴著枷鎖的王世充在長安見到了李淵。
李淵剛數落完他的罪行,他就突然“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聲淚俱下地背起了早就準備好的臺詞:“我在洛陽罪孽深重,搞得天怒人怨,實在是死有余辜!但當時陛下的愛子曾許諾只要我投降就不會傷我性命,求陛下看在秦王的面子上,饒我死罪,世充來日必將涌泉相報!”
李淵仔細考慮了一下,覺得作為大唐天子確實不該言而無信,于是便釋放了王世充。
李淵又轉向竇建德:“我本來只想征討王世充,你為何又要插手此事呢?”
竇建德冷笑道:“我也是略讀過兵法,豈不知‘唇亡齒寒’的道理?成王敗寇,建德已別無他求,只求陛下日后對河北的百姓好一點,否則日后要是生了什么禍端,我在地府里可管不著了。”
李淵聽了竇建德這一席話,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他對竇建德在河北的聲望早有耳聞,知道他在當地軍民心中的分量。自起義以來,竇建德就在當地廣施恩惠,以清正廉潔的作風贏得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隋亡的那一天,他親自為隋煬帝設祭。可以說,在當時的河北人眼中,竇建德就是唯一合法的統治者。
李淵擺了擺手,讓武士把二人給押了下去。沒過多久,王世充就接到圣旨,要把他給流放到蜀地去。
大難不死的王世充感到非常愉悅,在他聽說竇建德已被處斬后,又不由得為自己的決定沾沾自喜起來。
“竇老兄就是太死腦筋了。”王世充心想,“好人向來都不長命,只有像我這樣放下道德枷鎖的惡棍才能長命百歲!”
王世充很快就被轉移到長安附近的雍州關押,等到押送人員準備好,就可以出發去蜀地了。
一天,王世充還在想著漢昭烈帝的往事,做著卷土重來的美夢時,幾個穿著官服的人走進了牢房。為首的一人喊道:“欽犯王世充接旨!”
王世充急忙起身相迎,一邊跪下接旨,一邊還忍不住問了一句:“是不是馬上就要動身上路了?”
拿圣旨的人走上前,說道:“沒錯,是該送你上路了!”
說時遲那時快,幾人突然一齊抽出刀來,對著王世充一通猛砍,結束了他不光彩的一生。
帶頭的那個人叫獨孤修德,其父曾是王世充的部下。因王世充失德而想要歸順唐朝,結果最終事泄被殺。王世充最終為自己過去的昏庸殘暴付出了代價。
給子孫埋雷的錯誤決策
李淵殺害人民愛戴的竇建德,卻放過受人唾棄的王世充,向來為很多人所不解。實際上,我們結合王世充最后的下場也就不難找到答案。當年他在洛陽生活奢侈腐敗,又實施極其專制殘暴的統治,搞得民生凋敝,人人自危,早就結下了無數的仇家。一旦到了沒有王法的流放地,都不需要李淵親自派人動手,自然會有仇家找上門來索命。李淵唯一沒想到的是這一天來得這么快,搞得他自己都成嫌疑人了。
至于竇建德,對于李淵而言他才是真正有威脅的。正是因為他廣收人心,使得他一日不除,就始終有大量的人愿意追隨他。李淵覺得,竇建德一死,河北人就會死了心,從此也不會跟朝廷對著干了。
事實證明,李淵的馭人水平的確不如他兒子。殺掉一個竇建德,只會激起河北人民更強的怨氣。在這之后沒多久,竇建德的部將劉黑闥就糾集起他的舊部,再次舉起了反叛的旗幟。盡管這場叛亂被鎮壓了下去,但河北的人心并沒有就此完全歸順。可以說,李淵的這一決策甚至是對多年后的安史之亂埋下了伏筆。
結語
建國以后,我國一直都在強調人民史觀。事實上,縱覽歷史,絕大多數的明君都像李世民一樣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李淵就是因為不明白竇建德的強大不僅僅是因為他一個人,而是代表了整個河北的民意,致使他在某種程度上直接給自己創建的王朝敲響了喪鐘。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