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日
糧食產量抽樣調查小知識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問題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人民的生活,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剛剛過去的10月16日是第44個世界糧食日,主題是“糧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創美好未來”,讓我們借世界糧食日的時機,深入了解糧食產量抽樣調查的相關知識。
世界糧食日的由來
1973年和197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相繼召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糧食會議,以喚起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注意糧食及農業生產問題,敦促各國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動,增加糧食生產,更合理地進行糧食分配,與饑餓和營養不良作斗爭。
1979年11月,糧農組織第20屆大會決定從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即糧農組織創建紀念日)定為“世界糧食日”,以期引起人們對全球糧食短缺問題的重視,加強國際和國家對戰勝饑餓、營養不良和貧困的聲援。
糧食產量調查
確保糧食安全,需要通過科學的調查方法測量糧食產量,用精確的數據分析來指導生產。接下來,讓我們具體了解糧食產量抽樣調查是如何開展的。
根據公式“播種面積 * 單產 = 總產量”,糧食產量抽樣調查由播種面積調查和單位面積產量抽樣調查組成。其中,播種面積的調查方法是利用遙感影像、采取空間抽樣技術抽選調查樣本,在調查時點上對樣本地塊內所有農作物進行清查,以此測算主要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而單位面積產量抽樣調查則包括了對實測農作物的實割實測或入戶測產方式,和對非實測作物的單收單測、入戶訪問等方式。
農作物面積遙感測量
農作物面積遙感測量是基于遙感、地理信息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農作物播種面積實施調查的新測量手段,是“天-空-地”一體化、現代化、信息化的統計調查,具有地理空間全覆蓋、作物生長周期全覆蓋、調查軌跡可追溯的優勢。
農作物面積遙感測量主要包括農作物空間分布測量和遙感對地調查。其中,遙感對地調查是將對地抽樣調查技術與遙感測量相結合,調查員使用裝載調查任務包的手持智能移動終端(PDA)到實地開展調查,或者操作無人機拍攝后解譯航拍影像,以取得樣本內作物類型及面積。每年夏糧播種后的12月和秋糧播種后的7月-8月期間,都能看到調查員們在樣方地塊開展遙感測量的身影。
PDA地物拍攝
利用手持PDA現場踏查記錄地塊的作物類型、面積信息等。
無人機飛測
調查設備向便捷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轉變。
作物解譯
利用當季主體作物生長關鍵期影像,進行人工目視判讀,逐地塊解譯。
糧食單產測量
介紹完播種面積測量方法,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糧食單產是如何測量得到的。
糧食單產采用實割實測的方法,推算各主要糧食品種的單位面積產量。實割實測“割取”的是樣本,“測量”的是樣本數據,江蘇地區的測產糧食作物主要有稻谷、小麥和玉米。在糧食產量抽樣調查中,“實割實測”起到的是基礎性、關鍵性作用,具有決定意義。它具有方法科學、客觀性強、操作簡便、經濟可行、全流程可控的特點,是糧食產量調查的核心,也是國際統計界目前為止公認的科學方法。
實割實測的步驟包括抽選樣本村、抽選樣本地塊、放置小樣本、在小樣本內割取實測作物樣本,然后經過脫粒、晾曬、測水雜、稱重、扣損等流程計算樣本地塊單產,最后推算得到實測作物單產。
實割實測
為確保數據質量真實準確,在抽樣調查實施過程中,要對調查員進行培訓,并按規范的操作流程,對實割實測進行全過程的監督、檢查、評估,嚴密控制非抽樣誤差。
農業統計調查是重大民生調查,事關人民生活安定,事關國家糧食安全,需要廣大統計調查人員進一步增強“為國統計”的使命感和“為民調查”的責任感,踏實認真做好農業統計調查工作!
編輯:吳雨欣
審核:黃郁東
發布:顧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