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一場堪比長征的遷徙,保住了華夏血脈,國人應以他們為傲
1911年底,統治中國近300年的清王朝隨著溥儀退位而終結,但是,清帝退位仍居住在紫禁城,享受帝王的待遇。
但是,清朝滅亡后的近12年中,紫禁城內的很多文物被滿清皇室盜賣和破壞,引起了社會強烈的譴責。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并組建了一個由全國各界名流擔任委員的“辦理清室善后委員會”,組織人員對故宮內的所有文物進行鑒別了記錄整理。
經過近一年的緊張統計,共整理出各類文物、書畫、帝王后妃服侍、家具等等,共9.4萬個編號,117萬余件文物。這些文物都是明清兩朝近550年從全國各地收集而來的奇珍異寶、大量絕版書籍、文獻檔案都在其中。
整理過后,委員會宣布籌備設立故宮博物院,設置了古物館、圖書館,舉辦了各類展覽,進行了大量的宣傳。1925年10月10日,籌備近一年的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普通國民開放。
這一天,北京城萬人空巷,人們爭相進入這個數百年來的禁區,試圖目睹這個神秘皇城的寶藏。全國各大媒體也紛紛將故宮博物院的開放列為當日,全國為之震動。
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后,故宮博物院被南京國民政府接管。同年十月,國民政府頒布《故宮博物院組織法》,正式規定了故宮博物院歸屬國民政府。
當時的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文物集中點,也是薈萃中華文化精華的地方,但是好景不長。因為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剛以新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故宮文物,又要面臨一次重大的考驗。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軍迅速敗退到關內,平津地區受到日軍的直接威脅。華北不保,故宮博物院將搬遷文物的計劃提升了日程。
1932年,日軍即將逼近長城之時,故宮博物院決定對故宮內的精品文物進行打包裝箱,運送到南京避戰。
1932年8月開始,打包工作陸續開展。作為文物的守護人,他們很清楚故宮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是代表中華文化的精品。但是國難當頭,人力物力有限,只能帶走一部分。很多故宮的工作人員在挑選文物時,更是不住地流淚。
1933年2月起,被選中的文物陸續被運抵北平火車站,在國軍的押送下搭乘火車運往南京。這些文物包括各類瓷器7000余件,書畫9000余件,各類銅器2600余件,文獻資料2772箱,其中包括《四庫全書》各類刻本和善本和刻本,玉器數量已不可考。
從1933年2月到5月,所有要帶走的文物在國軍和每一個故宮人的保護下,陸續送到了上海,后轉到了南京新修的文物館存放,大多都沒有開封,而是做暫時的貯藏。
很多故宮人都以為,能夠很快的帶著這批國寶回到故宮之中,但是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這一來一回,卻要經過漫長的等待,經歷千難萬險。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開始。北京城落入日軍手中,故宮也遭遇了日軍的洗劫,提前運送南京的那一萬多箱文物,也面臨落入敵手的命運。
南京政府決定西遷重慶,存放在南京的這批故宮文物,也分三路再次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遷移之路。
那時的大西南,很多地方還沒有通火車,公路交通也不方便。為了保證文物萬無一失,文物押送的過程中,還是制定了很多詳細的運輸規定。點擊查看:副縣長染上艾滋病?全縣女干部、女老師都往醫院跑!
“按照規定,文物每動一個地方,出發時間、運輸工具、轉崗、轉車、轉船,故宮人必須有文字記錄。”
在車輛騾馬都不能通行的時候,會有國軍安排的扛箱工扛著箱子翻山越嶺。即使對扛箱工,也有“牌子管理法”:
“那時候,一個扛箱工要從出庫管理員手里拿一個牌子,箱子運到了,牌子就交給入庫管理員,一個牌子算一個活,摔了箱子要登記。出庫、入庫管理員都由故宮人擔任,運完了兩邊要對牌子,核對好了,簽字畫押后才能發車,有點差錯就走不了。”
就這樣,所有的南遷故宮文物又經歷了一次極度艱難的西遷,負責這些國寶安全的國軍部隊,也在時刻經歷著生死。
此外,故宮人還要時刻注意南方潮濕的環境對文物的影響。這些上百歲甚至幾千歲的文物,是世界上最精美的存在,卻也是最脆弱的寶貝。
在從南京遷往川中的路上,每到一地,文物們的儲藏室都是當地的祠堂、廟宇或者天然的山洞。
南方終年氣候潮濕,木箱上會滋生很多白蟻,文物可受不住此等折騰啊。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故宮人專門請來治蟻專家,藥物祛蟻;天氣晴好、相對平安的時候,還要把文物定期拿出來整理、晾曬。
為了保證文物安全,晾曬必須在眾目睽睽下進行。晾曬的場地因為條件的限制,經常租農民的場院晾文物,場院外圍有部隊站崗、放哨。文物的開箱、監督、晾曬、裝箱、怎么入庫。這個過程都有一個清單,會專門建立一個出組單,小組里每個人都必須簽字。
在那個混亂的國難之中,面對價值連城的珍寶文物,所有人都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他們是民族和國家的功臣,也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在那個年代,所有故宮人的生命,就是為了所有文物的完整。不論是日軍飛機臨空,還是環境的艱難和道路的崎嶇,故宮人都將文物的安危視作生命。
因為國家滅亡以后,有復國之日;中華文化一斷,永無補救之舉。用生命去守護文化的民族,豈有不勝之理!
抗戰勝利后,南遷的文物從1947年開始陸續運回南京,大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讓這批文物回到故宮,回到他們幾百年來一直留存的地方。
但是歷史的車輪再次轉動,國軍前線潰敗,南京也即將解放,不甘失敗的蔣介石沒有讓第一批文物回到故宮,而是將它們裝箱運到了臺北。
不少故宮人,也隨著這批2972箱文物去往了臺灣,再也沒有回來。
之后抵達南京的1萬多箱文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陸續送回北京,回到了他們本來的地方。
如今,當我們在故宮博物院或者國家博物館,看到這些文物被放置在展示臺上,被人們瞻仰和了解的時候,
可能不曾想到,有一批人,帶著它們跋山涉水,歷經艱險,穿過歲月山河,存住了民族的血脈和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