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15日,第十三屆中拉高層學術論壇里約特別會議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巴西金磚國家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中巴關系、“全球南方”與全球治理等主題展開了深入交流研討。在此次學術交流與研討中,中拉命運共同體理念產生了強烈共鳴。
2024年是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10周年。這一理念如同一顆種子,在時間的滋養下生根發芽,如今已成長為參天大樹,為中拉合作共贏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寶貴的契機和廣闊的平臺。中國與拉美國家同屬第三世界,在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的今天,中拉關系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拉學術交流不僅關乎各自現代化發展,更是推動南南合作、共同創造人類社會更加美好未來的重要體現。
伴隨著第十三屆中拉高層學術論壇里約特別會議的召開,中拉學術交流開啟了新的篇章。
中拉學術交流不斷深化多元
在中拉學術交流的發展歷程中,中拉高層學術論壇以其高度的專業性和前瞻性,發揮了不可或缺的獨特作用。2012年11月7—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與巴西圣保羅州立大學、圣保羅拉丁美洲紀念館共同主辦的首屆中拉高層學術論壇在圣保羅拉丁美洲紀念館舉行。該論壇展現了突出的前瞻性,聚焦“未來20年的中國和拉美”。
當時,中拉合作主要集中于經貿領域,中拉在人文與社會領域的合作還較為滯后,許多與會學者提出中拉應加強文化、體育、高科技等領域的合作。之后,中拉學術交流日漸深化多元,從中拉高層學術論壇的各個主題中可見一斑:2013年在北京探討共同面對城鎮化過程中的公平與正義問題,2014年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研討國家形象問題,2015年在上海探討推進中拉命運共同體。之后的研討主題還包括全球化、商貿投資、文明交流互鑒、可持續發展、公共外交、結構性轉型、中國式現代化與拉美國家現代化等。今年是第十三屆,論壇聚焦中巴關系、“全球南方”與全球治理。
“中拉高層學術論壇為中國在拉美地區構建話語體系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它是中國學術‘走出去’、讓世界特別是拉美國家聽到中國聲音的有效舉措,為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作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長柴瑜表示。她從首屆中拉高層學術論壇開始,參與了大多數論壇的籌備或交流工作。
柴瑜提出,中拉高層學術論壇不僅向拉美學術界充分展示了中國學者的觀點、關切和研究成果以及當代中國的多維度發展成就,也極大地拓展了中國在拉美學術界的人脈,中拉學術界借此建立起廣泛、深入的聯系。中拉高層學術論壇輪流在拉美國家、北京和中國其他省市舉行,顯著促進了中國拉美研究學術網絡建設。
“論壇不僅緊跟學術前沿,還專注于應對全球性挑戰,如發展模式、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公共衛生與社會治理、數字社會與智慧城市等議題的經驗交流。”常州大學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大學“中國—韋拉克魯斯”研究中心研究員斯蒂文·索特雷(Esteban Zottele)表示。作為中拉高層學術論壇的“老朋友”,索特雷已經參加了五屆中拉高層學術論壇。
阿根廷科爾多瓦國立大學歷史學教授古斯塔沃·桑迪蘭(Gustavo Santillán)自2009年起頻繁到訪中國,并多次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學術會議,也是中拉高層學術論壇上的“熟面孔”。這些交流活動給他留下了難忘的美好回憶:“中拉高層學術論壇已連續舉辦十二屆,是促進中拉合作與學術產出的關鍵平臺。論壇的組織質量和效率非常高。我由衷地感激中方以增進知識、締結友誼和互信為目標,給予拉美學者和機構的信任。基于相互了解和信任,每當我們面臨組織上的挑戰時,都能通過公開、坦誠、持續的對話來解決。”桑迪蘭說。
中拉學術交流建起理解與信任的橋梁
近二十年來,中拉學術交流不斷探索,成功建立起一套穩固的合作機制。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國際關系研究室副主任、巴西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志偉表示,這一機制不僅使學術交流常態化,而且已成為中拉關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雙方關系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智力支持。“總體來看,中拉學術交流的質量和效率在逐步提高,這也體現了中拉雙方學術網絡互動需要一個從認識到互動的轉化過程。”
中拉學術交流的核心價值在于加深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欣賞。“中拉高校和智庫之間建立的深厚友誼和互信關系,將更加有利于雙方交流發展經驗,為決策層面提供智慧支持。”周志偉表示。
在桑迪蘭看來,中拉高層學術論壇覆蓋的議題多元,且兼具學術深度、前沿性和現實關切。“中拉高層學術論壇的參與者都是來自‘全球南方’的學者,基于這一共同身份,我們的對話反映了雙方共同關切。隨著時間推移,我們越來越能接受對方的觀點,并將其加入自己的提議中。我認為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對拉美地區逐漸有了更加細致的理解,遠遠超越了西方大國強加的主導性共識。”桑迪蘭表示。
自2015年以來,阿根廷拉普拉塔國立大學國際關系研究所(IRI-UNLP)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司芙蘭(Maria Francesca Staiano)參與了近30次中拉學術交流活動,其中近20次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包括四屆中拉高層學術論壇,她是推動中拉學術交流的活躍人物。在司芙蘭看來,亞洲與拉美、非洲的聯系正在塑造新型全球化,中拉關系和中非關系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拉丁美洲和非洲一樣,是一個正在發展的大陸,其經濟和文化領域都曾受到殖民勢力的支配。因此,中國在中拉學術交流中所作的努力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幫助拉美學術界解構基于‘原始缺陷’(original defect)視角建構的知識體系,這些體系往往與歐洲中心論、美國中心論相一致。另一方面,介紹中國在社會、經濟、法律、技術和治理方面的創新經驗,以應對新的變化并開展合作。”司芙蘭說。
中拉豐富的學術交流進一步促進了雙方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很多拉美學者和社會大眾受反華敘事影響,并不真正了解中國。因此,中拉學界亟須開展具體且持續的交流項目,以增進拉美各界對中國及其與中拉深厚關系的深入認識。”司芙蘭補充道。
“中拉學術研討會和論壇的舉辦、書籍和文章的發表,以及學者、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還有學術機構和學者推動的商業、經濟和政治活動,都為中拉互信與合作開辟了空間,推動地區合作和國家間關系高質量發展。”索特雷總結道。
中拉交流需要更多“拉美通”“中國通”
“在后疫情時代,全球和平不能僅僅依賴貿易。在過去的20年中,中拉貿易額呈指數級增長,但人文交流卻未能與之同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阿根廷—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尼古拉斯·達明(Nicolás Damin)感嘆道。他認為,加強中拉人文學科的交流互動有助于縮小這一差距,并培養新一代的“拉美通”和“中國通”。
達明認為,將中拉學術交流逐步擴展至企業界和社會各界也很重要。例如,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和江蘇省外事辦的倡導下,阿根廷薩爾塔市(Salta)與中國江蘇省徐州市締結了友好城市關系。“這說明學術交流能夠促進更廣泛的文化交流合作及經濟聯系。”達明補充道。他觀察到,學術交流促進了中拉社會各領域的復雜知識和研究成果向更廣泛受眾——包括企業家、官員、藝術家和技術人員——的傳播。知識傳播的外溢效應推動了兩地優先事項的確定和民間友好交流,從中誕生的務實合作能直接啟發和影響非學術領域,如經濟政策、技術合作和文化理解。
“通過交流,中拉學者對彼此的政治、經濟、科技和大眾文化等領域有了全面、客觀的認識。同時,學者們也在不斷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并通過個人工作和學術網絡促進相關信息的廣泛傳播。”周志偉表示。
巴西聯邦馬拉尼昂大學教授卡修斯·吉馬雷斯·柴(Cassius Guimaraes Chai)在中巴學術合作方面經驗豐富。柴認為,目前中拉學術交流集中的領域反映了雙方的共同關注點和優先發展事項,“展望未來,中拉高校和智庫有望在人工智能與數字技術、公共衛生與醫學研究、文化研究與創意產業等領域加強合作,加快知識創新和轉移,這正是‘全球南方’國家實現共同發展繁榮所迫切需要的”。
“目前中拉學術交流集中于雙邊和多維關系、拉美經濟與外交政策研究、當代中國政策,今后需要在中國研究、拉美歷史和文化領域開展更加細致的研究。”桑迪蘭建議。
司芙蘭向記者介紹,在拉美地區,尤其是阿根廷,關于法律、社會、技術創新、“全球南方”議題、農村數字化、可持續和包容性發展的中拉對話相對較少。
中拉學術交流的蓬勃發展建立在對彼此真實了解的基礎之上。司芙蘭談到,“在拉美地區,很多時候政治立場的基礎并非真正的業績,而是受意識形態驅動的機會主義,這種機會主義忽視了學術研究的價值。因此,拉美需要通過公立大學與中國智庫展開對話,形成長期固定合作并提供綜合性分析,而不限于出版學術論文”。司芙蘭對中拉學術交流的高質量發展充滿信心:“此類交流將為構建科學知識體系提供堅實支撐,促進中拉人民之間建立更深層、更真摯的聯系。”
在桑迪蘭看來,中拉學術交流的主要障礙之一是歐美學術機構持續近200年的主導地位,這種主導性至今依然滲透到人們對拉美和中國的認識中。因此,“用自己而非他者的視角看待拉美和中國,是一份極具挑戰性的學術、政治和道德責任”。桑迪蘭說道。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新媒體編輯:蘇威豪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點個“在看”不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