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對史思明的歸降有所猜忌,想著消滅掉,沒想到計劃泄露,讓史思明復叛了。
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被郭子儀統兵20余萬圍困,后增至60萬,次年得到史思明的援助,大敗唐朝九大節度使的60萬大軍。
宦官魚朝恩讒毀,郭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于閑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
史思明返回范陽自立為帝,但他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后,勢力也迅速衰弱。唐朝利用仆固懷恩等將領,再次平定了叛亂,收復了失地。
然而藩鎮的勢力在安史之亂平定后迅速崛起,成為唐朝后期的主要問題。黃巢之亂后,藩鎮逐漸走向世襲制,最終形成五代十國。
原文賞析:
慶緒既衰,思明又起,復削平之。
史略:乾元二年,郭子儀等九節度之師討慶緒。 子儀拔衛州,進圍鄴;諸軍皆會,又拔魏州,慶緒窮蹙。 會史思明復反范陽,慶緒求援,思明遣將屯滏陽,為鄴中聲勢,而分兵為三:一出邢、洛,一出冀、貝,一自洹水趨魏州,遂陷之。 久之,引軍趨鄴。 九節度之師無統帥,進退不一,皆潰還。
【譯文】【安慶緒的力量衰弱,史思明再次起兵,唐廷重新平定史思明的反叛?!?/p>
乾元二年(759年),唐朝的九節度之師討伐安慶緒。郭子儀攻取衛州,進軍包圍鄴城;各路軍隊都匯集在一起,又攻取了魏州,安慶緒陷入困境。
恰逢史思明在范陽再次反叛,安慶緒請求救援,史思明派遣將領駐守滏陽,聲援鄴城,然后分兵三路:一路從邢州、洛州進軍,一路從冀州、貝州進軍,一路從洹水進軍到魏州,于是攻陷了魏州。
過了一段時間,史思明率軍逼近鄴城。九節度之師因為沒有統帥,進退不齊,全部潰敗而歸。(唐肅宗認為郭子儀和李光弼均為元勛,不好彼此統屬,故不設元帥之職,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
思明乃屯鄴南,紿慶緒至軍,殺之,還范陽,僭稱大燕皇帝,尋渡河入汴州,攻鄭州。 時李光弼守東都,以洛城難守,不若移軍河陽,北連澤、潞,利則進取,不利則退守,表里相應,使賊不得西侵,猨臂之勢也。 遂牒河南尹帥吏民避賊,空其城而運油鐵諸物詣河陽,為守備。 思明入洛無所得,畏光弼犄其后,不敢西,引兵攻河陽,敗還洛。
【譯文】史思明駐扎在鄴城的南面,騙安慶緒來到他的軍中,殺了他,然后返回范陽,自稱大燕皇帝,不久渡過黃河進入汴州,攻打鄭州。
當時李光弼守衛東都洛陽,認為洛陽難以防守,不如把軍隊轉移到河陽,北面有澤州、潞州,有利的就進取,不利就退守,內外呼應,使敵人不能西進侵犯,這就是猿臂之勢。
于是李光弼下文書給河南尹,讓他率領官吏百姓躲避賊兵,使洛陽城空無一人,然后把油、鐵等物資運到河陽,用來守備。
史思明進入洛陽沒有得到什么東西,又害怕李光弼從后面夾擊他們,就不敢向西進軍,率兵進攻河陽。
既而上從宦者魚朝恩言,趣光弼攻洛,大敗,河陽、懷州皆沒。 會思明其子朝義所殺,朝義復僭號,其黨不附,勢遂弱。 寶應元年,時天下重兵皆屯陜州,仆固懷恩等統夷夏兵進討,自澠池入,分遣澤潞兵自河陽入,河南諸軍自陳留入,進攻洛陽,賊敗走,遂復東京。 懷恩追朝義至河北,賊黨各據州郡乞降,朝義走死。
【譯文】后來,唐肅宗聽從了宦官魚朝恩的意見,催促李光弼進攻洛陽。結果大敗,河陽、懷州都淪陷了。
適逢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殺死了史思明,史朝義又自立為帝,他的黨羽都不歸附,勢力就此衰弱。
寶應元年(762年),當時全國的重兵都駐扎在陜州(河南三門峽),仆固懷恩等人統率著夷人和漢人組成的軍隊進行討伐。
他們從澠池進軍,分派了澤州、潞州的軍隊從河陽進軍,河南各路軍隊從陳留進軍,進攻洛陽。
叛軍戰敗后逃走,唐朝收復了東京。仆固懷恩追擊史朝義到河北,叛軍的黨羽各自占據州郡請求投降,史朝義眾叛親離,他的主要將領田承嗣、李懷仙等均叛去。
史朝義叩城不納,勢單力孤,在溫泉柵醫巫閭祠下自殺而死。史朝義敗后,母親和妻子被田承嗣送于唐軍。
然藩鎮之禍,日以滋矣。
史略:初,賊將李懷仙等既降,皆愿受代。 仆固懷恩恐賊平寵衰,復以懷仙為盧龍節度使,張忠志為成德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于是河北三鎮,擅地自強,唐室威命,不復能及。
【譯文】【然而藩鎮的禍患日益嚴重?!?/strong>
《史略記載》:當初,賊軍將領李懷仙等投降后,都希望朝廷派人前來替代他們。
仆固懷恩擔心賊軍平定后自己失去寵信地位減弱,就任命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張忠志為成德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
于是河北三鎮擅自割據土地自立為王,唐朝的威嚴和命令再也無法到達那里了。
端倪解析:
唐朝用了整整8年時間才平定了安史之亂,安史叛軍先后換了四任首領(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唐朝先后換了三任皇帝(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最終叛亂才被平定下去。
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并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史朝義走投無路后自縊,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才得以結束。
唐廷基于迅速結束戰爭的考量,招降后任命安史余部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李懷仙為幽州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薛嵩為昭義節度使,此后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使得唐代中后期藩鎮割據不斷加劇。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司馬光《資治通鑒》里寫道:“(安史之亂爆發后)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涂炭,無所控訴,凡二百余年。”
唐廷為了平亂而向外族回紇、大食借兵,回紇自恃平亂有功,也屢屢向唐廷勒索威逼財帛,連年的侵擾邊境,唐朝聲威至此一蹶不振,天可汗制度也無法維持。
原本隸屬于唐朝的西域地區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時間內陸續被吐蕃和回紇所占領,導致陸上絲路逐漸斷絕,而被南方的海上絲路逐漸取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