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淮汽車原董事長安進,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進而落馬。
一時間,消息轟動汽車圈。
2012年,安進作為“廠二代”接替了左延安位置,開啟了江淮長達9年的安進時代。
彼時,江淮在商用車領域已經站穩了腳跟。
在接過前人打下的根基后,安進帶領江淮將戰略朝向了更為廣闊的乘用車市場。
站在上帝視角來看,這絕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但遺憾的是,在這條路上,江淮并沒有取得太過于理想的成績,特別是在今天汽車進入新能源時代之際,江淮“掉隊”的頓挫感,顯露無疑。
但好在,其深厚的家底,依然為其新能源轉型打響翻身仗,留下了底牌。
今天,我們就試圖用一篇文章的功夫,來講講江淮新能源轉型的那些事。
安進時代的“左擁右抱”策略
安進接手時的江淮,已是一家名譽全國坐擁數百億資產的地方國企。
這一時期的江淮,雖然已在商用汽車市場站穩了腳跟,但在面向大眾市場的乘用車領域,依然稍顯乏力。
自然而然,當安進接手江淮時,戰略重點就落在了乘用車領域。這其中,就包含了新能源乘用車。
實際上,江淮對新能源車的探索,并不晚。甚至還有些領先。
早在2002年,江淮就展開了關于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工作,搞出來了一輛電動中巴。
2009年還提出,未來要把重心放在純電路線上,力爭做到全國前三。
緊接著,一年后,江淮就發布了首款純電車,江淮iEV系列,首批賣的不多,500多輛,不過倒也算是開了先河。
可是,光有熱鬧。雖然動作頻頻,但坦率地說,江淮的新能源轉型并不理想。
市場上,一直未曾激起太大浪花。反而隨著國內其他車廠陸續布局,江淮還失去了在新能源領域的先機。
自主研發在幾經周折后,最終江淮選擇了“左擁右抱”的合作策略,試圖與優質企業合作,為自己的新能源發展贏得時間和資金。
先是在2016年,江淮與蔚來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給蔚來代工生產汽車,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在新能源領域作出轉型和布局。
后來人們看到,這一合作,最終以蔚來贖身收場。
2023年底,蔚來在獲得了獨立的造車資質后,用40億元將江淮與蔚來合作的兩座工廠一口氣買下,宣告二者合作的結局。
而除了蔚來,在2017年,江淮還和大眾合資成立“江淮大眾”,各占比50%股份,希望通過引進大眾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以此推動江淮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升級和市場擴張 。
但是現實依然不是那么美好。
江淮大眾旗下的思皓品牌,先后發布的9款車型,但都沒有在市場掀起波瀾。
是的,都沒有。
或許是發展的不順,最終這段聯姻也沒能走下去。
后來大眾中國通過增資的方式,拿走了江淮大眾大部分股權,更名為了大眾安徽。
以后來者的視角來看,這兩次合作,雖然一度為江淮解了“新能源焦慮”,但除了資金上的收獲外,江淮在新能源領域的實質性收獲,依舊有限。
至少,從其新能源產品的市場表現來看,能夠印證這一點。
去年,江淮曾推出一款全新純電品牌——釔為,其后發布的首款純電小型車釔為3,售價在10萬元左右的區間。價格親民,但截止今年8月,銷量也只在1萬臺左右。
放在整個新能源市場上,這一銷量的市場影響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可以這樣說,即便經歷了“左擁右抱”,江淮眼前的新能源轉型難題,依然待解。
難題依在,江淮如何解題呢?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江淮再一次選擇了合作策略。
沒錯,依然試圖通過“強強聯合”方式,來破題新能源。
這回選擇的合作主角更厲害。華為。
抱上華為大腿,江淮能因此紓困嗎?
去年12月,江淮官宣了與華為的合作。
一時間,引人側目。
根據當時公開信息,華為將會與江淮,共同打造一輛超高端車型,目標是對標邁巴赫。
厲害了。一輛堪比邁巴赫的江淮,這對于江淮的品牌躍遷,其意義可想而知。
但即便如此,坊間對于雙方的合作,依然存有一絲疑慮。
在考慮到此前江淮“左擁右抱”的合作結局后。人們迫切的想知道,與華為的聯合,真的能為江淮的新能源必答題,帶來解題思路嗎?
對于這個問題,從已有的一些線索中,我們或許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參考公開信息,江淮與華為的合作,應該是其“智選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華為負責一切,江淮只負責貼標生產就行。
這種合作模式的代表賽力斯,就從中嘗到了不小的甜頭。
在2019年,與華為深度合作前,賽力斯一直處于高負債狀態,市值也不過剛剛百億,品牌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沒有什么品牌資產。
但綁上了華為這條大腿后,隨著問界M5、M7、M9的陸續登場,賽力斯徹底翻了身,即便到了現在,問界系列總體月銷量都穩定在4萬以上。
賽力斯也因此賺的盆滿缽滿,最新的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賽力斯就營收了650億,劃個重點,這是賽力斯歷史上表現最亮眼的財報。這半年的盈利能力,甚至都遠超2019年全年,市值更是相比當初翻了10倍,破了千億。
怎么樣,這就是和華為合作的收益。
有賽力斯的前車之鑒,這么看來,江淮合作是不是就穩了?
其實啊,有一點咱們不得不特別注意一下。
就是在獲得財務收益的同時,這種合作,也往往會讓車企,成為代工廠?;蛘呖梢赃@樣說,雖然賺了錢,但是車廠自身的產品實力,其實提升相當有限。畢竟解決方案,都在華為。
所以,江淮真的甘心成為一家代工企業嗎?
如果不是,那么如何發展新能源車這道題,江淮依舊需要進一步交出自己的答案。
江淮需要回答:憑什么?
首先擺在江淮面前的一道難題是,江淮作為獨立品牌,在新能源市場的“生態位”是什么?
就新能源行業來看,幾乎每一個品牌的崛起,都占據了自己獨特的“生態位”,比如特斯拉的電控、小鵬的智能化、理想的增程式、蔚來的服務,哪怕是賣廉價車的零跑也有一個便宜。
那么江淮呢?到目前為止,江淮沒有答案。
江淮需要回答,用戶憑什么買你?
但從目前江淮的積淀來看,我們依然認為,江淮是具備回答這一問題的基礎的。
畢竟,作為傳統車企,這么多年來在造車也有豐富的經驗積累,涉足新能源的時間也不算晚。再加上與蔚來、大眾等優質車企的合作,還掌握了新能源汽車制造管理的豐富經驗。
外加包括蜂窩電池技術,自研自動駕駛的技術儲備,可以說基礎還是不錯的。
有這樣的底蘊,加技術儲備,如果再咬咬牙,搞搞獨立品牌,或許就真成了。
其實,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相比于其他車企,江淮在商用車領域,還有著相當的市場份額。所以,江淮的底子夠硬。
所以最后,總結一下。
對于江淮來說,要答好新能源這道題,很難,特別是在今天的市場競爭格局下,太難了。
但不管怎么樣,和華為的合作,能為江淮贏得時間。
可是,要想真正答好新能源這道題,光靠和華為的合作還不夠。最終依然需要江淮自己,闖出一條路來。
祝福江淮。期待江淮的突破。
我們也將持續關注江淮的解題藝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