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永加
晉察冀邊區銀行誕生在炮火連天的抗戰初期,是敵后抗日根據地建立最早的一家銀行,也是敵后19個抗日根據地中唯一經當時國民政府批準成立的一家銀行。在開展對敵貨幣斗爭,扶植和發展邊區經濟,保障軍需,支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我國金融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01
創辦銀行刻不容緩
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檢閱部隊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蓄謀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挑起了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這時,中國共產黨不計前嫌從大局出發,與國民黨政府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開辟抗日根據地,以便有效地牽制敵人,消滅敵人。1937年10月,八路軍115師一部二千余人,在聶榮臻同志的領導下留守五臺山開展游擊戰爭。11月,粉碎了日寇的圍攻,建立了以五臺山為中心的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這是我黨在抗戰時期最早創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但是當時面臨著許多不利的因素,特別是當地的金融秩序混亂。晉察冀三省淪陷時,貨幣極為復雜,省有省鈔,縣有縣鈔,各省各縣的鈔票離開了本省本縣就如同廢紙。這種貨幣金融上的割據、混亂局面,嚴重地影響了晉察冀邊區的物資交流和貿易暢通。
國民黨政府雖然于1935年11月,實行了“法幣”政策,“法幣”作為唯一合法流通的貨幣。但抗戰開始后,由于富商大戶相繼逃亡,法幣亦隨之流向后方;再加上日寇大量地吸收法幣,以便竊取外匯,掠奪物資。致使晉察冀三省流通的法幣大為減少,嚴重影響了商品的交換。最嚴重的是,日本侵略者利用占領天津后得到的舊河北省鈔的底版,大肆印發并偽造河北省鈔票,用以掠奪中國的資源,榨取華北人民的血汗。此外,各地方銀行,商號及投機者濫發的地方小票,也充斥著三個省的市場。因而,進行邊區貨幣金融建設,形成自己統一的本位幣,溝通三省金融,運用和籌劃基本資金,保證軍需并保證邊區經濟建設計劃的實現,打擊日本侵略者破壞法幣和壟斷華北金融陰謀,已是刻不容緩的大事。
晉察冀邊區銀行開幕廣告
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在河北省西部山區的阜平召開,宣布晉察冀邊區政府正式成立,聶榮臻同志任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938年3月20日,邊區政府根據形勢的發展和邊區人民的迫切要求,開會通過了《邊區為統制與建設經濟的設立銀行、發行鈔票》的決議案,并于同年3月20日在五臺縣石嘴村正式成立了“晉察冀邊區銀行”,最初的銀行駐地設在“普濟寺”內。任命關學文為銀行經理,胡作賓為副經理,總行設有發行科、出納科、會計科、營業科、秘書室、文書股、庶務股、運輸隊和警衛隊。當時處于殘酷的戰爭環境中,日寇“掃蕩”、“圍剿”頻繁,妄圖扼殺晉察冀邊區政府及其銀行,因此,邊區銀行幾經輾轉,最后在靈壽油盆兒、黃土臺、大西溝和阜平一帶的大東溝住下來。
對于邊區銀行的運行及貨幣發行,1938年8月17日,毛澤東同張聞天、王稼祥、劉少奇致電聶榮臻、彭真,并告朱德、彭德懷,提出邊區貨幣政策的原則,“一、邊區應有比較穩定的貨幣,以備同日寇作持久的斗爭。二、邊區的紙幣數目,不應超過邊區市場上的需要數量。三、邊區的紙幣應該有準備金:第一貨物,特別是工業品;第二偽幣;第三法幣。四、日寇占領城市及鐵路線,我據有農村。邊區應該有適當的對外貿易政策,以作貨幣政策之后盾。五、邊區軍費浩大,財政貨幣政策應著眼于將來軍費之來源。六、在抗戰最后勝利之前,問題中心在于邊區紙幣應維持不低于偽幣之比價。”這對邊幣發行的準備金問題、未來定位、發行的數量,乃至偽幣、法幣的前途做出了準確的預斷。
02
用政策支撐財政
晉察冀邊區政府及印刷局舊址
晉察冀邊區銀行發行的邊幣,是敵后各抗日根據地最早發行的貨幣。它作為純流通手段,在沒有外匯基金的情況下,能得以生存和發展,是因為邊區政府制定和貫徹實施了正確的貨幣政策。
一是執行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主要表現為驅逐偽幣、雜鈔、排斥法幣,確立邊幣獨占發行地位。 邊幣發行前,晉察冀邊區的金融秩序非常混亂,貨幣流通極為復雜。 在河北流通的有法幣、河北省銀行鈔票和各大城鎮私商簽發的雜鈔; 在山西有四行(山西、鐵路、鹽業、墾業)晉鈔、山西土貨券和信用合作券; 察哈爾省有察南銀行的鈔票。 日寇隨其軍事占領,加緊經濟掠奪。 一方面強制推行軍用票以及日本銀行、朝鮮銀行和偽滿中央銀行的鈔票,另一方面又大量印發被其控制的河北省銀行鈔票。 1938 年以后,又建立了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和偽蒙疆銀行,發行了偽“聯銀券”和“蒙疆券”。 面對這種狀況,邊區亟需通過發行自己的貨幣加以改變,建立獨立自主的本幣流通。 因此,根據地首先迅速肅清敵偽幣和雜鈔,然后根據條件,逐步停止使用法幣,以便擴大發行邊幣(本幣),獨占市場,穩定幣值。
二是貨幣“統戰”政策。 1935年國 民黨政府改革幣制實行法幣,如何對待法幣,在統一戰線內部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晉察冀邊區根據抗戰的實際情況,對法幣采取了既聯合又限制的政策,這就是貨幣“統戰”政策。 所謂聯合法幣,有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原因。 邊幣開始發行時,考慮到法幣有較穩固的社會物質基礎,經濟上需要聯合法幣,用法幣給邊幣標價,邊幣與法幣一比一投放市場,且邊幣發行量不多,不能全部滿足市場需要,還要通過法幣,打擊偽幣; 政治上考慮到已經與國民黨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因此邊區政府暫時保留了法幣。 后來敵偽大量發行偽“聯銀券”,套取法幣,在這種情況下,邊區政府采取斷然措施,于1938年6月,禁止法幣流通。 由于動員和準備工作充分,只經過10個月就取得停用法幣的勝利。
三是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貨幣政策。 1942年12月毛澤東同志指出: “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是我們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 邊區的貨幣發行認真貫徹了這個總方針,即通過貨幣發行達到兩個目的: 一個是支持財政填補歲入之不足,滿足軍隊的供給,軍需品購買以及其它財政支出; 另一個是支持生產,向農民、手工業者、合作社等提供維持物資的生產和流通所需資金。 其次,邊區銀行在保證財政開支的情況下,用銀行貸款等方式盡可能把資金投到生產事業中。 1940年至1944年,邊區銀行先后頒發了《晉察冀邊區銀行合作貸款辦法》、《晉察冀邊區銀行生產貸款辦法》、《邊區銀行辦理實業放款簡章》和《縣聯社生產貸款辦法》等文件,在政策上給予了保證。 同時邊區銀行在貸款中,把支援農業放在首位。 這些貨幣政策的施行,對根據地的鞏固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03
造出屬于自己的貨幣
晉察冀邊區銀行壹圓券
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籌建邊區銀行之初,就調此前邊區政府成立的“人民自衛軍”印刷所赴阜平、五臺山一帶法華村承擔邊幣的印刷任務。由于任務 緊急,自己設計了一元兩元和一些角券樣張,經批準后在華法小學開印,最先印出了“晉察冀邊區銀行壹元券”,并向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報喜。印刷到一定的數量后裁切整理用騾子馱送到經理簽章處,經理簽章打印后準備發行。晉察冀邊區銀行是 1938 年 2 月 18 日正式成立的, 3 月 20 日在五臺縣石咀鎮的普濟寺召開慶祝大會,并正式開始營業,發行晉察冀邊區幣。 在當天召開的慶祝大會上,邊區行政委員會副主任胡仁奎及其他委員,各界人士參加了大會。聶榮臻司令員騎著大紅馬親臨現場祝賀。不久,日寇第一次進攻邊區銀行在阜平法華村的印刷廠,全廠干部職工翻山越嶺,帶著機器和材料行程 90 里來到阜平龍泉關,休整兩天,又開始行軍到五臺山的古佛寺、金崗一帶,仍堅持印刷晉察冀邊幣。
邊區銀行邊區印刷廠
隨著抗日根據地迅速發展和對敵占區貨幣斗爭的需要,邊幣用量越來越大,亟需擴大生產。 1938 年 12 月 30 日正式成立了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財政處印刷局。 把銀行部分編為第一大隊,印刷局編為第二大隊。 為了提高印刷數量和質量,關學文和馮國俊二人又親自回 到冀中,在呂正操司令的指示幫助下,到經濟發達、印刷廠較集中的束鹿縣辛集和舊城,找到 8 個具有愛國思想印刷廠的掌柜,動員他們拿出印刷機和人員到邊區銀行印鈔票。 還在舊城搞到了一臺柴油機和先進的腳踏鉛印機、號碼機、刀切機、大石印機等,再加上一些與平津企業有關系的采購人員也紛紛加入。 他們征用一些大車,連人帶機經過 20 多天的長途跋涉,來到了山西五臺古佛寺、金崗、門限石村一帶。
機器的增多和技術人員的增加,開始用柴油機帶動印鈔票,生產效率大為提高,有效地保障了晉察冀各解放區邊幣的發行供應。 紙張油墨印刷材料都是由原各廠的采購人員利用各自熟悉的渠道從平津采購來的。 但好景不長,日寇漢奸發現了邊區銀行的印刷廠,經常來掃蕩擾亂。 印刷局又奉命轉移到阜平、平山等深山區。 此后,根據敵情不斷轉移,全局職工干部帶著機器設備和敵人打游擊。
邊區銀行當時共發行了 20 枚銅元、一角券、二角券、五角券、一元、二元、五元、十元、伍拾元、壹佰元 10 種票子。 后來又發行了 200 元、 500 元、 1000 元、 2000 元、 5000 元 5 種大面額的紙幣。 邊區銀行的票子發行后,清除了地方發行的各種鈔票,統一了邊區的貨幣市場,支持了生產,改善了人民生活,深受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歡迎。 當時人們稱晉察冀邊區票為 " 抗日票 " 、 " 紅票子 " 。 在山西、河北、察哈爾省、熱河省以及遼寧西部、內蒙古、山東德州地區等敵后抗日根據地流通,使用人口達 3000 多萬人。
04
軍民共渡難關
1945年8月,晉察冀邊區銀行同志合影。前排左二為關學文。
邊區銀行的發展壯大令日寇膽戰心驚,他們妄圖毀滅邊區的經濟發展,掠奪糧食,推行偽鈔,縮小我邊區根據 地。面對兇惡的日寇,邊區銀行的同志們和當地群眾并肩作戰,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陰謀。在斗爭中,我抗日軍民發明創造了隱藏印刷廠的方法,一是在山上用鋼釬一鉆一錘地鑿出兩間房子大小的石窟兩個,放置主要印刷機器,用石頭封口,積土成斜坡,然后栽種莊稼,天衣無縫。二是把梯田挖開,里面用料石砌起三個石屋,糧食、物資藏在里面,再恢復原貌,外看是梯田,實則為地下倉庫。現在石窟和“地下倉庫”仍保存完整,印證著抗日軍民的智慧和勇敢。
為了保證安全生產,迷惑敵人,經組織決定: 把銀行所在地油盆兒改名“李家溝”,黃土臺改名“廟臺”,大西溝改名“石家寨”,古石改名“傅家莊”,板房改名“新莊兒”。 敵人多次派人暗暗偵察對照地圖上的村名核實,準備派飛機去轟炸或派重兵圍剿,企圖消滅我邊區銀行。 但始終不能對號,找不到銀行的所在地,才使銀行沒有遭到破壞。 那時,村民們分組站崗、放哨、送雞毛信,嚇跑、抓住了多個敵探、漢奸。 當時,有一個漢奸叫李二和尚,山西繁峙縣人。 潛伏在北營伺機刺探銀行的情況。 他多次到油盆一帶活動。 他在衣襟下面綴有五個制錢,作為情報暗號。 每月的農歷初一他到北營與專人接頭一次。 接頭并不說話,只是在手中擺弄銅錢,如五個銅錢字面朝上,說明是可以“順利通行”; 五個字面朝下,表示“事事不利”; 他就是利用銅錢字面有仰有覆,來說明進攻銀行有曲折。 李二和尚在油盆活動時曾偷拿了一捆沒有打印銀行經理印章的邊鈔。 后來,他分了一部分給村里的一位民婦,在使用時被群眾發現并舉報。 警衛隊立即行動,經過縝密追查,抓住了這個可恥的漢奸。 邊區政府在油盆兒召開了公審大會,將漢奸李二和尚處以死刑。
在邊區銀行的建設和發展中,當地的群眾和銀行的同志們同甘苦、共患難,運來物資,輸出邊幣。1940年7月中旬,連日暴雨百年罕見,山洪暴發,泛濫成災。房屋倒塌,田園沖毀,人畜傷亡,交通斷絕達兩個半月之久。物資不能輸送,邊幣不能送出。人們急中生智,把鈔票放進美孚石油的空桶里,再用焊錫封固,裝進大型的網兜里,用繩索拽過河去。就這樣,才將印好的鈔票送了出去。
當時的印刷條件十分艱苦。 機房內漏雨如注,工人們就利用北瓜葉、蓖麻葉苫蓋機器。 幾個人圍坐在一把油布雨傘下,夜不成寐。 那時吃飯成了嚴峻的問題,經邊區銀行黨組研究決定,執行糧食配給制。 后來的所在地靈壽縣直機關為了支援邊區銀行,每人每天只領到定量的玉米面,只相當于平時的一頓飯量。 廟臺村長周學農、油盆支書趙克賢等人冒雨逐家逐戶動員群眾,大家積極行動起來,從地里挖出半熟的土豆,掰下青嫩的玉米棒支援銀行的同志們。 銀行的機關干部、工人也主動把一日三餐改為兩餐,以黑豆為主食,同樣定量,每頓不超過三兩,也時常以野菜、樹葉為食。
敵人封鎖嚴密,再加上道路條件惡劣,將貨幣運出去十分困難,急需一條出路。 為解決這一難題,邊區銀行決定,從油盆到平山要開辟一條新路。 軍民齊心協力,奮戰兩個多月,從油盆、大西溝經漫山到平山的平嶺、林下,一條跨越平均海拔一千多米高山的盤山路修成了。 日寇采取經濟壟斷、封鎖扼殺的圖謀徹底失敗了。
1948 年 4 月 15 日,隨著形勢發展的需要,冀南銀行與晉察冀邊區銀行的貨幣固定比價,混合流通,同時停止發行邊幣。 晉察冀邊區銀行總行和冀南銀行總行遷入石家莊聯合辦公, 7 月 28 日合并為華北銀行。 12 月 1 日,華北人民銀行發出第 4 號布告: 宣布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成立,人民幣開始發行; 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為中國人民銀行題了行名,并委托華北、華東印刷了 10 元、 50 元、 100 元新幣。 從此,晉察冀邊區銀行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留在人們的記憶里。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