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住建部等部門召開了有關房地產(chǎn)的新聞發(fā)布會。
之前資本市場對這個會議預期頗高,昨天萬科港股大漲18%,就是等待著這場會議帶來的超預期消息。結果會議開完,發(fā)現(xiàn)沒有什么給力的增量政策,因此萬科港股再度大跌17%,A股地產(chǎn)龍頭保利和萬科接近跌停。
會后各大券商的熱門研報的解讀也都比較一致,也就是重在托底,不搞強刺激(比如海通證券研報)。這個和我們過去一直以來的判斷是一致的,也就是托而不舉。
至少到今天,樓市政策沒有脫離托而不舉的范疇。
資本市場今天很失望,但是原本上面說的就是“止跌回穩(wěn)”,從來沒說過什么“止跌回升”。他們自己腦補了“止跌回升”的戲碼,也不怪房地產(chǎn)板塊的大起大落。
市場關注點在貨幣化安置100萬套住房上面,并和2016年的600萬套做對比。數(shù)量上肯定是低得多,另外一點則是,上次是央行提,這次是住建部。所以沒辦法期待太高,主要還是為了化解債務兌付風險。
房價要漲,只有靠拉升居民杠桿率,而這只有兩個辦法可以達成。
1 居民收入上漲,建立信心。
2 搞QE,大幅提升名義GDP,從而被動降低居民杠桿率,使得居民有加杠桿空間。
上面的1很好理解,2是什么意思?
我們有公式:
居民杠桿率 =居民負債/名義GDP
名義GDP是包含放水和通脹的,就比如去年我國實際GDP增速在前五大經(jīng)濟體中排名第二,僅次于印度,但名義GDP增速卻墊底。原因就是美日德的高通脹,拉升了他們的名義GDP增速。
所以,只要放水,就可以大幅提高名義GDP,使得居民杠桿率被動下降,從而給居民加杠桿留出空間。
但問題在于,從目前的數(shù)據(jù)看,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上面會采用QE的方式。
當然,我們也會持續(xù)跟蹤央行資產(chǎn)負債表和央行月中發(fā)布的金融數(shù)據(jù),尋找可能的QE跡象。
上個月底以來,一線城市成交大漲,大概是“止跌回穩(wěn)”的說法,再次刺激了一波需求入市。
從當下數(shù)據(jù)看,市場情緒迅速升溫,成交量也達到了高熱的水平。但跟蹤其趨勢,似有震蕩下降的跡象。后面還會不會反復不清楚,我們還會繼續(xù)跟蹤下去。
知識星球的同學,注意每天關注我們在星球發(fā)布的跟蹤數(shù)據(jù),以及我對樓市的實時判斷說明。
不在知識星球的公眾號粉絲,可以關注下實時成交量。
比如北京的同學,可關注鏈家周末兩天的成交量,如果超過1200,則視為熱度維持,介于1000~1200之間,則成交熱度適中,若跌破1000,則視為市場較冷。
如果要房價上漲,周末兩天1200以上的成交量,至少要維持2~3個月。如果后續(xù)有跌破1200的趨勢,賣房的同學記得要趁熱度還在的時候抓住機會。
目前只有北京是鏈家中介一家獨大,可以跟蹤實時數(shù)據(jù)。其他城市沒有壟斷市場的中介,就只能看網(wǎng)簽量了,這個數(shù)據(jù)會有半個月左右的滯后。但即便是滯后,總歸也是一個指標。可以作為判斷依據(jù)。
總體來說,我不是很樂觀,但具體還是要以我們后續(xù)跟蹤的數(shù)據(jù)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