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歸新華社及相關記者所有,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閣”所有。原圖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需本人同意后方可轉載!
1960年 花皚攝
春節除夕,山西省軒崗礦務局的30多個先進生產者代表全局職工到原平、靜樂等縣的人民公社訪問農民兄弟。
志愿軍一等功臣、無腳拖拉機手李來財(右)和革命殘廢軍人、偵察英雄孫大德(左)
老紅軍團長方和明(右)在太原鋼鐵公司會見了老戰友、太鋼副經理陳海清(左)
董存瑞烈士的父親董全忠(右一)在太原鋼鐵廠
羅盛教烈士的父親羅迭開在太原紡織廠
1960年2月里,太原市人民熱情地接待了9位最受尊敬的客人:戎冠秀、羅迭開、董全忠、方和明、宋學義、李來財、孫大德、胡文秀、李秉璧。他們是應山西省烈軍屬、榮復軍人的邀請到太原來參觀訪問的。
1960年 徐英攝
同上
山西省舉行了首屆農民運動會,參加比賽的有太原市和晉中、晉南、晉北、晉東南四個專區的農民運動員313名。
老工人趙廷杰(前左二)正在指導從林縣姚村公社來學習的徒工申長綠(前左一)掌握銑床技術 張瑞華攝
全廠支援農業的標兵張群義(右三)利用星期日幫助北石槽管理區修理動力水庫
山西淮海機械廠鞏固樹立以農業為基礎的思想,在支援農業中做出了顯著成績,兩年來為農村公社培養了各種技術人才998名,成為太行山支援農業的一面紅旗。
山西省代表申紀蘭(左)胡文秀(中)高進才(右)呂厚民攝
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于1960年3月30日至4月10日在北京召開。
省委書記處書記王謙(中)在應縣義井人民公社 1960年 周樹銘攝
左云縣工作組在左云城鎮公社北門管理區和社員一起勞動
山西省委前抽調了省級各機關3500余名干部組成農村工作團,深入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具體幫助人民公社組織生產和安排生活。
1960年 張瑞華攝
候馬市郊曲沃公社在棉花地里栽種石榴樹、花椒樹,用來觀察棉蚜孵化情況,以便盡早消滅蚜蟲。
1960年 田文域攝
太原市交通運輸管理局,集中各工廠、企業、機關等單位的汽車,組成了十四個合作運輸隊,由于運輸力量集中,貨源又廣,就基本上消滅了車輛的空行,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
1960年 楊柏林攝
呂梁縣飛躍人民公社社員利用渠邊地角大種油料。圖為社員劉惠卿正在摘收蓖麻。
1960年 張瑞華攝
汾陽縣文湖人民公社董家莊管理區大力自繁自養大牲畜,1956年時為102頭,已發展到231頭。由于牲畜多,使農田能精耕細作,并且優質精肥增多,促進了農業生產不斷發展。
1960年 張瑞華攝
黎城縣上遙供銷總店黨支部書記劉秋生(右)帶領30多名職工,在上遙人民公社的23個管理區,幫助組織了9000多人,上山積極開展“小秋收”。
1960年 花皚攝
浮山縣西坪公社觀音廟管理區,發動群眾積極捕殺野豬、狼、山兔、野雞等,消除山害,不僅保障了農業生產,同時還增加了副業收入。
賈林茂(左)和趙國富 1960年 花皚攝
左云縣威遠公社南八里管理區黨支部書記賈林茂和會計趙國富,從1954年擔任當時的旗桿農業生產合作社的主任和會計起,六年來,把公共財務賬目管理的一清二楚,沒有出過一次差錯,而且做到生產成本逐年下降,收益逐年增加。
花皚攝
山西機床廠劃線工蘆連泉,是著名的革新能手。1959年他革新了590多項,一年完成了7年多的工作量。1960年,4個月來實現了自動劃線機、自動升降機、自動劃規等467件革新項目,完成了五年零一個半月的工作量。
1960年 花皚攝
太原鐵路局客運段把列車當課堂,大搞漢語拼音宣傳,三個月來向二百萬乘客進行了漢語拼音宣傳。
1960年 鄭震孫攝
汾陽農業學校和賈家莊管理區建立了長期掛鉤關系,在農忙時,學校抽出了大部分學生幫助該區搶收,在平時幫助該區改進耕種技術等來支援農業生產。
1960年 張瑞華攝
汾陽縣鼓鋒晉劇團的演員們在峪道河公社一面為社員演出,一面參加生產勞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